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為何以色列需要美國幫助摧毀伊核設施?

博客文章

為何以色列需要美國幫助摧毀伊核設施?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為何以色列需要美國幫助摧毀伊核設施?

2025年06月21日 11:00 最後更新:11:04

以色列國安顧問表示,以色列針對伊朗的軍事行動「除非摧毀福爾多核設施,否則不會結束」。以色列正與美國持續溝通,但並未試圖說服對方加入,這一行動計劃完全由以色列自主制定。

央視新聞報道,福爾多核設施位於地下90米處,以色列的常規武器無法打擊如此深度的目標。若要空襲摧毀該設施,需要美國的軍事介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援引兩名知情人士的話報道,特朗普正越來越有意動用美國軍事資產空襲伊朗核設施。不過,如果伊朗作出重大讓步,特朗普仍對外交解決持開放態度。

福爾多核設施是伊朗第二座鈾濃縮設施,位於伊朗什葉派聖城庫姆以南30公里處的深山之中,內部設有數千台鈾濃縮離心機,目前由伊朗原子能組織(AEOI)運營。長期以來,以色列指責伊朗在該設施中存放了接近武器級的濃縮鈾。分析人士擔憂,在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發動襲擊後,伊朗可能會嘗試將福爾多核設施儲存的濃縮鈾轉化為核彈。

福爾多核設施始建於內賈德執政時期,衛星圖像顯示,它於2004年開始施工。2009年9月,伊朗正式向國際原子能機構申報了該核設施的存在,同時計劃安裝約3000台離心機。伊朗方面表示,建設福爾多核設施是為了「抵禦伊朗受到的軍事襲擊威脅」,作為納坦茲核設施遇襲的應急措施。2011年12月,該設施正式開始進行鈾濃縮活動,生產豐度達20%的濃縮鈾。

福爾多核設施的鈾濃縮活動在《聯合全面行動計劃》(即伊核協議)簽訂後短暫終止。根據該協議,福爾多核設施應當在15年內停止鈾濃縮及相關研究活動,同時被改建為核物理技術中心。此外,協議明確規定,伊朗不得在福爾多核設施中擁有任何裂變材料。

2018年5月,在特朗普政府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後,伊朗逐步恢復了福爾多核設施的鈾濃縮活動。2019年11月,伊朗開始在福爾多核設施生產豐度為5%的濃縮鈾,這一數字在2021年1月達到20%。2023年3月,據CNN報道,國際原子能機構在福爾多核設施中發現了豐度達83.7%的濃縮鈾顆粒,已接近製造核武器所需的90%豐度濃縮鈾。2024年6月,國際原子能機構報告指出,伊朗已在福爾多核設施安裝了更多離心機。

與伊朗首座鈾濃縮設施——納坦茲核設施不同,福爾多核設施的主要生產區位於地下80至90米深處,幾乎不太可能從外部被摧毀。相關報道指出,伊朗在最初建設福爾多核設施時,就已考慮了該設施遭受外部打擊的可能性。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伊朗問題專家納斯爾表示:「伊朗人完全明白以色列人會試圖攻擊他們的核項目,所以很久以前,他們就決定把福爾多建在山裡,以避免重蹈1981年以色列襲擊伊拉克核設施的覆轍。」1981年6月,以色列以阻止伊拉克獲取核武器為名,出動F-15和F-16戰鬥機,摧毀了伊拉克巴格達附近的奧西拉克核設施。

為了摧毀深埋在群山中的福爾多核設施,以色列曾制定了多個襲擊計劃。以色列軍隊可以通過襲擊福爾多核設施的附屬設施,包括發電廠和變電站來破壞設施內部離心機的正常運行。由於鈾濃縮離心機需要精密的平衡控制,任何供電不穩定的情況都可能導致離心機損壞。此外,以色列軍隊還可以通過摧毀福爾多核設施的入口來破壞該設施。

更激進的襲擊計劃由以色列軍隊和情報部門共同制定。《紐約時報》報道稱,以色列曾向奧巴馬政府提交了一份方案,計劃使用直升機搭載特種部隊士兵進攻福爾多核設施,進而從內部摧毀該設施。以色列特種部隊曾採取過此類行動。據報道,以色列特種部隊曾於去年襲擊了黎巴嫩真主黨在敘利亞境內的導彈生產設施,在成功摧毀該設施的同時全身而退。不過分析同時指出,攻擊福爾多核設施的風險顯然更高。

唯一有能力從外部摧毀福爾多核設施的手段來自美國——重達3萬磅(約13.6噸)的掩體炸彈GBU-57。該彈藥能夠穿透土壤、岩石和混凝土,摧毀深埋在地下的掩體設施。由於體積和重量巨大,這款掩體炸彈只能由美國B-2隱身轟炸機搭載。而且,這一行動必須由美國飛行員和機組人員執行。

美媒報道稱,美國早在小布殊政府時期就開始設計這種武器,當時的具體目的是摧毀伊朗和朝鮮一些最深層核設施的保護岩層。GBU-57在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內進行了測試,並被添加到了軍火庫中。

分析指出,即便使用美軍的掩體炸彈,摧毀福爾多核設施也絕非易事。退役美軍將領、曾擔任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的麥肯齊指出,即使特朗普授權美國B-2隱形轟炸機使用掩體炸彈,與以色列協調此類襲擊仍將面臨多項技術性和高度機密性的挑戰。英國皇家聯合軍種國防研究所(RUSI)的報告指出,掩體炸彈僅能摧毀地下60米深處的目標,因此需要多次打擊同一瞄準點才有可能摧毀該設施。

以色列針對伊朗核設施的襲擊引發了國際社會對於核洩漏的擔憂。曾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擔任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的沃特爾指出,使用美國的掩體炸彈襲擊核設施會帶來巨大的國際性後果,轟炸造成的核洩漏可能危及平民安全。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馬斯克試圖在兩黨之外「另立山頭」,成立第三黨繼續對抗美國政壇現狀,他能成功嗎?

美國獨立日,馬斯克發起在線投票,詢問美國人是否願意從民主共和兩黨輪流上位的現狀中「獨立出來」。近125萬人參與投票,超過65%的人表示支持。第二天,馬斯克就「順從民意」,宣布「美國黨」成立,並且「劍指」明年美國建國250周年之際的國會選舉。馬斯克5月底離開白宮時,還說自己要把重心從政治轉回企業,但才過了一個月,他就再次以身入局並另起爐灶。

導致馬斯克「殺回來」的導火索是特朗普7月4日簽署的大規模稅改法案。這個法案,特朗普說它「大而美」,民主黨叫它「大而醜」,馬斯克則稱它「債務奴役法案」。對於意見相左的議員,特朗普和馬斯克都使出了政治威脅的手段。特朗普指名道姓地警告共和黨參議員蒂利斯,自己要在明年中期選舉時找人替代他;馬斯克則曬出一張皮諾丘海報,稱要把給法案投贊成票的議員名字全寫上面,明年讓他們過不了初選。共和黨議員夾在中間,要麼遭受總統的「清洗」,要麼面臨首富的金元攻勢,真是「一根筋成兩頭堵」了。

和年初入駐白宮時張口就要砍一兩萬億預算不同,馬斯克這次的戰略「保守」了不少。他宣稱「美國黨」第一步要尋找民主共和兩黨勢力薄弱的選區,力爭明年在參議院搶下2至3席,眾議院拿下8到10席,成為關鍵少數。畢竟 「大而美」法案在參眾兩院都是以極其微弱優勢通過,只要馬斯克能控制個位數的議席,他就能在民主黨和共和黨互撕時擁有決定誰贏的力量。

那他真能做到嗎?央視新聞詢問馬斯克旗下的大模型Grok,它思考了39秒後回答,這件事「前景存在不確定性,成功可能性較低」。盡管馬斯克身家超4000億美元,旗下社交媒體月活用戶超1.3億,可謂有錢有聲量,但憑一己之力想撼動兩黨一二百年的根基,實在太難。

馬斯克不是第一個對美國兩黨制發起挑戰的人。1992年,億萬富翁佩羅作為獨立候選人競選總統,獲得全美18.9%的普選票,但在各地簡單多數、贏者通吃的選舉規則下,他一張選舉人票也沒拿到。美國現任衛生部長小羅拔甘迺迪去年也作為第三方參選總統,但在獲勝無望的情況下和特朗普做了交易,幫助特朗普勝選,換來一個部長職位。

一百多年來,美國誕生過人民黨、公牛黨、進步黨、州權民主黨、美國獨立黨、改革黨、自由黨、綠黨等眾多黨派,但都沒做起來。2024年大選,自由黨和綠黨還在參選,但這兩黨候選人加一起也沒拿到總票數的百分之一。那一年,兩黨為競選共砸錢近160億美元。其中馬斯克為特朗普豪擲近3億,是很多,但也不到共和黨資金總數的零頭。如果他想獨自抗衡另外兩黨,可能得把自己的天價助選開銷再翻上幾十倍,即使全球首富,也得仔細掂量。馬斯克這次「建黨」,很難說他是鐵了心獨走,還是只想討價還價。

這段日子見證了美國政壇太多的「反轉再反轉」,這種情況下去預測一年後的選舉什麼樣,實在是強人所難。拿馬斯克本人舉例,4月他在白宮開會,頭上帽子寫著「特朗普說什麼都是對的」;5月他搬離白宮,稱要專注經營企業;6月他怒噴特朗普「不感恩」「沒我他選不上」,但沒過幾天又說 「後悔發表過激言論」,服軟了;現在7月馬斯克又和特朗普鬧翻「自立門戶」,但誰知道第二天他會不會又改口呢?

前人皆已放棄,馬斯克的「美國黨」會成為攪動死水的鯰魚,還是又一顆一閃而逝的流星?美國的「政商劇集」,依然未完待續。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