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由治及興」讓香港走得更高更遠

博客文章

「由治及興」讓香港走得更高更遠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由治及興」讓香港走得更高更遠

2025年06月30日 20:35 最後更新:21:10

時事評論員董光羽

2025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也是本屆特區政府上任3周年。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近日在社交媒體的帖文所言,香港正持續改革求變,而像斑斕多彩的蝴蝶一樣,經歷了破繭成蝶的過程後,定能展翅高飛,綻放新的光芒。面對環球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幻莫測,社會各界要團結一致,守正創新、求進求變,在世界舞台上找準定位,把握好國家機遇和世界機遇,讓香港屢創高峰。

加快創科發展 為經濟注入新動能

今年的《施政報告》將會在9月發表,李家超在《施政報告》諮詢期展開時表明,過去3年一直努力改變政府文化,建立以結果為目標的政府,推動政府工作步伐加快,主動做事。從現屆政府過去3年積極有為的表現來看,政府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迎難而上、抓住機遇,引領香港走出新路。

推動創科產業的發展,絕對是引領香港升級轉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為把握好國家發展機遇,全力將香港建設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政府大力推動北部都會區和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發展。當中,河套香港園區首三座大樓已經落成,預計2025年下半年就將有首批來自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數據科學等支柱產業的企業進駐,正式進入營運階段。河套香港園區就是要利用好香港高度國際化和集聚國際高端人才的優勢,與深圳園區在創科發展中優勢互補,合力把河套打造成為世界級的科技創新重點平台,國家科技創新的橋頭堡。

善用「內聯外通」優勢 深化國際交往合作

在「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下,香港承載著發揮「內聯外通」、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的戰略功能。現屆政府積極開拓中東市場,李家超上任以來,兩次率團訪問中東,先後到訪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卡塔爾和科威特等國家,共達成逾70項合作備忘錄和協議,奠定與中東國家多元合作基礎。而今年5月出訪中東之旅,更是首次聯同內地企業代表一同前往,充分體現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及「超級增值人」的能力和價值。這種主動「走出去」的姿態,既是向外界展現香港自身優勢的良機,亦為本地和內地企業提供了拓展新興市場的實際平台。

香港這個「超級聯繫人」及「超級增值人」的角色,除了有利香港開拓更多新商機和新市場,更有助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提升香港的國際地位。全球首個國際調解院公約簽署儀式5月在香港舉行,雲集33個國家現場簽署公約,成為創始成員國;而國際調解院總部選擇落戶香港,代表國際社會對香港的法治制度以及人才優勢的認可,是香港發揮「內聯外通」功能的印證,亦是香港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的一個重要平台和契機。

施政以市民福祉為本

經濟發展不是冷冰冰的數字遊戲,它的最終目標,是讓市民的生活變得更好。政府多管齊下循「提速、提量、提質、提效」的方向增加整體公營房屋供應,在2025-26至2029-30年度的五年期內,香港房屋委員會和香港房屋協會的公營房屋預計總建屋量超過166,000個單位,而自本屆政府上任以來,已有約60,000個家庭獲安排入住公屋,輪候公屋的時間亦已由本屆政府上任前(2022年3月底)的6.1年回落至5.3年(截至2025年3月底)。加上簡約公屋的落成入伙、打擊濫用公屋的多項措施、建議處理劣質「劏房」的簡樸房規管制度等,在在體現現屆特區政府推出突破性的創新政策措施的勇氣,以及改善基層市民居住環境和生活質素的決心。

市民對於居住環境的改善有明顯感受,但這不是單一政策可見的政績,而是在整體治理效能提升下,逐步累積下來的成果。對於香港的「老、大、難」民生問題,政府並未迴避,反而加快改革節奏,調整政策重心,以更靈活、更人性化的方式回應民意,絕對是本屆政府的施政新風。

香港將更自信迎接下一個發展階段

今年亦是《香港國安法》公布實施五周年的重要日子,《香港國安法》成功令香港社會回復平靜,連同去年完成《基本法》23條立法的憲制責任(通過及實施《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我們的國家安全得到更有效的保障,亦令香港可以無後顧之憂去「拼經濟、謀發展、改善民生」,為香港「由治及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28年來,香港在實踐「一國兩制」中並非一帆風順,但即使面對幾多挑戰,我們始終未曾失去迎難而上、奮勇向前的信念。今天的香港,以更自信的姿態、更務實的行動,迎接下一個發展階段。

正如港澳辦近日發表的「港澳平」署名文章所言,香港正處於開創新局面、實現新飛躍的關鍵期,加快由治及興的路向更明晰、信心更堅定、動力更充沛。筆者深信,只要特區政府繼續主動作為,社會各界同心協力,有「一國兩制」這個好制度的堅強保障,香港必將在改革與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為國家發展作出更好、更大的貢獻。




董光羽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現屆特區政府上任將滿兩年,作為一個中期小結,普羅大眾的心聲最能反映對政府施政表現的評價。近日兩個由不同機構進行的民意調查,結果不約而同顯示市民對行政長官李家超和現屆政府的滿意率均超過六成,足證李家超「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方向及工作,受到廣大市民支持。當然,正如李家超自己亦經常強調-「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特區政府的施政獲得肯定,固然值得支持和讚賞,但各級官員亦須清楚知道,這絕非志得意滿的時候。市民的認同既是鼓勵,亦是期許,時刻提醒政府要保持警惕,虛心聆聽民意,不能有負市民所託。

六成受訪者認同特首及政府表現

近日紫荊研究院和星島新聞集團分別公布有關政府施政的民調結果,當中紫荊以音頻電話隨機抽樣成功訪問超過680名18歲或以上香港市民,有62.5%受訪市民傾向滿意特區政府整體工作表現,而對於特首李家超工作表現,表示傾向滿意的有63.1%。至於星島的民調則是以網上問卷方式進行,接近11 900名市民參與,政府在有關的民調中表現更好,有66%的受訪市民對本屆政府上任至今工作表現感滿意,更有多達68%受訪者表示滿意特首李家超表現。

市民最關注垃圾收費及房屋問題

兩個民調的研究方法雖然有所不同,但結果雙雙顯示大部分市民滿意行政長官和現屆政府的表現。民調結果亦清晰反映,「聆聽民意」顯然是政府獲得市民支持的不二法門,以「暫緩垃圾收費」為例,有關決定在星島的民調中獲得接近20%受訪者的高比率認同,說明市民對政府「懸崖勒馬」一事「收貨」;不過,星島的民調同時顯示,「垃圾收費」正是市民最不滿意本屆政府的地方,約54%受訪者認為有關政策計劃不周。筆者認為,政府在將來制訂處理固體廢物的政策時尤其需要注意。

除了「熱門」的垃圾收費問題,房屋問題一直是市民關注的民生問題之一。為了讓居於不適切住所的香港市民,可以過上較有尊嚴和正常的生活,現屆政府下的工夫和心力可真一點都不少,已經推出的政策包括承諾五年內興建3萬間簡約公屋;讓居於「劏房」等不適切住所的市民,可以選擇環境較佳的住房;在不適切住所較集中的地區,設立大量社區客廳,藉提供共享空間,讓相關住戶可以有更多活動及生活空間,改善他們的生活。當然,在眾多房屋政策中,加強打擊和回收濫用公屋,亦是不得不提、值得稱許的舉措。

新舉措打擊濫用公屋獲認同

濫用公屋情況,存在已久,現屆政府採取多項新措施,加大打擊濫用的力度,既是民心向所,亦是現屆政府不怕面對「老、大、難」問題的表現。除了加強抽查和申報制度外,現屆政府亦作出多項安排,藉以嚴厲打擊濫用公屋,確保公屋資源不被濫用,例如與土地註冊處建立資料比較及核對機制;加設獎勵制度,鼓勵物業管理公司及護衛公司舉報濫用公屋個案等。凡此種種創新做法,令房屋署成功回收大量被濫用的公屋單位,實現公平正義,市民看在眼裡,對政府的優良表現自然記在心上。

政府施政獲市民認同,固然值得官員,甚至是全社會高興。然而,除了看到做得好的地方,更重要是看到市民覺得仍有不足的地方,不斷檢討和改善。作為市民,對政府做得好的地方應不吝鼓勵,對那些做得不好的地方,當然亦有責任指出,讓政府可以改善。筆者期望政府保持這一份「虛心」,只有如此,施政和表現才可不斷進步,推出的政策才能獲得民心。

時事評論員董光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