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員董光羽
2025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也是本屆特區政府上任3周年。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近日在社交媒體的帖文所言,香港正持續改革求變,而像斑斕多彩的蝴蝶一樣,經歷了破繭成蝶的過程後,定能展翅高飛,綻放新的光芒。面對環球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幻莫測,社會各界要團結一致,守正創新、求進求變,在世界舞台上找準定位,把握好國家機遇和世界機遇,讓香港屢創高峰。
加快創科發展 為經濟注入新動能
今年的《施政報告》將會在9月發表,李家超在《施政報告》諮詢期展開時表明,過去3年一直努力改變政府文化,建立以結果為目標的政府,推動政府工作步伐加快,主動做事。從現屆政府過去3年積極有為的表現來看,政府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迎難而上、抓住機遇,引領香港走出新路。
推動創科產業的發展,絕對是引領香港升級轉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為把握好國家發展機遇,全力將香港建設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政府大力推動北部都會區和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發展。當中,河套香港園區首三座大樓已經落成,預計2025年下半年就將有首批來自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數據科學等支柱產業的企業進駐,正式進入營運階段。河套香港園區就是要利用好香港高度國際化和集聚國際高端人才的優勢,與深圳園區在創科發展中優勢互補,合力把河套打造成為世界級的科技創新重點平台,國家科技創新的橋頭堡。
善用「內聯外通」優勢 深化國際交往合作
在「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下,香港承載著發揮「內聯外通」、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的戰略功能。現屆政府積極開拓中東市場,李家超上任以來,兩次率團訪問中東,先後到訪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卡塔爾和科威特等國家,共達成逾70項合作備忘錄和協議,奠定與中東國家多元合作基礎。而今年5月出訪中東之旅,更是首次聯同內地企業代表一同前往,充分體現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及「超級增值人」的能力和價值。這種主動「走出去」的姿態,既是向外界展現香港自身優勢的良機,亦為本地和內地企業提供了拓展新興市場的實際平台。
香港這個「超級聯繫人」及「超級增值人」的角色,除了有利香港開拓更多新商機和新市場,更有助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提升香港的國際地位。全球首個國際調解院公約簽署儀式5月在香港舉行,雲集33個國家現場簽署公約,成為創始成員國;而國際調解院總部選擇落戶香港,代表國際社會對香港的法治制度以及人才優勢的認可,是香港發揮「內聯外通」功能的印證,亦是香港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的一個重要平台和契機。
施政以市民福祉為本
經濟發展不是冷冰冰的數字遊戲,它的最終目標,是讓市民的生活變得更好。政府多管齊下循「提速、提量、提質、提效」的方向增加整體公營房屋供應,在2025-26至2029-30年度的五年期內,香港房屋委員會和香港房屋協會的公營房屋預計總建屋量超過166,000個單位,而自本屆政府上任以來,已有約60,000個家庭獲安排入住公屋,輪候公屋的時間亦已由本屆政府上任前(2022年3月底)的6.1年回落至5.3年(截至2025年3月底)。加上簡約公屋的落成入伙、打擊濫用公屋的多項措施、建議處理劣質「劏房」的簡樸房規管制度等,在在體現現屆特區政府推出突破性的創新政策措施的勇氣,以及改善基層市民居住環境和生活質素的決心。
市民對於居住環境的改善有明顯感受,但這不是單一政策可見的政績,而是在整體治理效能提升下,逐步累積下來的成果。對於香港的「老、大、難」民生問題,政府並未迴避,反而加快改革節奏,調整政策重心,以更靈活、更人性化的方式回應民意,絕對是本屆政府的施政新風。
香港將更自信迎接下一個發展階段
今年亦是《香港國安法》公布實施五周年的重要日子,《香港國安法》成功令香港社會回復平靜,連同去年完成《基本法》23條立法的憲制責任(通過及實施《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我們的國家安全得到更有效的保障,亦令香港可以無後顧之憂去「拼經濟、謀發展、改善民生」,為香港「由治及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28年來,香港在實踐「一國兩制」中並非一帆風順,但即使面對幾多挑戰,我們始終未曾失去迎難而上、奮勇向前的信念。今天的香港,以更自信的姿態、更務實的行動,迎接下一個發展階段。
正如港澳辦近日發表的「港澳平」署名文章所言,香港正處於開創新局面、實現新飛躍的關鍵期,加快由治及興的路向更明晰、信心更堅定、動力更充沛。筆者深信,只要特區政府繼續主動作為,社會各界同心協力,有「一國兩制」這個好制度的堅強保障,香港必將在改革與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為國家發展作出更好、更大的貢獻。
董光羽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