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英揆施紀賢上台一周年 工黨陷分裂 財相淚灑國會一幕成焦點

博客文章

英揆施紀賢上台一周年  工黨陷分裂  財相淚灑國會一幕成焦點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英揆施紀賢上台一周年 工黨陷分裂 財相淚灑國會一幕成焦點

2025年07月05日 12:22 最後更新:12:31

2024年7月5日,正式就任英國首相的施紀賢立下一系列經濟目標,承諾「國家復興」。惟英國《金融時報》7月4日報道,一年後,工黨已陷入內部分裂。有工黨議員不諱言,首相施紀賢「犯錯太多」。有資深議員甚至指,除非工黨在明年5月地方選舉中表現強勁,否則施紀賢可能會下台。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7月2日在下議院淚灑一幕更加劇了外界對工黨政府執政能力的質疑。

施紀賢當地時間星期三在國會下議院出席首相答問,為前一日在多名執政黨議員倒戈下,勉強通過的福利改革法案辯護。財相李韻晴原本在法案中提出大幅削減福利開支,來減少政府財赤,但最終在部分黨友施壓下撤回。

英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7月2日在下議院突淚灑當場。

英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7月2日在下議院突淚灑當場。

路透社及英國《衛報》引述消息稱,李韻晴在答問會開始前,與下議院議長短暫爭執,她進入會議廳前心情已顯得不太好。英國保守黨黨魁柏丹娜更指責,「李韻晴只是施紀賢無能的人盾,他一月曾說過李韻晴將留任至下一屆大選,她真的會嗎?」

面對保守黨提出對李韻晴去留的質疑,施紀賢指著柏丹娜反擊,稱柏丹娜她就絕對不會留下,但就沒明確表態會否保住李韻晴。施紀賢隨後繼續為法案辯護,此時鏡頭拍攝到坐在他身後的李韻晴默默流淚。

《泰晤士報》指,對李韻晴和施紀賢來說,更艱難的時刻還沒到來。德意志銀行計算,英國政府在秋季預算公佈前面臨的財政缺口高達180億至320億英鎊。

英國《經濟學人》稱,受經濟增長乏力、高稅收政策及取消部分福利政策的影響,工黨的支持率已從去年7月的34%下降至現時的24%,比英國改革黨落後5個百分點。《彭博》稱,工黨政府面臨的一大難題是,政治紛擾讓選民忽略了生活中的潛在改善,而政策從規劃、實施到對經濟產生預期影響具有滯後性。

《金融時報》稱,福利改革法案勉強在下議院過關,政府原本寄望透過削減殘障福利來實現大幅節省開支,但遭後座議員強烈反對,這部分減省開支計劃已被基本否決 。據初步推算,這逆轉預計將導致財政支出增約50億英鎊,而冬季取暖補貼削減計劃的部分撤銷則可能再增加近10億英鎊開支。

施紀賢公開力挺李韻晴,但工黨內部有人稱「如果施紀賢支持李韻晴,他也會被迫下台」。AP資料圖片

施紀賢公開力挺李韻晴,但工黨內部有人稱「如果施紀賢支持李韻晴,他也會被迫下台」。AP資料圖片

雖然施紀賢公開力挺李韻晴,但據Sky News報道,工黨內部有人稱「如果施紀賢支持李韻晴,他也會被迫下台」。

報道指,目前的氣氛與2022年保守黨時任首相約翰遜被同黨國會議員逼迫下台前的情況有相似之處。

約翰遜在2019年大選中以「完成脫歐」口號贏得壓倒性勝利,起初看似不可動搖。然而自2021年起,一連串醜聞嚴重削弱其地位,包括「派對門」事件和2022年7月保守黨副首席黨鞭兼國會議員平徹(Chris Pincher)的性醜聞。

如果要推翻現任黨魁,關鍵機制是「1922委員會」。該委員會由非內閣的保守黨後座議員組成,只要15%或以上的保守黨議員向「1922委員會」主席遞交不信任信,便可觸發領導人信任投票。2022年,主席收到54封不信任信(當時保守黨議員359人,15%即54人),隨即宣布舉行對約翰遜的信任投票。

2022年6月6日的無記名投票中,約翰遜以約59.5%支持率倖存,據黨內規定,12個月內免於再次面臨信任投票。然而,隨著更多醜聞爆發及大批內閣成員辭職,議員施壓修改規則,提前進行第二輪信任投票,最終促使約翰遜於2022年7月宣布辭職。顯然,約翰遜是被自己黨內議員逼下台的。保守黨議員透過信任投票迅速行動。

而約翰遜的上位,也是用同樣手段逼迫前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下台,繼而自己接任。當時文翠珊多次未能讓脫歐協議通過,約翰遜是最不諱言的批評者之一。他在2018年辭去外相抗議「軟脫歐」,公開指責協議背叛公投結果,將英國淪為「附庸國」。他精心利用黨內對「軟脫歐」的不滿情緒積累支持,在文翠珊失去議員信任後,立即與脫歐派同僚施壓,促成她2019年辭職。

英國兩大黨的文化相差迥異,保守黨國會議員擁有直接罷免黨魁的權力,黨內文化強調「適者生存」,領導者一旦被視為包袱即被清除;而工黨黨魁權力根基在基層黨員,領導層更替多依賴內部選舉和領導人自願辭職。即使目前施紀賢雖壓力巨大,面臨議員的強烈壓力與不滿,但工黨議員無法輕易罷免領導人。故短期內施紀賢被推翻風險有限,關鍵取決於黨內整體信心。除非基層黨員和議員同時對他失去信心,否則其位置相對穩固。

財相李韻晴的命運則完全掌握在施紀賢手中,但只要施紀賢的領導地位穩定,相信李韻晴仍將是財相的首選。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馬斯克試圖在兩黨之外「另立山頭」,成立第三黨繼續對抗美國政壇現狀,他能成功嗎?

美國獨立日,馬斯克發起在線投票,詢問美國人是否願意從民主共和兩黨輪流上位的現狀中「獨立出來」。近125萬人參與投票,超過65%的人表示支持。第二天,馬斯克就「順從民意」,宣布「美國黨」成立,並且「劍指」明年美國建國250周年之際的國會選舉。馬斯克5月底離開白宮時,還說自己要把重心從政治轉回企業,但才過了一個月,他就再次以身入局並另起爐灶。

導致馬斯克「殺回來」的導火索是特朗普7月4日簽署的大規模稅改法案。這個法案,特朗普說它「大而美」,民主黨叫它「大而醜」,馬斯克則稱它「債務奴役法案」。對於意見相左的議員,特朗普和馬斯克都使出了政治威脅的手段。特朗普指名道姓地警告共和黨參議員蒂利斯,自己要在明年中期選舉時找人替代他;馬斯克則曬出一張皮諾丘海報,稱要把給法案投贊成票的議員名字全寫上面,明年讓他們過不了初選。共和黨議員夾在中間,要麼遭受總統的「清洗」,要麼面臨首富的金元攻勢,真是「一根筋成兩頭堵」了。

和年初入駐白宮時張口就要砍一兩萬億預算不同,馬斯克這次的戰略「保守」了不少。他宣稱「美國黨」第一步要尋找民主共和兩黨勢力薄弱的選區,力爭明年在參議院搶下2至3席,眾議院拿下8到10席,成為關鍵少數。畢竟 「大而美」法案在參眾兩院都是以極其微弱優勢通過,只要馬斯克能控制個位數的議席,他就能在民主黨和共和黨互撕時擁有決定誰贏的力量。

那他真能做到嗎?央視新聞詢問馬斯克旗下的大模型Grok,它思考了39秒後回答,這件事「前景存在不確定性,成功可能性較低」。盡管馬斯克身家超4000億美元,旗下社交媒體月活用戶超1.3億,可謂有錢有聲量,但憑一己之力想撼動兩黨一二百年的根基,實在太難。

馬斯克不是第一個對美國兩黨制發起挑戰的人。1992年,億萬富翁佩羅作為獨立候選人競選總統,獲得全美18.9%的普選票,但在各地簡單多數、贏者通吃的選舉規則下,他一張選舉人票也沒拿到。美國現任衛生部長小羅拔甘迺迪去年也作為第三方參選總統,但在獲勝無望的情況下和特朗普做了交易,幫助特朗普勝選,換來一個部長職位。

一百多年來,美國誕生過人民黨、公牛黨、進步黨、州權民主黨、美國獨立黨、改革黨、自由黨、綠黨等眾多黨派,但都沒做起來。2024年大選,自由黨和綠黨還在參選,但這兩黨候選人加一起也沒拿到總票數的百分之一。那一年,兩黨為競選共砸錢近160億美元。其中馬斯克為特朗普豪擲近3億,是很多,但也不到共和黨資金總數的零頭。如果他想獨自抗衡另外兩黨,可能得把自己的天價助選開銷再翻上幾十倍,即使全球首富,也得仔細掂量。馬斯克這次「建黨」,很難說他是鐵了心獨走,還是只想討價還價。

這段日子見證了美國政壇太多的「反轉再反轉」,這種情況下去預測一年後的選舉什麼樣,實在是強人所難。拿馬斯克本人舉例,4月他在白宮開會,頭上帽子寫著「特朗普說什麼都是對的」;5月他搬離白宮,稱要專注經營企業;6月他怒噴特朗普「不感恩」「沒我他選不上」,但沒過幾天又說 「後悔發表過激言論」,服軟了;現在7月馬斯克又和特朗普鬧翻「自立門戶」,但誰知道第二天他會不會又改口呢?

前人皆已放棄,馬斯克的「美國黨」會成為攪動死水的鯰魚,還是又一顆一閃而逝的流星?美國的「政商劇集」,依然未完待續。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