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從新聞媒體得悉,香港今年首次派出汽車技術人員,出戰阿聯酋的世界技能大賽,代表香港參加汽車噴漆項目。參賽者要在4日內完成6個項目,包括補油、車門內外噴漆以及調色等。比賽時參選者不可以用電腦及磅幫自己調色,只可以靠色板,以自己的經驗,看看要加多些或少些油漆,調校正確的顏色,據說難度甚高,考出真功夫。

代表香港參賽的是職訓局的畢業生,他經過4年學習及到車房當學徒,已經修畢證書課程,投身汽車維修業。據報道,該行業新入行技工起薪點11,000至12,000元,並有晉升機會。不過隨着老師傅退休,年輕人又不願意入行,該行業近年人手不足,技工需求越來越大。

技術人員長期短缺,不是汽車噴漆業獨有的問題,而是整個香港工業廠商都在面對的難題。香港政府近年大談創新發展,除了說沒有科研人才,缺乏優質技術人員亦是一大障礙。創新必需要有技術和理論基礎,才可以將天馬行空的大膽意念,轉化為商品,面向大眾。

香港特區政府長期以來缺乏長遠的人力資源政策,過於重金融而輕工業,才忽略技術專才的培訓,窒礙香港「再工業化」,成為創新發展的障礙。

現在隨着「一帶一路」及「大灣區」戰略逐步落實,香港正面對難得的龐大機遇,因此香港政府必須好好把握機會。我認為明確而全面的人力資源政策,為香港的創新發展及「再工業化」好好儲備足夠的人才資源,推動競爭力提升,是香港政府的重要任務。

我認為香港政府需要提出全面的、完整的、高標準的職業教育策略,不可停留於現時鬆散的職業及先修學校,亦不應只作技術人員培訓。香港的職業教育,除了提供技術操作訓練,亦要加強技術的基礎理論和創意培訓,使技術人員掌握到精湛工藝之餘,發揮靈活性和創造性。

事實上,世界上許多成功的經濟體系,都是透過職業教育,培育許多社會精英、國家領袖。以醫藥業及鐘錶業聞名於世瑞士,就是一個重職業教育的國家。瑞士升讀學術大學的學生,只佔總升學人口約2成,相反超過一半學生會選擇進入中等職業教育,為投身社會、往專業發展做好準備。香港人需要這種重工藝的制度,充實職業教育的內容和建立健全的職業教育制度,以糾正現時將職業教育看成為升學出路次選的觀念,並長遠作為香港人力資源的重要來源。

此外,我亦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善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推動粵港在職業培訓方面的合作空間,由兩地政府積極促進高校之間的合作,聯手培養內地管理人。同時,兩地政府亦可協助香港職業訓練局在「珠三角」設立分校或開設職業培訓課程,為「珠三角」企業輸送具有國際視野而熟悉中港情況的專才。再進一步,兩地政府需要探討建立專業資格和教育資歷的相互認可機制,促進人才的跨境就業和交流。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天發表她的首份施政報告,她表示創科局將於未來一年啓動5億元的「科技專才培育計劃」,訓練科技人才,鼓勵創新和科研發展。其中包括推出「博士專才庫」企劃,資助企業聘用創科博士專才,從事科研及產品開發等工作。教育局亦會向研究基金注資30億元,為修讀教資會資助的研究院研究課程的本地學生提供助學金,吸引他們投身研究工作。另外,林鄭月娥亦提到會以配對形式資助本地企業人員接受先進製造技術,尤其是「工業4.0」的培訓,為推動「再工業化」注入動力。我期望她在培育香港工業人才方面,有全面而長遠的部署。與此同時,廠商會亦應擔負更重要、更積極的角色。

我先後擔任中華廠商聯合會會董、常務會董及副會長各三年,深知廠商會著重教育和人力培訓。我們分別於1976年及1984年創辦了廠商會中學及廠商會蔡章閣中學,培育年青一代工業人才。廠商會亦早於1964年成立獎學金,以鼓勵及表揚本港中學及大專院校成績優異的學生。廠商會同時積極支助大學教育,例如在三年前適逢80周年會慶,便向香港理工大學提供3,000萬元專項贊助,資助該校學生作全人發展。

現時是適合的時機,廠商會認真研究應否整合投入更多的資源,直接參與興辦專上水平的技術型院校,緊貼工業4.0的發展大趨勢,為香港的工業企業培育未來十年以至更長遠的人才。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副會長




徐炳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