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保和殿後面有一塊雕刻著雲、龍、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稱為「雲龍石雕」。這塊石雕長16.57米,寬3.07米,厚1.70米,重達250噸。在未雕刻前的石料更是重300噸,是在紫禁城所用的石料中最大塊的。據了解,這塊巨石是明朝永樂年間修建紫禁城時,從北京房山大石窩採石場運到紫禁城。

保和殿雲龍石雕 (網上圖片)

保和殿雲龍石雕 (網上圖片)

現在量一量度,大石窩採石場到故宮的距離相約80公里。古時機械設備沒現代先進,這麼遠的距離,這麼重的石料,是怎麼搬運的?

更多相片
保和殿雲龍石雕 (網上圖片)

故宮保和殿後面有一塊雕刻著雲、龍、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稱為「雲龍石雕」。這塊石雕長16.57米,寬3.07米,厚1.70米,重達250噸。在未雕刻前的石料更是重300噸,是在紫禁城所用的石料中最大塊的。據了解,這塊巨石是明朝永樂年間修建紫禁城時,從北京房山大石窩採石場運到紫禁城。

1900年的保和殿 (網上圖片)

現在量一量度,大石窩採石場到故宮的距離相約80公里。古時機械設備沒現代先進,這麼遠的距離,這麼重的石料,是怎麼搬運的?

《兩宮鼎建記》局部 (網上圖片)

在古時,一般的石料,比如幾噸、幾十噸的都可以用車輛運輸。萬曆年間紫禁城維修,同樣從大石窩採石場取石料的,明化文人賀仲軾著有《兩宮鼎建記》記載:「造十六輪大車(應有200輛之多),用騾一千八百頭拽運,計二十二日到京」。

保和殿雲龍石雕 (網上圖片)

至於那些一兩百噸重的整塊石料,古代還沒有什麼車輛可以裝載。古人的工具雖然簡陋,但他們智慧無窮,充分利用自然條件,也能將巨石運送到目的地。雖然暫時未有永樂年間搬運「雲龍石雕」石料的直接記載,但從《兩宮鼎建記》一文中可看到嘉靖年間,維修紫禁城時搬運一塊「長三丈、闊一丈、厚三尺」的階級大石的情況,這塊石重詳百噸:「派順天等八府民夫二萬,造旱船拽運……每裡鑿一井以澆旱船,資渴飲,計二十八日到京。官民之費,總計銀十一萬兩有奇。」

遠距離運送巨大而沉重的石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確非易事,聰明工匠想出「旱船拽運」的辦法。即在沿路打井,利用冬季天寒地凍,取井水潑地成冰,用旱船載石,在冰上用人力拽拉運至紫禁城。據記載,從這塊巨石由大石窩到紫禁城,一路上花費甚多,累死累傷的騾馬不計其數。接照以上所說的80公里路程,據記載28天走完,平均每天行程僅約2.9公里,可想而知難度之大。

1900年的保和殿 (網上圖片)

1900年的保和殿 (網上圖片)

在古時,一般的石料,比如幾噸、幾十噸的都可以用車輛運輸。萬曆年間紫禁城維修,同樣從大石窩採石場取石料的,明化文人賀仲軾著有《兩宮鼎建記》記載:「造十六輪大車(應有200輛之多),用騾一千八百頭拽運,計二十二日到京」。

《兩宮鼎建記》局部 (網上圖片)

《兩宮鼎建記》局部 (網上圖片)

至於那些一兩百噸重的整塊石料,古代還沒有什麼車輛可以裝載。古人的工具雖然簡陋,但他們智慧無窮,充分利用自然條件,也能將巨石運送到目的地。雖然暫時未有永樂年間搬運「雲龍石雕」石料的直接記載,但從《兩宮鼎建記》一文中可看到嘉靖年間,維修紫禁城時搬運一塊「長三丈、闊一丈、厚三尺」的階級大石的情況,這塊石重詳百噸:「派順天等八府民夫二萬,造旱船拽運……每裡鑿一井以澆旱船,資渴飲,計二十八日到京。官民之費,總計銀十一萬兩有奇。」

保和殿雲龍石雕 (網上圖片)

保和殿雲龍石雕 (網上圖片)

遠距離運送巨大而沉重的石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確非易事,聰明工匠想出「旱船拽運」的辦法。即在沿路打井,利用冬季天寒地凍,取井水潑地成冰,用旱船載石,在冰上用人力拽拉運至紫禁城。據記載,從這塊巨石由大石窩到紫禁城,一路上花費甚多,累死累傷的騾馬不計其數。接照以上所說的80公里路程,據記載28天走完,平均每天行程僅約2.9公里,可想而知難度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