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開道歉

公開道歉從來都是公眾人物最怕面對卻又難以逃避的事情。選舉文化成熟的美國,政客早就熟練這些技巧,部分專貴人士更加設立一支專業的公關團隊在背後出謀獻策,隨時為政治危機作好解說的準備。

 

 

當中,技巧最為熟練的政治家,就是前美國總統尼克遜。由於尼克遜在任時屢屢犯錯,深陷多宗醜聞,所以不時以Mistakes were made一語向傳媒解話。這種被動式語法,旨在不提犯錯者的身分,避免負上責任,以逃避被譴責或下台的壓力。

 

 

可是,技巧重覆使用,總有失效的一天。在這個真小人勝於偽君子的年代,民眾普遍對不願承認犯錯的政治人物反感,反而真誠認錯,主動承擔責任有時才是上策。因此,這類經過政治計算,意圖逃避責任的政治委婑說法已經不合時宜。

 

 

綜合香港部分學者及外國公關高手的理論,公開道歉有幾個基本原則,才能減少政治危機帶來的傷害。一,一定要有「止蝕」的心態。任何政治危機都會或多或少影響當事人的形象和聲譽,但是所謂當局者迷,一般當事人都會希望力挽狂瀾,要麼轉移視線或是盡力隱瞞事實,要麼採取「拖字訣」避而不談,以為這樣可以暪天過海,掩飾醜聞。可是,傳媒報導醜聞,通常都是採用「擠牙膏」的方式,逐少、逐步、有層次地鋪排事實。而愈往後公開的事實,就愈具震撼性,對當事人打擊愈大。最好的例子,就是2012年特首選舉唐英年被揭發地下僭建一事。當有記者發現唐的大宅有疑似僭建物時,唐營極力否認。直至某媒體取出圖則,圖文並茂,並以免費資訊形式公開及廣傳其僭建真相,這時,即使唐英年公開致歉已是為時甚晚,並直接終結其競逐特首的可能。所以,與其不認,倒不如一早承認,將損失減到最低。

- 閱讀更多 -

黃遠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