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文物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調查表明,目前在全球47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座博物館中,記錄在案的中國文物就有167萬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間的約為這個數目的10倍,即約1600萬件,數字觸目驚心。這些漂洋過海的文物,大多數是在近代殖民主義時期遭侵略豪奪,也有不少是被國民偷偷販賣牟取私利。

由2000年開始,中國人進入藝術品市場,不少都樂於回購流失在海外的文物。外界有聲音指,這個局面要拜盧芹齋所賜,因有指1949年之前流失的中國文物,有一半是經盧芹齋之手。他被歐美稱為「古董教父」,而在中國,他也被稱為「賣國賊」。

更多相片
1910年的盧芹齋 (網上圖片)

中國是世界上文物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調查表明,目前在全球47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座博物館中,記錄在案的中國文物就有167萬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間的約為這個數目的10倍,即約1600萬件,數字觸目驚心。這些漂洋過海的文物,大多數是在近代殖民主義時期遭侵略豪奪,也有不少是被國民偷偷販賣牟取私利。

宋代《睢陽五老圖》以冊頁形式被一分為五流出海外,《畢世長像》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馮平像》和《王渙像》藏於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朱貫像》和《杜衍像》藏於黑文耶魯大學博物館 (網上圖片)

盧芹齋,出生於1880年的浙江湖州。他幼年失怙,初寄養於遠房的堂叔家,後入南潯張家做僕人。張家大少爺,就是日後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的張靜江。

1918年賣了予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的「唐太宗昭陵六駿」其中一駿 (網上圖片)

盧芹齋在古董銷售過程中,會向歐美人解說中國文物藝術的平衡、對稱、協調美,使他們學會真正鑑賞有價值的青銅器、古玉器、古陶器、唐三彩、佛教造像等等。在西方眼中,盧芹齋成為了「中國文物大使」,但在中方眼中,盧芹齋「理應被釘在恥辱柱上」。曾有學者統計,如今流失於海外的中國古董,約半經他之手售出。他為了一件喜歡的東西,花錢盜墓。最為國人所詬病的,是他盜運昭陵二駿。

盧芹齋在巴黎的中式紅樓中擺滿中國文物 (網上圖片)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封建帝制結束,隨後是軍閥混戰,隨後孫中山宣戰聲討復辟皇權的袁世凱,中國陷入一片混亂。此時,盧芹齋的中國公司「盧吳」開張,如果自己看中的東西在市面上找不到或已經出手,盧芹齋就會走另一條路線,花錢盜墓,不惜掘地三尺。

巴黎市中心藏著的中國紅樓 (網上圖片)

1916或1917年,盧芹齋還主導一樁著名的盜墓活動,被同胞視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莫大破壞和褻瀆,甚至有人將之與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相提並論-盧芹齋將唐太宗的陵墓昭陵中的兩尊石刻浮雕,打碎了再販往國外。這筆交易無與倫比,不論是出自皇陵的尊貴程度,還是其2米高、1.7米寬、重達4噸的分量,出手價125000美元令人咋舌,打破當時文物成交價格紀錄。

巴黎紅樓今貌 (網上圖片)

盧芹齋及後在巴黎富人區蒙梭公園附近,經過法國政府特批,興建一座紅色的中式樓房,成為他展覽自己收藏文物的中心。他還在巴黎郊區建廠,專門製造仿古傢俱,價格適宜,很受歡迎。盧芹齋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為他的「事業」帶來不少機遇。盧芹齋花了九年籌集資金、打通關係,獲得一批1923年於山西出土的晉國祭祀彝器,這批精品被海關輾轉扣押至1949年中共上海市政府成立,青銅器被移交給上海博物館。

晚年的盧芹齋 (右) (網上圖片)

對盧芹齋來說,這是損失慘重,但他人在歐洲,能全身而退,至於他在中國拍檔,被新政府定為「反革命分子」遭到處決,財產充公,處境淒涼。而盧芹齋亦因此清空了存貨,「不情願地退休」。1957年,盧芹齋因病於瑞士去世。

對於盧芹齋的是非功過,他本人在1950年試圖辯護,堅稱自己出口文物都是市場上通過與別人競標買來:「我賣到國外的文物如今都得到了妥善保護。如果它們留在中國,還不知會遭到何時毀滅的厄運。」盧芹齋也認為「藝術沒有國界」,「環遊世界的藝術品,就像是不說話的外交使節,它們讓其他民族了解中國,熱愛中國。」

1910年的盧芹齋 (網上圖片)

1910年的盧芹齋 (網上圖片)

盧芹齋,出生於1880年的浙江湖州。他幼年失怙,初寄養於遠房的堂叔家​​,後入南潯張家做僕人。張家大少爺,就是日後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的張靜江。

盧芹齋是一名國際古董商,先後旅居法國、美國等。在他長達50年的海外古董貿易生涯中,有多少中國古董通過他的手到達海外藝術市場?無人能說得清,但其中最著名的有「唐太宗昭陵六駿」中的「兩駿」和宋代的《睢陽五老圖》買賣。

宋代《睢陽五老圖》以冊頁形式被一分為五流出海外,《畢世長像》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馮平像》和《王渙像》藏於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朱貫像》和《杜衍像》藏於黑文耶魯大學博物館 (網上圖片)

宋代《睢陽五老圖》以冊頁形式被一分為五流出海外,《畢世長像》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馮平像》和《王渙像》藏於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朱貫像》和《杜衍像》藏於黑文耶魯大學博物館 (網上圖片)

盧芹齋在古董銷售過程中,會向歐美人解說中國文物藝術的平衡、對稱、協調美,使他們學會真正鑑賞有價值的青銅器、古玉器、古陶器、唐三彩、佛教造像等等。在西方眼中,盧芹齋成為了「中國文物大使」,但在中方眼中,盧芹齋「理應被釘在恥辱柱上」。曾有學者統計,如今流失於海外的中國古董,約半經他之手售出。他為了一件喜歡的東西,花錢盜墓。最為國人所詬病的,是他盜運昭陵二駿。

1918年賣了予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的「唐太宗昭陵六駿」其中一駿 (網上圖片)

1918年賣了予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的「唐太宗昭陵六駿」其中一駿 (網上圖片)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封建帝制結束,隨後是軍閥混戰,隨後孫中山宣戰聲討復辟皇權的袁世凱,中國陷入一片混亂。此時,盧芹齋的中國公司「盧吳」開張,如果自己看中的東西在市面上找不到或已經出手,盧芹齋就會走另一條路線,花錢盜墓,不惜掘地三尺。

據了解,文物一旦跟皇室沾上,拿到海外就身價倍增。所以,一向被百姓奉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宮廷御用之物,就成為盧芹齋的獵物。1915年12月17日,盧芹齋以1600美元,向弗利爾出售一幅18世紀康熙年間的絲絨壁毯,交易單據上他做了貨品詳細介紹:「朝廷御用,1913年盜於熱河避暑山莊」。

盧芹齋在巴黎的中式紅樓中擺滿中國文物 (網上圖片)

盧芹齋在巴黎的中式紅樓中擺滿中國文物 (網上圖片)

1916或1917年,盧芹齋還主導一樁著名的盜墓活動,被同胞視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莫大破壞和褻瀆,甚至有人將之與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相提並論-盧芹齋將唐太宗的陵墓昭陵中的兩尊石刻浮雕,打碎了再販往國外。這筆交易無與倫比,不論是出自皇陵的尊貴程度,還是其2米高、1.7米寬、重達4噸的分量,出手價125000美元令人咋舌,打破當時文物成交價格紀錄。

巴黎市中心藏著的中國紅樓 (網上圖片)

巴黎市中心藏著的中國紅樓 (網上圖片)

盧芹齋及後在巴黎富人區蒙梭公園附近,經過法國政府特批,興建一座紅色的中式樓房,成為他展覽自己收藏文物的中心。他還在巴黎郊區建廠,專門製造仿古傢俱,價格適宜,很受歡迎。盧芹齋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為他的「事業」帶來不少機遇。盧芹齋花了九年籌集資金、打通關係,獲得一批1923年於山西出土的晉國祭祀彝器,這批精品被海關輾轉扣押至1949年中共上海市政府成立,青銅器被移交給上海博物館。

巴黎紅樓今貌 (網上圖片)

巴黎紅樓今貌 (網上圖片)

對盧芹齋來說,這是損失慘重,但他人在歐洲,能全身而退,至於他在中國拍檔,被新政府定為「反革命分子」遭到處決,財產充公,處境淒涼。而盧芹齋亦因此清空了存貨,「不情願地退休」。1957年,盧芹齋因病於瑞士去世。

晚年的盧芹齋 (右) (網上圖片)

晚年的盧芹齋 (右) (網上圖片)

對於盧芹齋的是非功過,他本人在1950年試圖辯護,堅稱自己出口文物都是市場上通過與別人競標買來:「我賣到國外的文物如今都得到了妥善保護。如果它們留在中國,還不知會遭到何時毀滅的厄運。」盧芹齋也認為「藝術沒有國界」,「環遊世界的藝術品,就像是不說話的外交使節,它們讓其他民族了解中國,熱愛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