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連繫社區,創意活化公共空間。
香港藝術中心正門
最近路過灣仔,發現增添了不少創意藝術元素,原來是「#ddHK設計#香港地」(Design District Hong Kong, #ddHK)展開了「#dd創意.營造社區」,在灣仔多條街道、消防局閘門、行人天橋、電車站等城景試點發揮創意,注入驚喜。
點擊看圖輯
最近路過灣仔,發現增添了不少創意藝術元素,原來是「#ddHK設計#香港地」(Design District Hong Kong, #ddHK)展開了「#dd創意.營造社區」,在灣仔多條街道、消防局閘門、行人天橋、電車站等城景試點發揮創意,注入驚喜。
「#ddHK設計#香港地」既是地區設計畫廊,亦是寫給「香港地」的情書,透過散落於灣仔和深水埗區的創意設計作品和活動,細說香港情。
首批「情書」獻給灣仔,七大城景試點率先亮相,希望大家遊多dd、坐多dd、寫多dd、講多dd。其中「寫多dd」的五位平面設計師,以中、英雙語字體重新設計港灣消防局五道閘門,演譯當代文化特色,並向消防服務致敬。
「講多dd」灣仔地區故事系列,以四幅位於香港藝術中心正門、利東街街口、石水渠街街口和修頓遊樂場入口的路面創作,講述這些地點的歷史角色,亦擔當路標角色,為遊人指示方向。
好像石水渠街這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設計師以鄰舍關係為題,將地面變成家庭典型飯廳,代表石水渠街社區的凝聚力,喚醒大家與親朋好友食飯共聚的美好時光。
利東街是灣仔地標街道。70、80年代大小印刷店林立,準備結婚的新人一定會來到選購囍帖。設計師以此為創作靈感,透過設計,突顯利東街特色和喚醒港人的集體回憶。
「#ddHK設計#香港地」以設計營造社區,除了讓大家尋覓新鮮視覺驚喜,更希望通過小小改變,引發更多人思考社區公共空間功能、共同建設和諧社區,令香港成為更適宜居住的城市。
港灣消防局閘門
「#ddHK設計#香港地」既是地區設計畫廊,亦是寫給「香港地」的情書,透過散落於灣仔和深水埗區的創意設計作品和活動,細說香港情。
港灣消防局五道閘門
首批「情書」獻給灣仔,七大城景試點率先亮相,希望大家遊多dd、坐多dd、寫多dd、講多dd。其中「寫多dd」的五位平面設計師,以中、英雙語字體重新設計港灣消防局五道閘門,演譯當代文化特色,並向消防服務致敬。
港灣消防局閘門
港灣消防局閘門
「講多dd」灣仔地區故事系列,以四幅位於香港藝術中心正門、利東街街口、石水渠街街口和修頓遊樂場入口的路面創作,講述這些地點的歷史角色,亦擔當路標角色,為遊人指示方向。
香港藝術中心正門
好像石水渠街這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設計師以鄰舍關係為題,將地面變成家庭典型飯廳,代表石水渠街社區的凝聚力,喚醒大家與親朋好友食飯共聚的美好時光。
皇后大道東與石水渠街交界
利東街是灣仔地標街道。70、80年代大小印刷店林立,準備結婚的新人一定會來到選購囍帖。設計師以此為創作靈感,透過設計,突顯利東街特色和喚醒港人的集體回憶。
利東街街口 (面向皇后大道東)
「#ddHK設計#香港地」以設計營造社區,除了讓大家尋覓新鮮視覺驚喜,更希望通過小小改變,引發更多人思考社區公共空間功能、共同建設和諧社區,令香港成為更適宜居住的城市。
利東街街口 (面向皇后大道東)
#dd創意.營造社區
日期:即日起至2021年2月(每項展期不同)
地點:*菲林明道花園、港灣消防局、*灣仔地鐵站至入境事務大樓行人天橋、*柯布連道電車站、石水渠街街口(地面)、利東街街口(地面)、*盧押道電車站、修頓遊樂場入口(地面)、香港藝術中心正門 (地面)(*作品將於2019至2020年陸續登場)
一口設計工作室與多個本地文化創意單位,以創意活化灣仔公共空間。
前輩早講,什麼人不怕,最怕大兵,怎解?軍人生來,殺人。他們工作,就是殺人。
所以幾十年前,媽媽常常講,見到軍人,軍車,軍隊要遠離。發生任何事,對或不對,無得賠,無得追。當年灣仔,尖沙咀晚上,最多就是美國大兵,他們登岸消遣,也有駐港英軍,出來玩樂。當年一聽憲兵口哨聲,舖頭拉閘,酒吧關門,人與獸,都要爭相走避。鬼與鬼,通街廝殺。
當年大兵醉倒街頭(網上圖片)
那些大兵玩完,飲到半醉,餘興未消,人就麻煩啦。有一次英國大兵玩完,路過尖沙咀碼頭,見到有人,在船上睡覺,睡得這麽濃,他們就揾人嚟搞。點知搞醒那個人叫「食粥」,就是早兩期我講過那個送頭輪報紙的大佬,諢名叫「食粥」,「食粥」話之你是什麼人。「食粥」就是,食過夜粥,武功高強,打到鬼兵,跳海逃生啦。
「食粥」打完大兵,翌晨近五點,尖沙咀公眾碼頭,來了四部英軍軍車,過百大兵,個個帶支棒球棍。逢見到穿大地牌,菊花牌,這類國產白色短袖衫的中國男人,全部都要打。當年係人,都喜愛穿這種短袖衫,所以個個多謝「食粥」啦,當日淩晨,跳海有,頭爆有,昏迷有,我也在現場,都係穿著大地牌白衫,我就扮死,瞓在貨車底,動都不敢動。「食粥」咁好打,都給大兵打到變成「廣東豬紅粥」,滿身鮮血。
當日,九龍,新界的日報,送到報檔,早報已變午報,因為送早紙的發行大佬,個個被人打到入廠。事發時有人報警,警車未開到半島酒店,車與人,都調頭走,英軍打人,誰敢去管。救傷車,就有到場,將一眾被打到殘廢的人,送去醫院。
六十年代,第一最惡是大兵,第二是監房懲教,第三到警員。「食粥」不知是否行衰運。給大兵打完,因為再打架,關去「祠堂」,祠堂就是,赤柱別稱。在內竟然撞到仇家,不知多少年前,逛街結怨的長毛青年,竟然做咗懲教官,當年無端端,在街上被「食粥」打打,竟然在赤柱認到他。
地球真是圓,眼前的果,昨日的因,終會結果。這位懲教柳記,午飯匆匆吃它數分鐘,其餘時間,就去招呼阿「食粥」,關多久,就打多久,除了放假就不打。真是,紳士巡監都無用,唔敢投訴。
各位讀者,積善去惡,否則,惡果早晚必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