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安」鋒芒太盛,令後世忽略亂事另一主角「史」,他幾乎將唐朝推翻。

唐朝在文化、科技、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很高的成就。唐帝國是當時世界強國,與突厥、高句麗、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聲譽遠及海外,歷史地位深重。可惜在唐玄宗在位期間,爆發了「安史之亂」,是為唐朝由盛而衰轉捩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

更多相片
安祿山畫像 (網上圖片)

安祿山「安」鋒芒太盛,令後世忽略亂事另一主角「史」,他幾乎將唐朝推翻。

以「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避難入蜀為題材的《明皇幸蜀圖》 (網上圖片)

安史之亂,很多人都經常將矛頭直指擁兵邊陲、久懷異志的安祿山,如果他不造反,唐朝不會衰敗,自然也依舊列入世界強國之中。但實際上,這場亂事被後世冠以「安、史」之名,很明顯,除了安祿山,還有另一人。這場內戰及動亂,安祿山只是一個「引子」,而另一人則更狡猾、更狠毒,他被認為是導致大唐衰落的罪魁禍首。

宋人畫《望賢迎駕圖》,描述安史之亂後,唐肅宗在陝西咸陽迎接由蜀歸來的太上皇李隆基 (網上圖片)

史思明與安祿山的父輩互相認識,他倆自小是同鄉,也同歲。屬於少數民族的他們,長大後靠受安祿山推薦任平廬節度都知兵馬使。他驍勇善戰,得到唐玄宗賞識。

莫高窟中描繪安史之亂後唐軍的壁畫 (網上圖片)

隨後,本來心懷叵測史思明順勢反叛,殺了安慶緒直接自立稱帝。

史思明及後下令史朝義修築三隅城,限期一天修完,當然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史思明打算等自己攻克陝州後再追究責任,殺掉史朝義。史朝義十分恐懼,不知如何是好,最終在將官的慫恿下,殺死自己的老爹自立。史朝義軍事政治不如父親,最終大燕也敗亡,安史之亂也宣告結束。唐帝國也因戰亂進入衰敗時期,出現藩鎮割據。

安祿山畫像 (網上圖片)

安祿山畫像 (網上圖片)

安史之亂,很多人都經常將矛頭直指擁兵邊陲、久懷異志的安祿山,如果他不造反,唐朝不會衰敗,自然也依舊列入世界強國之中。但實際上,這場亂事被後世冠以「安、史」之名,很明顯,除了安祿山,還有另一人。這場內戰及動亂,安祿山只是一個「引子」,而另一人則更狡猾、更狠毒,他被認為是導致大唐衰落的罪魁禍首。

不少人都謠傳安祿山,是為了奪楊貴妃而發動叛亂。不管是為了楊貴妃也好,還是安祿山自己想當皇帝,最終他既沒得到楊貴妃,也沒坐上皇帝多久,就因為他極為暴戾,眾叛親離被殺。當別人正「譴責」安祿山謀取天下導致大亂時,另一個野心勃勃的人才浮出水面,這個人就是史思明。

以「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避難入蜀為題材的《明皇幸蜀圖》 (網上圖片)

以「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避難入蜀為題材的《明皇幸蜀圖》 (網上圖片)

史思明與安祿山的父輩互相認識,他倆自小是同鄉,也同歲。屬於少數民族的他們,長大後靠受安祿山推薦任平廬節度都知兵馬使。他驍勇善戰,得到唐玄宗賞識。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叛變,在范陽起兵,與擔任平盧節度使的史思明發動叛亂,挾三鎮兵力,帝國東都洛邑及洛陽。次年,安祿山建國大燕。唐帝國的長安之後亦陷落,玄宗攜太子李亨、寵妃倉皇出逃,半壁江山亦陷於長期戰亂之中。

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後,並未公布其死訊,只稱他傳位於安慶緒,尊其為太上皇。安祿山死後,本來身為先鋒的史思明,產生了自立念頭,安慶緒稱帝後,也看史思明不順眼,想辦法要殺掉他。這時,史思明搶佔先機,留守在安祿山的發家及起兵的老巢范陽。當地為叛軍大本營及根據地,財富充足,做法相當聰明。

當史思明看勢色不利於自己時,斷然選擇投降朝廷,這時,已在靈武在位的唐肅宗李亨,欣然接受他的投降,還封了他為歸義王,任范陽長史、河北節度使。但史思明並沒有就此安分守已,《新唐書》載,他反倒招兵買馬,暗中壯大勢力,唐肅宗自然起疑,便想派人除掉他,「使圖思明」。

宋人畫《望賢迎駕圖》,描述安史之亂後,唐肅宗在陝西咸陽迎接由蜀歸來的太上皇李隆基 (網上圖片)

宋人畫《望賢迎駕圖》,描述安史之亂後,唐肅宗在陝西咸陽迎接由蜀歸來的太上皇李隆基 (網上圖片)

隨後,本來心懷叵測史思明順勢反叛,殺了安慶緒直接自立稱帝。

據《新唐書》載,史思明「併其眾,欲遂西略」。事實上,史思明比安祿山更有出色的軍事頭腦,帶兵手段也毒辣,無論攻下哪個城池都血流成河,對待部下也極為嚴格。《劍橋中國隋唐史》載:「史思明擔任叛軍領袖後,證明是一位傑出的將領。」可惜,史思明的狠辣無情,也因此埋下禍根,最終被長子史朝義所弒,否則:「他很可能推翻唐朝。」

事緣史朝義常隨史思明帶兵,恭謙謹慎,愛惜士兵,將士們多歸心於他,但史思明偏愛小兒子史朝清,並派他鎮守范陽,暗地裡想殺掉史朝義,立史朝清為太子。《新唐書》載,當史思明擊敗李光弼的軍隊,想乘勝西進佔領長安,便派遣史朝義作前鋒,自北道襲擊陝州。史朝義數次進攻均被打敗,退兵駐守永寧。史思明以為史朝義臨陣膽怯:「朝義怯,不能成我事」,已經想藉機會按軍法斬殺史朝義及多位將領。

莫高窟中描繪安史之亂後唐軍的壁畫 (網上圖片)

莫高窟中描繪安史之亂後唐軍的壁畫 (網上圖片)

史思明及後下令史朝義修築三隅城,限期一天修完,當然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史思明打算等自己攻克陝州後再追究責任,殺掉史朝義。史朝義十分恐懼,不知如何是好,最終在將官的慫恿下,殺死自己的老爹自立。史朝義軍事政治不如父親,最終大燕也敗亡,安史之亂也宣告結束。唐帝國也因戰亂進入衰敗時期,出現藩鎮割據。

明代史學家王世貞《弇州崇論》中,曾對史思明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評價:「亦悍胡也,其才力遠出祿山上。」可見,安祿山只是一個叛亂的帶頭者,真正對唐朝造成衰退的罪魁禍首為史思明,只是安祿山在叛亂之初鋒芒太盛,轉移大家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