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平定七國之亂 景帝藉機奪取諸侯權力

史空穿梭

平定七國之亂 景帝藉機奪取諸侯權力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平定七國之亂 景帝藉機奪取諸侯權力

2019年09月25日 10:00

七國之亂又稱作七王之亂,發生於西漢初年,漢景帝執政的時期。最終景帝成功平亂,令中央皇權大大加強。

漢文帝 (網上圖片)

漢文帝 (網上圖片)

漢文帝時,大夫賈誼開始感到漢室受同姓藩國的威脅,於是開始逐步削弱諸侯勢力。景帝初年,晁錯向漢景帝建議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削藩政策,景帝聽從,引起那些早已心懷不滿的諸侯王們的反抗,尤其是吳王劉濞。

更多相片

漢文帝 (網上圖片)

漢文帝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漢景帝 (網上圖片)

漢景帝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當時以吳王劉濞為中心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不滿朝廷實行削藩政策,剝奪地方諸侯權力,興兵起來反抗。另外,吳王劉濞,與景帝還有私怨,因為景帝還是皇太子時,曾用棋盤打死了他的兒子劉賢。

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為首的七國藩王叛變,七國是指吳、楚、趙、膠東、膠西、濟南、菑川。他們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口號,最後迫使景帝在壓力下腰斬了晁錯。

漢景帝 (網上圖片)

漢景帝 (網上圖片)

不過,這仍未平息七國之亂與劉濞篡位的野心。最後,朝廷派遣太尉周亞夫為帥,將之擊敗。劉濞兵敗後投奔東甌國,漢廷派密使遊說東甌王殺劉濞以贖窩藏之罪。

最終,景帝用了3個月的時間,便剿滅了七國之亂,景帝於是藉機削弱諸侯國領土、把諸侯任免官吏的權利收回,自此,諸侯名義上是封君,但已失去實權。

往下看更多文章

賢人相識「物以類聚」 淳於髡求賢如打水

2024年09月20日 20:00

「物以類聚」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易經.繫辭上》中的「方以類聚,物以羣分」,但最為人熟知的典故應當出自漢代劉向所寫的《戰國策》,在《齊策三》中有提及:「淳于髡曰:『不然。夫鳥同翼者而聚居,獸同足者而俱行。』」

戰國時期的淳于髡雖然是贅婿,但他足智多謀、能言善辯,不但得到齊威王的青睞,成為齊國的大夫,更多次為齊國立下大功。當時,齊威王只管喝酒作樂,終日只問酒色,不理政事,連一旁的文武百官也跟着一同荒淫放縱。戰國時期,風雲詭譎。其他各國見齊國內政混亂,都趁機進攻齊國。國家危在旦夕,但齊王近臣一個個膽小如鼠,都不敢上前進諫。淳于髡深知齊王喜好説謎語,因此淳于髡只好用隱語來勸諫齊威王振興朝綱,強大齊國。齊威王經過他的規勸後便勵精圖治,終於令齊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齊威王八年,楚國出兵伐齊。齊威王命淳于髡帶着黃金、白璧、駿馬向趙國求援。趙國朝堂之上,淳于髡昂首挺胸,從容不迫地向趙王陳明利害,並請其出兵援齊。趙王聽後點點頭,當即派「精兵十萬,革車千乘」到齊國去。楚國見趙兵來勢洶洶,便連夜撤兵。齊威王大喜,決定在後宮擺宴慶慶祝,淳于髡亦因此事被認為是齊國最好的賢士。

淳于髡博聞彊記,善於辯論。雖然身高不足七尺,但出使各國從未曾受到屈辱。(網上圖片)

淳于髡博聞彊記,善於辯論。雖然身高不足七尺,但出使各國從未曾受到屈辱。(網上圖片)

後來齊宣王昭告天下,以重金求取賢士。淳于髡在一天內就給他推薦了七個有才能的人,齊宣王和他們隨便談了談,發現他們果真個個本領高強。齊宣王怎麼想也想不透,淳于髡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找到這麼多賢人呢?於是,他便低聲問身旁的淳于髡:「人才難得,方圓千里內,如果能找到一個賢士已經很不得了。現在你卻在一天內給我推薦了七個賢士,不知先生是從何處找來的?若照此下去,賢士不是多得連齊國都容納不下了嗎?」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淳于髡聽後,笑了笑回道:「大王有所不知,同類的鳥會聚居在一起,同類的野獸則會走在一條路上。如果到窪地裏去找柴胡和桔梗這類的藥材,一輩子也不會找到一株,但是要是到山的北面去尋,那就多得車都裝運不完。我淳于髡在齊國也算得上是個賢士,所以您叫我推薦賢士,就像是到河裏打水、用打火石打火一樣容易。其實我還準備給大王挑選了另一批賢士,大王可想現在接見他們?」

柴胡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歷代本草對柴胡的植物形態多有記述,有解熱、鎮靜、鎮痛、鎮咳的功效。(網上圖片)

柴胡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歷代本草對柴胡的植物形態多有記述,有解熱、鎮靜、鎮痛、鎮咳的功效。(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物以類聚」這個成語,其原義是指同類的東西聚在一起,但後來多指壞人臭味相投,相互勾結;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