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過去40年都是依靠服務業,包括金融、旅遊、貿易及物流和工商專業支援服務所組成的「四大支柱」支撐。十年前,政府有感要進行經濟結構轉型,故提出發展文創、醫療、教育、創科、檢測及認證,以及環保「六大產業」,即使這樣,香港仍是「獨沽一味」以服務業為主。

經濟需要多元化發展,一方面符合風險管理原則,為自己「留條後路」;另一方面為市民提供不同的就業機會。一樣米養百樣人,並不是人人也適合做金融才子或服務達人,政府也要照顧一些靠製造業生活的市民的「錢途」吧!

香港工業在上世紀50至80年代,曾是香港經濟的主要支柱,當中更不乏成功躋身國際品牌,例如紅A塑膠用品﹑駱駝牌保溫壺﹑利工民內衣﹑Holga相機﹑保濟丸等,「Made in Hong Kong」的產品更是品質保證。隨著80年代內地推行開放政策,香港廠商將工廠遷往珠三角,香港的經濟結構便轉型至服務業。有人批評香港產業結構單一,欠缺實業支撐,容易出現問題。今日中美貿易戰如火如荼及世界經濟轉差,對香港經濟造成影響,政府是否應慎重考慮香港長遠的經濟發展,重新發展香港的工業呢?

今時今日的製造業已不是以往「工廠妹」式的勞動密集型,而是將科技與工業結合的「工業4.0」。在「工業4.0」的世界,廠方利用精密計算、大數據及物聯網等科技提高生產效率,同時讓他們更能掌握市場動態、了解顧客的消費模式,以迎合市場需要。政府近年大搞創科,在2018年的《施政報告》中更提到創科方面的重點之一是加速「再工業化」的發展,希望當局能夠全速推進,為香港的經濟多元化開路!

「工業4.0」利用精密計算、大數據及物聯網等科技,提高生產效率

「工業4.0」利用精密計算、大數據及物聯網等科技,提高生產效率




標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