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醫療系統超負荷,影響有目共睹:流感期間伊利沙伯醫院床位爆滿,連走廊也需擺放病床,而屯門醫院病床更加是長期爆滿;急症室等到「天荒地老」…… 即使政府製造誘因,如推行醫療券及自願醫保,希望促成公私醫療分流,但算盤似乎未能打響。

觀其原因,一方面是市民使用公共醫療服務,習慣一直沒有太大改變,收費低而且公立醫院一向以「醫人為先」見稱,無錢也會醫好你,頂多因醫院太迫而要求病情不太嚴重者回家休養。二是醫生醫術水平高,是世界公認。市民手上即使有醫療券,不等如他們不會來,用畢醫療券自然又回到公營醫療系統。即使他們買了保險,有什麼突發事也是到公立醫院求助。

人口增加,政府應盡快規劃及落實改革公營醫療系統

人口增加,政府應盡快規劃及落實改革公營醫療系統

究竟市民願意付出多少錢來治病呢?供樓重要,還是醫病重要?在政府一直補貼醫療的情況下,這個問題似乎很難找到答案。更重要是我們的人口不斷增加,長者人口升幅更大,即使長者較為健康,但始終有日也需要照顧和醫治,只是這段日子有多長而已。

長命百二歲不是講玩的,政府不要奢望長者有病不去醫(或者不在香港求醫),負責任的做法是盡快規劃及落實改革公營醫療系統,包括增加醫院床位和醫護人手,否則又是一個管治的計時炸彈。




標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