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食神》中,薛家燕吃完周星馳做的叉燒飯,流淚了;現實生活里,也有很多人(包括外國網友)說看了李子柒,戀愛了。

不是愛上她,而是愛上了她做的馬奶酒、烤全羊,愛上了她的奶奶、她的馬,愛上了她扎的竹燈罩、繡的蜀地山河。

更多相片

電影《食神》中,薛家燕吃完周星馳做的叉燒飯,流淚了;現實生活里,也有很多人(包括外國網友)說看了李子柒,戀愛了。

山水田園夢

不要傅滿洲

被妖魔化了的華人形象傅滿洲

圍繞李子柒被熱議不斷的「文化輸出」這詞容易被外媒曲解,理解成國家行為、“組織預謀”云云。其實不是的,不妨用“文化影響”這個稍微中性一點的詞。

本來,從2016年拍攝短視頻至今,坐擁數千萬粉絲的李子柒早已是「現象級網紅」;不過這兩天人們又突然發現,她儼然成了中國文化外貿的大宗商品、中國文化外宣“旗艦店”。

一個來自四川的90後妹子,憑藉一己之力,用100多個短視頻,就獲得了CNN積40年之功力才能在海外社交媒體上收割到的流量(訂閱量700萬+)。

李子柒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山水田園夢

先說說李子柒的世界。

她的世界,是雨落屋檐,灶台爐火;是揮鋤刨姜,石磙碾玉;是肩抗枯柴,黃瓜入懷,既滿足了人們對山水田間生活的想像,也在喧囂鬧騰的人心中營造出一片桃花源。

有人說,某種程度上,李子柒把古人的山水田園夢具象化了。她的作品紮根在中國傳統農家的衣食住行、行走坐卧。在光影流淌中,觀者感受到了一股似乎非常熟悉、但又久未謀面的煙火氣、生活味。

穿得樸實,氣質乾淨,話不多,手腳勤快……李子柒能打通中西審美,靠的就是她傳遞出的一份對生活的熱愛、一種恬靜的感覺。

有點說不清?對,文化軟實力,怎麼能說清?

也有人說,這太假了吧,中國農村哪有這種裝了濾鏡的美?李子柒怎麼什麼都會?又做女紅,又做美食?她的視頻怎麼這麼精美?一定是背後有團隊,給她包裝出來的。

們已經給出了回應。但島叔覺得,眼下所見的質疑並沒有什麼道理,誰說中國農村就一定要髒亂差?我們國家新農村建設這麼多年了,山清水秀的村子多了去了。

嫌人家技能太多?那是少見多怪,是沒幹過農活的井蛙之談。島叔從來沒有質疑過在農村生活的大姨:你怎麼又會做床單,又會納鞋底?又會養羊,又會養豬?又會種花生,又會種麥子?那是她的日常,那是她的人生。

至於說團隊,也算正常。如果能讓視頻拍得更動人,能讓傳遞出的信號更有感染力,在這個當代專業分工社會裏,團隊協作也是必要的。君不見一部電影結束後,熒幕上密密麻麻的全都是工作人員名單么,包括了茶水、司機、燈光、甚至訂餐。

這不同於網紅P圖,因為她並沒有讓製作的精美干擾了真實情感內核的表達,相反卻做到了有效烘托。

不要傅滿洲

「她是如此美麗且富有才華,就是我想像中的公主。」

「哇,中國文化太令人震驚了,謝謝你分享給我們,你太令人震驚了。」

這是國外網友給李子柒的留言。他們看懂了李子柒,看懂了中國文化,文化隔閡似乎輕易被一個年輕的小姑娘化解了,這是怎麼做到的?為什麼李子柒能在海外收穫這麼多的粉絲和稱讚?

首先,文化傳播不是辯論賽,說得咄咄逼人,能服人之口卻難以服人之心;實際上,它需要娓娓道來,潤物細無聲。

李子柒視頻的一個特點是,慢。鏡頭裏的她,十分從容,幹什麼都是慢條斯理的,都是一板一眼的,容易讓人聯想起木心的《從前慢》。

再者,文化展示不是秀肌肉,硬塞過來一把宣傳資料,那是十字路口給車主發房地產廣告的做法。

李子柒視頻的一個特點是,小。她乾的就是農村裏的家務活,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沒有豪言壯語,話都沒幾句,就是認認真真做自己的事,反而讓人看著挺舒服。

第三,文化溝通不是寫論文,非得面面俱到,特別嚴謹。有時候,抓住一點就夠了。比如在外國人眼裏,中國人都會功夫,都能做一手好吃的飯菜,所以成龍乾脆拍了一部會功夫的廚師的故事——《一個好人》。

成龍很明白,要想讓文化產品跨文化傳播,必須把本民族的一兩個特色發揚光大,所以「Jackie Chan」的作品才能遠播。李子柒的視頻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專,主打就是傳統美食與生活。

我們雖然不喜歡給人、給事貼標籤,但是傳播規律證明,「標籤化傳播」確實有效。

中國人都會功夫嗎?當然不是,但能說李小龍、成龍做錯了嗎?一個鮮明的標籤,能讓我們在與不同文化人群交往時,迅速在對方心中樹立一個形象。這個形象,你們希望是傅滿洲,還是李子柒?

被妖魔化了的華人形象傅滿洲

更多李子柒

讓我們把視野再放大一些。

從18世紀以來,西方人看中國,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變化。起初,他們對中國充滿敬意,康熙、乾隆被啟蒙思想家認為是有道明君,路易十四、彼得大帝、腓特烈大帝皆奉中國為榜樣,普通人也覺得,中國遍地是黃金。

後來,近代中國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路子,文化傳統伴隨國家形象一度遇上過彎路。「贏者通吃」的邏輯到處都是,一部《劍橋戰爭史》,幾乎沒有中國的位置。

那時的國人在西方人眼中,是落後、愚昧、不開化,是大辮子、裹小腳;進入20世紀,西方人對中國的印象雖然有所改觀,但對於我們的愛情觀、人生觀、價值觀,又有多少了解?

「全書充斥絕望的肉慾,主題是一個人的墮落和最後以皈依神秘來贖罪」——從博爾赫斯對《紅樓夢》的評價可以看出,即便是20世紀的外國文學大師看我們的文化經典,也不過就是如是“深度”。

這種錯位理解有著深刻的時代因素。而到了如今,隨著我們國家綜合國力不斷上升,對外文化形象建設的理念和實踐越發成熟,對外傳播技巧的不斷提升,從李子柒身上,一些變化已經可以見出——也許她是不自覺的,但時代的印記在她身上打下了烙印。

同時,「萬象更新」的新媒體平台,也可以跨過西方傳媒的過濾,直接抵達普通受眾,這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利好,將來也會助力李子柒一類的“中國印象”出現在世界輿論場中。

就像很多人是通過美國漫威、日本動漫、韓國偶像認識了這些國家,進而產生了希望認識和了解這些國家的想法一樣,「印象」和“形象”的構建,本身就值得探索和實踐。

圍繞李子柒被熱議不斷的「文化輸出」這詞容易被外媒曲解,理解成國家行為、“組織預謀”云云。其實不是的,不妨用“文化影響”這個稍微中性一點的詞。

如何產生影響?歸根結底是要有好的東西、好的作品。正如金庸、動作片、武俠片、流行歌構建起了香港流行文化形象一樣,前提是這些文化作品質量不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易於接受。如果說沒有作品又大談特談「輸出」,那就是空中樓閣。這一點相信大家沒有什麼異議。

從李子柒的角度說,她只是在做自己的事情,腦海中沒什麼「文化輸出」的想法。影響打出去、贏得受眾,那是市場和傳播的結果。所以沒必要爭論她是不是「文化輸出」,就像前些年我們早就達成的共識那樣,每一個出國旅行的國民,其實都從不同側面展示了“中國人”的形象。

人和人的接觸是具象而細微的,一部好的中國電影、動畫或者幾首音樂,都是「中國」;身體力行點友善文明勤勞,也會給其他人留下印象。

說到底,是每個個體構建起了我們的文明形象,正如我們的祖先用詩詞、小說、壁畫、瓷器、飲食為我們構建起的文明那樣;我們以何種姿態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可以有無數種個人實踐。

在這個意義上,更加自信、更加忠於個體內心的一代,有著無限的可能性——無論是作為視頻博主,作為文化從業者,還是投身科技與實業。歷史已經證明了中華文明共同體的多樣和豐富,這種豐富和迷人,也一定會由更多當下和未來的中國人予以發揚光大。

所以,在尊重、包容的前提下,我們樂見更多人展示出屬於自己的世界。




神州快訊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