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期臨近尾聲,嶺南大學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只有約兩成七受訪大學生,滿意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進行網上學習的體驗,但有逾六成人認為網上教學效果比面授課程差,逾八成半人冀疫情過後能恢復面授課堂安排。研究團隊指出,傳統面授課堂目前還無法被網上教學完全取代,大學應認真思考網上學習在教學中擔當的角色。
嶺大研究生院於今年五月上旬,以網上問卷收集一千二百二十七名,修讀副學位至博士課程的學生在疫情網上學習的經驗。結果顯示,只有近兩成七受訪者對網上學習感到滿意,逾六成人認為,網上教學的學習效果比面授課堂差。即使是過往有網上學習經驗的受訪者,感到滿意的比例也僅比沒經驗的高百分之七。
至於影響網上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約六成人認為與網絡穩定性有關,約五成則認為是課堂互動,以及四成半人認為是課後答疑和諮詢。有近六成人認為面對的主要困難,是缺少自我約束力,五成六人認為缺乏課堂學習的氛圍等。和面授課堂相比,較多受訪者認為網上教學的學習時間減少、學習效率降低,但學習壓力增加。逾八成半受訪者希望疫情過後能恢復面授課程,當中超過六成半希望以面授課程為主,並輔以網上學習。
領導研究的副校長暨研究生院長莫家豪表示,研究結果反映傳統面授課堂目前無法被取代,「由於學生是否熟悉網上學習平台的操作,對於其學習滿意度有顯著影響,建議大學加強對學生的資訊科技和網上學習的培訓。」他又表示,授課老師的資訊科技水平也影響網上教學的質素,建議大學提供充足的人力及軟硬件支持、政府積極支持大學進行網上學習的系統性研究,以探討長遠使用網上學習的最佳方案。

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
逾六成大學生指網上教學比面授差
2020年06月25日 03:00 最後更新:03:10(星島日報報道)20歲男學生在去年5月初凌晨入侵無綫新聞流動應用程式,透過進入推送系統介面後,以管理員身分發出5個推送通知。他早前被裁定刑事損壞罪名成立,裁判官劉綺雲昨於觀塘裁判法院指,被告發出虛假訊息以誤導公眾,影響無綫電視的形象及聲譽,但接受涉案訊息並不至於引起公眾恐慌,同時認為須判處更高的服務時數,才足以反映案件嚴重性,遂判處200小時社會服務令。劉官判刑時指,被告薛俊希發出虛假訊息以誤導公眾,致他們對無綫的新聞程式失去信心,影響其形象及聲譽,加上被告在凌晨時分發出多個錯誤新聞訊息,令其他看見新聞訊息或關心行政長官選舉的公眾被誤導,引致訊息混亂的情況,從而影響更廣大的公眾,故認為無綫形象及聲譽被影響已構成損失,但接受所造成損失程度相對較輕,涉案訊息亦不至於引起公眾恐慌,影響公眾的嚴重程度相對較低。 劉官續指,被告報告內容相當正面,建議社服令,同時被告以20歲之齡完成大學學士課程,亦是資優、勤奮、孝順父母及善心助人的人,接受被告對事件有深切反省,重犯機會低,採納報告建議是合適,但需要判處較多過建議的時數,才足以反映案件嚴重性,終判處200小時社服令。接受造成損失相對較輕 辯方昨進一步求情表示,早前索取感化及社服令報告的內容相當正面,顯示出被告有真誠悔意,有穩定生活習慣、家人支持等,故認為被告不需要長期輔導,反則建議判處社服令。 辯方另指,本案是具有特殊情況,事件始於無綫新聞職員的失誤,故認為重犯機會低,被告明白這鹵莽行為是不對,影響無綫電視的聲譽及家人,冀法庭採納感化官的建議。 案件編號:KTCC 2051/2022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