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衛健委:新冠病毒潛伏期即具傳染性 發病後5天內傳播較強

兩岸

衛健委:新冠病毒潛伏期即具傳染性 發病後5天內傳播較強
兩岸

兩岸

衛健委:新冠病毒潛伏期即具傳染性 發病後5天內傳播較強

2020年08月19日 14:35 最後更新:14:55

潛伏期即具傳染性

國家衛健委發佈關於印發新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下稱,方案)的通知。其中對傳染源和傳播途徑進一步完善,增加「在潛伏期即有傳染性,發病後5天內傳染性較強」、「接觸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等內容。

AP圖片

AP圖片

方案在臨床表現方面,增加「極少數兒童可有多系統炎症綜合征(MIS-C)」,介紹了MIS-C的臨床表現。

實驗室檢查,增加「新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IgG抗體在發病1周內陽性率較低」和可能導致假陽性的情形,以及何種情況下可通過抗體檢測進行診斷等內容。並將新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陽性作為疑似病例診斷依據之一。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針對病例的發現與報告工作,增加「對於確診病例應在發現後2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

方案還增加了「早期康復」內容,強調要「重視患者早期康復介入,針對新冠肺炎患者呼吸功能、軀體功能以及心理功能障礙,積極開展康復訓練和干預,盡最大可能恢復體能、體質和免疫能力。」 增加「護理」相關內容,根據患者病情,明確護理重點並做好基礎護理。強調對重症/危重症患者要「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和意識狀態,重點監測血氧飽和度。」臥床患者要預防壓力性損傷。按護理規範做好各種有創治療、侵入性操作的護理。

AP圖片

AP圖片

對於出院標準和出院後注意事項中要求,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狀明顯好轉和肺部影像學顯示急性滲出性病變明顯改善的患者,如核酸仍持續陽性超過四周者,建議「通過抗體檢測、病毒培養分離等方法對患者傳染性進行綜合評估後,判斷是否出院。」

新冠病毒潛伏期即有傳染性,發病後5天內傳染性較強。AP圖片

新冠病毒潛伏期即有傳染性,發病後5天內傳染性較強。AP圖片

此外,方案還增加了「預防」相關內容,提出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提高健康素養、保持室內通風良好、科學做好個人防護、及時就診等防控建議。

港大醫學院及工程學院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創新篩選平台,可快速評估新冠病毒變異對疾病嚴重程度的影響,新方法比傳統方法速度提升39倍。

港大醫學院

港大醫學院

研究人員亦專注了解病毒變異如何影響「合胞體」形成,即受感染細胞與未感染細胞融合的過程,這有助識別可能對公共衞生構成重大風險的新興病毒變異株。

通過研究刺突蛋白及其突變,研究人員發現某些變異株,如 Delta變異株,與病毒原始株相比形成較大的合胞體,團隊發現單個K854H突變可將Omicron 變異株轉變為具有高融合能力的變異株。研究又發現一些變異,系統可預測出它們與Omicron和Delta等現有變異株具有相近的變異機率,顯示這些新變異應受監控,因可能在未來病毒演變中出現。

為提高篩選效率,團隊開發了一種根據細胞大小篩選的策略,在更大範圍上將融合和未融合的細胞進行高速篩選;與傳統方法比較,新方法精確度超過80%

團隊還確定兩種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的藥物,可減輕疾病嚴重程度。倉鼠模型實驗顯示,藥物可抑制由刺突蛋白誘導的合胞體形成,並有潛力緩解病情。

團隊認為,新系統不僅有助快速追蹤新冠病毒變異並找出治療方案,還可廣泛應用於各種與細胞融合相關的生物醫學研究,包括癌症免疫療法。而細胞互作平台可系統分析多種病毒的合胞體形成能力,包括愛滋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疱疹病毒科、新冠病毒和其他誘導合胞體形成的冠狀病毒。

團隊期望從這項研究中獲得嶄新方法和深入知識,為治療新冠病毒病症和其他涉及細胞融合的疾病提供新策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