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死,還很幸福」

「香港不死,還很幸福」。出身基層家庭的袁淑明律師(Law師奶),兒時過着清貧但快樂的時光,成年後投身法律界,幫助市民維權解困,去年眼見社會各界因政見不同撕裂,悲觀情緒瀰漫香江,決定搜集本港與其他城市在衣食住行、民主自由程度等方面的數據,繼而結集成書,當中內容道出香港仍是人間樂土,不少社會問題亦非香港獨有,期望大眾基於事實議政論事,回歸理性立身處世:「香港仍然很美好,願來生再當香港人!」

書中指,「香港仍然很美好,願來生再當香港人!」資料圖片

書中指,「香港仍然很美好,願來生再當香港人!」資料圖片

拜讀《來生再做香港人?》,前言提及去年反修例風波引起社會動盪後,有人說香港是「天堂」,有人形容為「地獄」,互相嘲弄對方生活在平行時空,53歲的作者袁淑明律師於是收集不同範疇的數據,包括旅遊次數、水費和自由程度等,務求客觀反映香港對比各地城市的優劣之處,同時對有關統計提出疑問,期望啟發讀者全面理解我城真貌,亦希望作為通識讀物,讓學生自由討論。袁律師笑言,不同政見的港人,同樣熱愛香港,或許遺忘了近在咫尺的美景:「欣賞眼前景物,同時接納一些不喜歡的『事實』,也是一門人生學問!」

熱愛香港的袁淑明上月出書,揭示了香港仍是樂土,期望「來生再做香港人」。

熱愛香港的袁淑明上月出書,揭示了香港仍是樂土,期望「來生再做香港人」。

眼前笑臉常開的袁淑明,兒時貧苦卻知足常樂。她說,父親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與友人以「車胎」當作游泳圈,從東莞偷渡來港,先後任職保母車司機、地盤及藥房工人等,1965年與來自廣州、在柴灣礦場當雜工的母親結婚,未幾便誕下她與弟弟,一家四口擠住板間房,與其他住客共用廚廁,她升讀小學搬到梨木樹公屋,才有私人廚廁,就讀中學時期遷往廚廁分格的荔景居屋,讓她滿足不已。

回憶清貧的童年生活,袁律師說只有快樂,因為當時經常與朋友比併「鎅紙鳶」,即放風箏之際以繩子互相摩擦,務求割斷對方的風箏繩,但沒甚麼零用錢,只好到垃圾房執玻璃樽,趁父母不在家時打碎製作玻璃綫;另一歡樂印記,是一家人周末到麵包店購買俗稱「方包頭」的麵包皮,步往城門水塘餵魚,「童年生活簡單又開心,從不覺得悽慘。」

袁淑明。

袁淑明。

青蔥歲月轉眼消逝,袁律師88年在拔萃女書院完成中學預科課程,為了改善家人生活,決定報讀不感興趣的法律系,尚幸獲香港大學取錄,然而因無心學習,經常曠課,僅僅及格畢業,求職四處碰壁,失業多時才獲小型律師行聘請,沒料任職見習律師期間,深刻體會工作的使命感,從此積極地以法律專業助人,例如幫助在街市工作的市民,討回被騙購買凶宅的血汗錢,並協助丈夫剛逝的寡婦,與家翁、家婆在爭產糾紛中取回應有的遺產,讓寡婦生活有依。

不過,她坦言27年執業生涯以來,也曾歷盡人性黑暗一面,亦遇到法律無法解決的問題,例如家庭關係和感情,「有客人成功拿回被兒子騙取的金錢,此生卻被禁止與孫子見面。」忙碌工作之餘,袁律師熱愛深度旅遊,曾踏足西非、巴布亞新畿內亞等地,每當看到世界不同角落人士、乃至南極的小企鵝為生活奮鬥,煩惱瞬間消逝,「其實我們很幸福!」她感言,反修例事件造成社會撕裂,有人更稱「香港已死」,讓她不禁思考:「香港面對的問題,是獨有嗎?」

袁淑明。

袁淑明。

「香港不死、還很幸福」的信念,擔任消委會主席的丈夫林定國表示認同,為該書題序時引用示威者金句,但刪減了當中一字粗言:「我哋真係好鍾意香港!」其法律界師傅陳志海大律師亦支持徒媳的理念,今年一月建議她撰寫一本關於「真相」的書籍,希望讀者基於事實判斷問題,而非單憑情感論事,有關書籍上月出版後銷情不俗,已加印第二版。

袁律師直言,有人對政府不滿很正常,施政亦有改進空間,但書本引述的數據顯示,不少問題並非本港獨有,香港仍在很多領域表現出眾,「希望當權者和市民能坐下理性討論。」

袁律師笑說,書籍反映了不同城市的優缺點,即使閱後仍討厭香港、打算移民也不要緊,「決心離開『男友』前,明白他仍有優點,只是有些缺點無法忍受,分手亦較幸福。」她亦希望通過書本為市民打氣,「香港還有很多可愛之處,讓我們一起努力,攜手面對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