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疾病檢測需要利用患者血液等液體樣本,惟容易殘留在器皿和操作工具表面,增加感染風險。香港大學團隊研發嶄新的流體操控器,只須把微量樣本流體置於特製平台上,便可簡單地利用光束遙控液滴分散、融合和移動等,更不會殘留液體,達至無污染的運作環境,減低進行病毒測試時的感染風險,團隊計畫把技術與人工智能結合,打造全自動化的流體操作器。
新型流體操控器由港大機械工程系講座教授王立秋的團隊共同研發,平台由厚度只有小於兩毫米兩層薄膜組成,上層為不黏塗層,以納米結構表面,令血液、唾液、酒精及矽油等流體懸浮,像彈珠一樣在表面上輕易滾動,沒有任何殘留物,達至無污染的運作環境。
下層則以創新的光敏材料製成,被光照射時,便會產生力場,以「看不見的手」操縱液體作移動、分裂及融合等運動,故醫護人員只須把液體樣本置於平台上,便可簡單地利用光束,以非接觸方式作檢測,有助降低感染和致病微生物泄露的風險,增加測試過程的安全性,減少生物毒性廢物產生。
王立秋指,該操控器輕便易攜,物料無毒,成本更只是現有產品價格約百分之一,尤其適合在偏遠地區進行現場診斷,亦可應用於藥物研發、病毒檢測、基因測序等不同領域。

教育
港大研新流體操控器 助安全測試病毒
2020年12月09日 03:00 最後更新:02:40(星島日報報道)小一統一派位選校階段將於月底展開,教育局昨公布選校名單。本報統計後發現,部分小學在自行收生階段,取錄學生僅得個位數,北角官立小學(雲景道)自行收生階段僅取錄兩人,統一派位階段學額增至達近百個。有小學校長相信,移民潮等因素造成學額過剩。小一統一派位將於本月三十日至下月五日接受電子申請,家長亦可於下月四至五日,前往派位中心遞交紙本申請。教育局估計,本年度共有約四萬三千多人參加小一派位,當中近兩萬二千人已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獲取錄,另外約兩萬二千人參與統一派位,較去年少三千多人。今年無校網需要「加派」,而需要借位的校網則減半至三個。無校網需要「加派」 小學自行分配學位及統一派位的學額數目,各佔整體小一學額一半。本報以各校在統一派位階段的學額,推算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取錄的學生人數,發現部分學校自行收生階段取錄不足十人。屬灣仔十二校網的北角官立小學(雲景道),自行學額共五十個,但在統一派位階段共提供九十八個學位,意味學校自行階段僅取錄兩人;柴灣的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學校,暫定統一學額達九十四個,較自行學額多四十四個,推算自行階段僅取錄六人。 個別地區的官校,收生亦不容樂觀,粉嶺官立小學與大埔官立小學在統一派位階段,暫定提供一百一十五個學額,較自行收生階段多五十二個,意味兩校自行階段僅取錄十一人。 至於適齡人口下跌的重災區,例如東區、南區等,部分學校收生情況亦不理想,慈幼學校、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愛學校,按推算僅取錄十人;十四校網的啟基學校(港島),按推算亦僅取錄七人。南區的華富邨寶血小學,按推算只取錄十一人。 個別學校超收「世襲生」情況仍屬普遍,傳統名校林立的九龍城四十一校網,十所官津小學之中,有八校的統一派位學額被「蠶食」,以喇沙小學最多,達到十一個。沙田的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被世襲生蠶食的學額多達三十四個,是全港之冠。 資助小學校長會副主席陳淑儀認為,現象反映學界難以準確估計學位需求,「近年不少家庭選擇移民,而選擇送子女入讀直資、私立或國際學校的家長愈來愈多,令學額出現過剩。」她期望當局能加快推進全面小班教學,學校應減少取錄叩門生,以免出現縮班殺校潮。 教育局回應指,未來會繼續與學界磋商,研究鞏固及整合學校資源,以「軟陸」為目標,穩定教學環境、保持教學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