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民怨」正沸騰

博客文章

「民怨」正沸騰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民怨」正沸騰

2020年12月19日 22:31 最後更新:08:43

62歲老人居家等待隔離期間,離世了。經屍檢,老人已感染新冠病毒。

此個人的悲劇,亦是香港的悲劇。

香港疫情正處第四波。

這一波,比之前更猛。這一波,也讓香港抗疫的問題暴露得更為徹底。

四個方面:


1.無法掌握病毒來源,風險持續積聚,居高不下;

2.不願組織全民檢測,防疫手段未有迭代,收效甚微;

3.市民手足無措,管控不足下只能選擇盲目自保;

4.沒有明確預期,特區政府一直處於救火階段。

確診的不能及時收治,密切接觸的不能及時隔離,可能存在的隱患不能及時清除......香港疫情,正在反復,或還將反復。

全民檢測,是非常時期的非常舉措。內地成功抗疫的經驗已告訴香港,這一步,有必要走。

可惜的是,堅持固有抗疫舉措的香港當局,對此始終不以為然。

特首林鄭月娥的態度鮮明且堅決。她認為:1.全民檢測不科學;2.組織實施不可行。

這是基於香港現有的治理模式得出的結論,也是香港管治團隊缺乏想象力、不能與時俱進的表現。

有人更說,這是因為他們有怯陣心理、畏難情緒。

問題是:全民檢測可以嗎?

同樣做過特首的梁振英給出了一種分析和判斷:創造條件,可以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這話,正疲於應付的香港官員未必聽得到,也未必聽得進去。

或者,可以換一個角度提醒特區政府:不搞全民檢測可以嗎?

1.事實已證明,在現有且不斷收緊的抗疫舉措下,香港的疫情反而越來越嚴重了;

2.事實已證明,憑任市民自發開展的檢測和防疫行動,並沒有緩解市民的焦慮和社會的恐慌情緒;

3.事實已證明,因為抗疫不力,特區政府管治團隊包括林鄭月娥,已經遭到社會的普遍詬病和指責,批評聲正洶湧。

家裡戰戰兢兢,街頭冷冷清清,添馬總部慌慌張張,世情、民意、政聲,已然很清楚了。

等隔離等到死的悲劇,是一記響亮的耳光。對香港抗疫官員來說,這也將成為他們一生的污點和恥辱。

疫情爆發已近一年,他們本已有足夠的訓練和體悟。

不進行「萬無一失」的準備,不承擔「一失萬無」的責任,他們的忙忙碌碌更顯渾渾噩噩。

或者說,人們從他們抗疫的行動中,看不到靈魂與清醒二詞,是麻木不仁的緊張,是虛與委蛇的忙碌,是無序無力的狀態。

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強調了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就幾個規律性認識。

細品之,條條均可為香港鏡鑒。

1.在重大歷史關頭,重大考驗面前,.......判斷力、決策力、行動力具有決定性作用;

2.只要心裡始終裝著人民,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就一定能夠作出正確決策,確定最優路徑,並依靠人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

3.制度優勢是形成共克時艱磅礡力量的根本保障;

4.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是化危為機的根本方法,只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就一定能夠在抗擊大風險中創造出大機遇。

在抗疫方面,香港社會要問的是:

1.特區政府有判斷力、決策力和行動力嗎?

2.特區政府對最優路徑有認知、底氣和信心嗎?

3.特區政府認為和要把握的根本保障是什麼?

4.特區政府有創造性,在主動求變嗎?

11月6日,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會見林鄭月娥。他明確要求:

「希望香港把疫情防控作為頭等大事來抓......」

12月19日,香港又新增109個確診病例,疫情凶猛。

這「頭等大事」,香港沒抓好。

若以此考核評價特區政府,只能有三個字:不合格。

特區政府需要意識到:

1.疫情反復不止,臉面毫無光彩;

2.疫情不能控制,權威無從談起;

3.疫情如果持續,中央不會滿意。

可以不要全民檢測,如果林鄭月娥認為這是「科學判斷」。問題是:不要全民檢測要什麼?

特區政府正在通過強化固有抗疫措施給出答案。

這不是「創造性」,也一定不是「最優路徑」。這答案,或許除了病毒,沒人會滿意。

香港社會期望,林鄭月娥在做好排除法的同時,還有其他方案,是可以讓市民看到希望,是解決了現實問題又能描畫出未來前景的。

對此,市民就要等不急了。




靖海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靖海侯

往下看更多文章

對「中央援港防控專家組組長」觀點可能存在的誤讀

2022年03月06日 10:59 最後更新:11:05

香港疫情嚴峻,形勢未明。5日再增3.75萬宗確診病例,防控戰仍處艱難時刻。

這兩日,紫荊雜誌社、新華社先後刊發專訪文章,介紹中央援港防控專家組組長、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對香港疫情的看法。

此時,梁萬年給出觀點無疑十分及時且重要。

一方面,中央高度關注,希望全面瞭解香港疫情及防控工作現狀,以便提供全面有效支持;另一方面,香港高度關注,希望真正釐清疫情形勢及防疫工作安排,以便理順機制人心。

對香港社會而言,梁萬年的觀點不僅代表梁萬年自己,代表援港防控專家本身。特區政府及市民均會將其觀點理解為中央的看法,從中找尋努力方向和施策依據,平衡或調整對疫情發展的預期。

專訪文章中,梁萬年談觀察、談認識,有思考、有建議,亦表述謹慎亦信心十足。透過其所給出的一系列觀點,已可初步窺探香港疫情現狀及香港當下防疫工作的走向。

同時,如梁萬年所言,目前中央援港防控專家組工作尚處調研瞭解情況的第一階段,尚未向特區政府提供系統性的抗疫方略建議。這個時候,香港社會也有誤讀梁萬年觀點的可能。

這些誤讀,或體現在:

1.認為香港防疫抗疫的目標尚未確定;

2.認為香港穩控疫情並沒有「時間表」;

3.認為香港必然拋離內地防疫模式;

4.認為香港現有防疫做法將基本不變。

剖析這些「誤讀」之前,不妨再對梁萬年觀點作簡單梳理。

專訪中,對香港疫情和香港特區政府的防疫工作,梁萬年大概有以下認識:

1.當前香港防疫的階段性目標,是減少感染、發病,減少重症、死亡;

2.達成階段性目標,需要把有限資源和精力投放在重點人群、重點區域和重點機構上;

3.老人是重點關注群體,要解決其聚集性感染問題、疫苗接種率不高問題;

4.要強化分診機制,有效甄別病人,及早把有可能成為重症和危重的高危病人篩選出來,提前給予相應的干預和治療;

5.要發揮方艙醫院等社區隔離治療設施作用,防止輕症轉重症;

6.要重視教育市民,通過各種渠道向市民傳遞防控知識技能;

7.要加強特區政府各部門工作協同,對不同系統和部門的疫情信息進行有效聯動整合,做好疫情研判分析;

8.最終的決策靠香港特區政府,特區政府履行抗疫主體責任,全體港人是抗疫主力軍,全社會廣泛動員和參與進來,才能夠取得抗疫的最終勝利。

除了這些分析和初步建議,專訪中,還有兩個方面更讓香港社會關注,乃至因此產生了遐想。

一則,梁萬年在專訪中並未提及「動態清零」、「全民檢測」、「封城」等;

二則,梁萬年在專訪中對香港市民及特區政府都給予充分肯定。

在新華社刊發的文章中,梁萬年的原話是:「雖然新冠疫情現仍處在上升階段,但我們對這種疾病的認識在深化,香港有較好的醫療資源條件,城市治理和管理能力也比較強,尤其是有中央的支持,有特區政府的堅強領導,有社會各界團結一心,這些都是戰勝疫情的有利條件。」

這兩個方面,也正是「誤讀」梁萬年觀點的主要致因。

現就這些「誤讀」之一分析之。

1.香港防疫抗疫目標是否已調整?

香港現在日增確診病例數萬宗,第五波疫情以來累計已達42.7萬宗。香港醫療資源早已透支,已建和在建隔離治療設施(共7萬多床位)即便全部投入使用,也無法滿足所有患者需要。因此,目前香港被感染的絕大多數人只能居家自救自愈,密切接觸者也只能居家觀察。

因此現實情況,很多香港市民認為,香港及中央都不得不放棄「動態清零」的目標,也正是因為調整了目標,所以梁萬年才提出將「四個減少」作為當前防疫的階段性工作重點。

這種判斷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夠準確。

(1)香港已感染人數太多,不能悉數隔離收治是必然的。這裡應有的認識是:一方面,不能全部隔離收治,不代表部分隔離收治失去了意義;另一方面,因為暫時無法做到全部隔離收治,所以必須基於現實調整階段性工作重點,但這並不代表調整了香港防疫抗疫目標。

(2)總書記2月16日的指示很清楚,「盡快穩控疫情作為(香港)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國家領袖在指示中明確了「盡快穩控疫情」這一目標,就意味著這一目標不可能改變,也不容目標下調。

可以說,從著力「四個減少」出發,以「盡快穩控疫情」為要,向實現「動態清零」而去,是香港防疫抗疫工作不變的路線圖,目前香港防疫防疫的戰略目標沒有調整,優化的只是策略方法。香港走向或實質性走上「與病毒共存」的道路,絕非中央所樂見、所容許。

2.穩控香港疫情是否沒有「時間表」?

面對記者相關提問,梁萬年在專訪中並未給出具體的短期目標。因此,很多香港市民認為,中央對盡快穩控香港疫情沒有給出時間表。

於此方面,總書記2月16日的指示已經很清楚,核心關鍵詞就是「盡快」二字。並且,他指出這是「壓倒一切的任務」。

都知道,香港今年要進行特首選舉,7月1日即是香港回歸25週年紀念日。而此前為了香港專心防疫抗疫工作,還推遲了特首選舉安排。

顯而易見的是,「盡快」肯定不是一年兩年,「壓倒一切」也不可能一直持續,導致特首選舉無限期推遲和特區回歸史的重大慶祝活動受阻。特區政府應該了然於胸的是,有個「時間表」已擺在面前,那就是最晚「七一」前實現穩控香港疫情的目標。並且,這「穩控」二字的含義也絕不是群體免疫,就是基本意義上的「動態清零」。

3.香港防疫抗疫是否已完全拋棄「內地模式」?

梁萬年在專訪中,確實沒有提及「全民檢測」及「封城禁足」等做法和概念。據此,香港不少人也因此認為,中央有關方面對香港實行全民檢測不再提建議,且並無建議特區施行封城或局部封城的計劃。

實際情況是:

(1)梁萬年已坦言,目前專家組的工作是調研,還沒有到提出建議的階段;

(2)是否「全民檢測」,亦如其他防疫方略,「最後靠的是特區政府的決策」;

(3)「全民檢測」即便目前在香港已錯過最佳時機,但不代表此前不該進行、此後不能進行。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特區政府在第五波疫情暴發之前即有「全民檢測」的詳細計劃,暴發之後即有「全民檢測」的系統安排,香港疫情不至於到今天難以收拾。

更直白點說,不是「全民檢測」不可行、不管用,而是由於特區政府工作前瞻性不夠、謀劃性不足,對「全民檢測」半信半疑、將信將疑,讓這一強有力的防控手段錯過了最佳時機、失去了最大效能。

梁萬年等中央援港防控專家,基於香港實際,提出的當然是適合香港的內地防疫經驗。香港不存在拋離內地模式、完全另起爐灶的可能。否則,中央派有經驗的專家到香港幹嘛來了呢?!

可以預見的是,內地的成功防疫經驗,將更廣泛地體現並應用於香港防疫工作中。

就最後一個可能的「誤讀」,需要專章說明。

專訪中,梁萬年高度評價香港市民的健康素養水平,對特區政府的防疫工作也給予了肯定。

於此方面:

1.特區政府不能據此認為,中央對香港的防疫抗疫工作是完全滿意的;

2.香港社會不能據此認為,香港目前的防疫抗疫做法將保持基本不變。

特區政府須認識到,這是梁萬年對特區政府的鼓勵和期望。自己的工作幹得好不好,特區政府自己最清楚。

從大的方面看,第五波疫情失控,正是工作不力所致,這是最大的失敗。如果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內地,特區一眾高官下場將如何,他們心裡應該很清楚。

而從最近三件小事看,更反映特區政府於此方面,還存在諸多嚴重問題。

1.此前為了更全面掌握疫情形勢,特區政府調整了檢測確診程序,容許市民可以用快速檢測結果自行上網登記申報。

可相關調整已逾一周,特區政府早該建立的登記申報系統還未上線。直到今天還在說「暫時未能確實快速測試登記平台的推出日期」。

特區政府口口說自己處於戰時狀態,難道這就是戰時狀態應有的響應和作為?

2.中央全速援建香港方艙醫院,歷時近一周就在青衣建成一座,多少人為此夙夜辛苦、連日不休,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

青衣方艙醫院共3900個床位。而從2月28日建成到現在,只有150人入住。是沒人要住嗎?是沒人符合資格住嗎?

中央提供全力支持,特區政府應當全速落實。不能相向而行,爭分奪秒,何以盡快穩控疫情?

3.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抗疫,送物資、送人手,抓援建、抓捐獻,甚至為了香港市民吃上新鮮肉,還專門組織了38名內地屠宰人員來港支援。

而內地屠宰人員2日已經到港了,至今仍未開工,原因就是香港食環署工作協調不力。

一方面市民買不到新鮮肉,一方面支援人員開不了工,特區政府又做了什麼呢?

諸事諸般,都反映特區政府在扛起主體責任上,責任壓得還不夠實,動作還不夠快,合力尚未形成。而特區政府如果將梁萬年的肯定,作為自己還幹得不錯的理據,甚至視為可以慣性延續的理由,那就是錯得離譜了。

特區政府相關人員不妨換個角度想想,如果特區各方面工作都做的很好,又何須中央派人支招支持呢?

3月4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主持召開支援香港抗疫工作第七次協調會。

他表示,特區政府的負責官員要勇於擔當、勇挑重擔、發揮好組織領導作用,以投身抗疫的實際行動來踐行就職誓言。

是其是,非其非。特區政府當然已經很努力了,但履職盡責要用實幹實績來檢驗。無疑,梁萬年在為他們加油鼓勁,而他們還需真正證明這一點。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