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平亂後,香港該怎麼往前走?

博客文章

平亂後,香港該怎麼往前走?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平亂後,香港該怎麼往前走?

2021年07月19日 14:48 最後更新:14:51

香港國安法實施一周年,出現了許多令人欣喜的局面,最大的轉變是由亂及治。

一年時間不長,但也不算短,成功落實一部新的法律,破解香港長期被反對派困擾的痼疾,讓“一國兩制”重回正軌,實屬不易。

夏副主席在上周的演辭指出,國安法這部法律是保香港安全、安定、安寧之法。

夏副主席發表演講話音剛落,美國的就拋出了進一步制裁的名單。這讓我想起歷史有許多相似之處。

上世紀80年代末發生了北京政治風波,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掀起反華浪潮,在國際上不絕於耳地唱衰中國,並宣佈一系列“制裁”措施;西方七國首腦和歐洲共同體宣佈對中國禁止高層政治接觸,延緩世界銀行貸款等。

此後不久,國際形勢接連發生重大變化,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我國的國際環境面臨着很大的壓力。

鄧小平先生嚴正指出,“要中國來乞求,辦不到。哪怕拖一百年,中國人也不會乞求取消制裁。”

鄧小平以無比的勇氣頂住了國外的政治壓力,對內審時度勢告誡國人,當前需要做好一件事,就是辦好我們自己的事情,保持穩定和堅持改革開放。

政治風波後,中央採取了一系列治理整頓工作,
       第一步以啟動市場、爭取經濟適度發展為側重點;
       第二步是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

在此期間,老百姓的“菜籃子工程”成為各級政府的工作重點,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產和蔬菜生產基地,使人民群眾關心的通貨得到明顯控制,市場秩序明顯好轉。

回顧這一段歷史,讓我們思考香港如何走好由亂及治之路是有意義的。

在止暴制亂後,政府的工作重點應該借勢破解香港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破解難題 、推出新政靠什麼?

第一要靠人。

夏寶龍再提出管治人才5大標準。

夏特別指出,管治者要拿出勇擔當、敢碰硬、善作為,逢山能開路、遇水能架橋的能力。

我之前幾篇評論也都提出,“愛國者治國”是講兩個方面,治港者首先要愛國,其次是要懂治港。

“愛國”是首要條件,心歪術就不正,將會誤國誤港;“能力”則不可偏廢,空談也會誤國誤港。

來屆特首以及管治團隊,一定要具備這兩項條件和功夫。

如果說夏副主席第一篇公開演講,重點是講香港為什麼必須要“愛國者治港”;那麼第二篇演講,重點就是講“愛國者如何治港”。

說明“愛國”與“能力”兩者不能偏離,只講一方面而不講另一方面,香港的政治穩定和持續發展就難以平衡,社會的怨氣也不會在短時間內解決。

第二要靠政策。

中央領導多次講,香港要解決深層次問題。

除了政治問題外,夏寶龍顯然覺得民生、經濟都存在着深層次矛盾,他不止一次提到房屋問題,並具體地提出到2049年的目標,說“期盼那時的香港…特別是現在大家揪心的住房問題必將得到極大改善,將告別劏房、籠屋”

就像是當年北京風波後,中央重點解決“菜籃子工程”一樣,政治工作不能取代經濟工作,這是任何決策者都必須懂的基本道理。

說實話,聽到夏講的這句話,讓人很刺心也很暖心。

刺心是因為香港是一個富裕地區,財政儲備豐厚,但貧富懸殊差距如此巨大,許多基層市民還未在經濟繁榮中,有些許的獲得感,更談不上幸福感。

而暖心的是,中央領導對香港的狀況瞭若指掌,直指市民心中最大的痛,替市民發聲,指出了香港存在的問題。

從政策入手,夏副主席要求香港政府要具有戰略思維和宏闊眼光,注重調查研究和科學決策,消除影響香港社會政治生態好轉的各種痼疾,衝破制約香港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各種利益藩籬。

要提升政策效能,還要破除舊的思維和政策框架,特別是房屋土地的程式化問題,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如果認為不改變這是維護香港的法治,持有這種想法的人,要麼是不想作為,要麼是與利益集團捆綁。

不推新政,不改革不合時宜的程式,房屋問題將永遠是市民的夢魘!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信心與定力比黃金更重要

2023年08月14日 13:42 最後更新:16:09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执行主席

近日,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了行政命令,禁止或限制美國企業在半導體、量子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3個敏感科技領域對華(包括港澳)投資。

而據路透社等外媒報導,英國正在考慮是否跟進這一制裁。

後期是否會有更多西方陣營國家加入,尚未可知。

無獨有偶,美國基於2020年的制裁名單,正式決定禁止香港特首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雖然港府與國家外交部都表示強烈反對,但這一系列舉動造成的「寒蝉效应」正在香港業界蔓延。

制裁一道一道頒布,給本就亟待復甦的香港商界帶來了更大的壓力。香港不少從事對外貿易的業界人士都不由得擔憂國際外部營商環境日趨嚴峻。

然而,事態是否真的有各位持份者所擔憂得那般嚴重?

僅就本次制裁令來看,首先應該承認美國禁令對香港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香港與美國經貿關係密切,特別是在服務貿易方面,美國現在是香港最大的服務貿易輸出目的地(超過中國內地),和第二大的服務貿易輸入來源地。

過去美制裁中國內地,還留有香港這個通道,但近期禁令的要害是謀求香港「去兩制化」,特別註明將香港、澳門一並列入制裁範圍,體現出美國政府對港澳政策的新路線。

不過,翻查美國財政部根據行政命令制訂的擬議法規文本,美方新措施主要針對投資,受限制投資行為的定義也並不涵蓋大學之間的研究合作、銀行借貸或匯款等。香港業界在禁令所涉科技領域的發展也並不突出,禁令對香港科技界的實際影響有限。

如果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一個重要的基本判斷是:英國不等於歐洲,美國不等於西方,西方不等於世界。

美國對華一系列禁令,英國估計會很快跟隨,但整個歐洲就不一定。西方陣營看似鐵板一塊,其實也有不同聲音。許多國家都在謀求將自身打造成國際秩序中的「平衡塑造者」。

例如法國強調戰略自主傳統,這一傳統最早源於「戴高樂主義」,即法國的經濟、軍事、外交不可以過度依附於某個國家,只有做到獨立自主,才能夠更好地維護法國的利益。

在戰略自主意識的驅動下,法國反對單極秩序和兩極秩序,但會在適當的時機,有選擇地與大國結盟。而在與大國合作時,也會有意識地與大國保持距離,以避免過度依賴。

法國駐港澳總領事杜麗緹(Christile Drulhe)年初接受採訪時就表示,「目前在港法國企業子公司或附屬公司有365家,另有400至500家由法國國民或法國投資者管理的公司。許多法國國民選擇在港創辦創新型公司,尤其在金融科技領域,未來肯定會有越來越多法企搶抓從香港進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的機會。」

整體商品貿易數據方面,香港主要貿易夥伴排名順序是:中國內地、東盟、中國台灣、歐盟、美國。也就是說,美國制裁從來不等於全球制裁,美國之外還有廣闊天地。歐盟、東盟都是香港可以通過深化貿易伙伴關係把握住的理想合作夥伴。

當前大國間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國際關係的緊張是必然,但並沒有封死香港對外開放與合作的出路,香港要做的,就是在「一國」的基礎上,把「兩制」優勢發揮到最大。

基於此戰略判斷,香港不能輕言放棄自身優勢,而應繼續發揮好自身對外開放窗口和渠道的角色,堅定強化與發達經濟體國家和世界主要市場接軌。

香港一直以來之所以為世界所矚目,不僅是基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歷史背景、人文環境,更是因為它是中國插在西方市場裡的唯一一顆棋子。

圍棋中有「本手」、「妙手」、「俗手」之分,香港這顆棋子要在中西對弈中發揮最大影響力,就要在外部環境平靜、乃至趨於惡劣時做到「本手」,以中庸之道守住香港業界的基本盤,為未來打好基礎;在環境向好時以「妙手」畫出點睛之筆,譜出香江的高歌;同時,無需為當前的短淺之勢所惑,沉溺於香港已孤立無援的假象中,否則將難免出現「俗手」。

世界局勢越是複雜和艱鉅,信心與定力就越是比黃金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