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多國嘗試「與新冠病毒共存」 頂不順限聚 選擇躺平了

博客文章

多國嘗試「與新冠病毒共存」 頂不順限聚 選擇躺平了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多國嘗試「與新冠病毒共存」 頂不順限聚 選擇躺平了

2021年07月31日 10:28 最後更新:10:30

7月25日,印度新德里,工作人員在電影院進行消毒。當日,新德里地區的電影院和劇院重新開放,但接待量不得高於50%。7月25日,印度新增確診病例超3.8萬例,確診病例位列全球第2。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依舊嚴峻,但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不少地方,各地政府正在鼓勵人們回歸日常節奏:地鐵、辦公室、餐廳和機場人滿為患,人們嘗試著「與病毒共存」。

《紐約時報》的報道。

《紐約時報》的報道。

全球科學家警告稱,目前,傳播性更強的變異病毒正在全球肆虐,即便是疫苗充裕的國家如美國,也不能確保安全。《紐約時報》稱,近一周來,美國平均日新增確診病例數超過5.1萬例,僅7月23日就增加了8.2萬多例。

新一波疫情面前,不少國家選擇了「躺平」。英國取消了幾乎所有疫情限制措施;德國允許已經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出行而不必隔離;意大利在戶外戴口罩的規定大多已取消;新加坡的購物中心正常營業……

「你得告訴民眾,我們會有很多病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教授、新加坡衛生部國家感染防控委員會主席戴爾·費捨爾對《紐約時報》說,「這就是計劃的一部分——我們必須放開管制。」

7月25日,新加坡新增確診病例125例,新冠肺炎感染者總數超過6.4萬例。《紐約時報》稱,隨著新增病例數再度達到兩位數,焦慮的情緒在新加坡民眾中蔓延。由於邊境再度關閉,許多人遭遇挫敗感,認為即便大費周章也難防感染。

「我們的人民已經疲憊不堪。」新加坡幾名部長今年6月在該國《海峽時報》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所有人都在問,這場疫情何時結束,如何結束?」

新加坡一度試圖學習「與病毒共存」,快速反彈的疫情打破了這一計劃。實施逐步放鬆限制的計劃後不久,疫情在新加坡多家卡拉OK廳和一個大型漁港蔓延。7月20日,新加坡政府宣佈再次收緊防疫措施,包括禁止一切堂食服務。

為因應本土疫情升溫,新加坡再度宣布緊縮防疫措施。

為因應本土疫情升溫,新加坡再度宣布緊縮防疫措施。

在美國,各地的抗疫政策差別很大。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稱,加利福尼亞和紐約等州的疫苗接種率很高,未接種疫苗者在室內仍需戴口罩;亞拉巴馬和愛達荷等州的疫苗接種率較低,亦沒有戴口罩的規定。一些學校計劃要求在校學生接種疫苗,但多個州已經禁止公共機構實施此類措施。

歐洲的情況各不相同:在德國,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可以在餐館用餐,旅行不需要接受14天的隔離;在意大利,只有在進入商店或擁擠空間時才需要戴口罩;英國已經取消了幾乎所有限制,酒吧、餐館和夜總會人滿為患。

在大多數「限制」不復存在的情況下,英國衛生部門敦促人們重視「個人責任」。英國《衛報》報道稱,英國衛生大臣賽義德·賈維德在解封前夕被檢測出感染新冠肺炎,他曾在6月表示,英國需要「學會與這種病毒共存」。但民意調查顯示,英國公眾更傾向於以更漸進的方式重新開放。

在意大利米蘭,當地爆發反對推行「數字綠色證書」的遊行。抗議者認為,人們應該擁有選擇是否接種疫苗的自由。

新西蘭奧塔哥大學流行病學家邁克爾·貝克是新西蘭「新冠肺炎消除策略」的制定者之一。他對《紐約時報》表示,那些試圖在重新開放的道路上「走捷徑」的國家,正在把未接種疫苗的人置於危險之中,在拿他們的生命賭博。

「令我目瞪口呆的是,這個時候,一些國家似乎真的確定,自己足夠瞭解這種病毒在人群中的表現,並選擇了『是的,我們將與之共存』。」貝克說。

《紐約時報》指出,實際上,科學界目前仍未完全瞭解新冠病毒。人們唯一確定的是,不能像對待流感那樣對待新冠病毒,因為新冠病毒要危險得多。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斷橋意外暴露基建問題 工程師:爲慳錢爆大镬 設計有缺陷

2024年03月27日 12:38 最後更新:12:46

周二凌晨 1 點 30 分左右,位於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的一座主要橋樑被一艘貨輪撞倒,上面的車輛和行人瞬間掉入了冰冷的帕塔普斯科河中。

AP圖片

AP圖片

據悉,掛新加坡旗的「達利號」(Dali)貨船在行駛了20分鐘後,撞上了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大橋的一根支撑柱子,進而導致了大橋如同被炸毀一般成爲了廢墟。

報告有車輛被淹沒,人員失踪的情况,目前尋回2人,其中1人死亡,另有6名工人失蹤。警方稱,失蹤的6人被推測已死亡。

馬里蘭州州長韋斯•摩爾(左)。AP圖片

馬里蘭州州長韋斯•摩爾(左)。AP圖片

在碰撞事故發生後,馬里蘭州州長韋斯•摩爾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州長稱,該船的船員在撞橋前成功發出了「求救」信號,這使得大橋管理者能够阻止汽車在橋上行駛。

 「我們很慶幸,在『求救』和崩潰之間,我們有官員能够開始阻止交通,這樣橋上就不會出現更多的汽車,」摩爾這樣說道。

不過慶幸只有一點點。

大橋的倒塌對於當地的經濟來說,是一場「重大灾難」,被認爲極有可能會影響運往美國最繁忙港口之一的價值800億美元的貨物,以及超過14萬個與航運相關的就業崗位。

專家解釋稱,對美國人來說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如果你正在等待一輛從海外運來的新車,那麽就得做好等待更長時間的準備。

AP圖片

AP圖片

巴爾的摩港是全美國領先的汽車、輕型卡車進出口基地。此外它也是糖和石膏等物品的主要中轉地,2023 年,通過巴爾的摩運輸的外國貨物達到創紀錄的5230萬噸。

由於隧道有高度和危險貨物限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橋無法承受重型卡車運輸,該橋在 20 世紀 70 年代花了數年時間建造。

因此整個巴爾的摩所有港口碼頭都被坍塌的大橋堵在海灣內,無法進出,同時掐斷了海灣兩岸的貨物運輸通道,讓包括華盛頓在內點首都經濟圈遭受重大一擊。

如果巴爾的摩大橋倒塌導致碼頭無法通行,國際貨運航班需要轉運到紐約、新澤西和弗吉尼亞在內的東海岸港口,才能緩解對全球貿易流動的影響。

如果這只是一個意外,那麽「達利號」貨輪確實進行了一次精準撞擊,因爲橋墩很小,而航道很大。

從監視視頻片段看,「達利號」在撞擊前多次全船燈光突然黑掉,似乎臨時喪失動力。

馬里蘭州州長韋斯•摩爾在新聞發布會上確認了這一點,他表示這艘集裝箱船以約八節的相對較快速度行駛,在撞上橋樑之前就失去了動力。

儘管「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大橋」的倒塌原因仍在評估中,但一些工程師們已經將其歸咎於設計缺陷,而且不只是這一座橋,按照工程師們的說法,美國數萬座橋樑中很多都存在這樣的缺陷。

AP圖片

AP圖片

幾位專家在接受採訪時稱,巴爾的摩市的大橋缺少關鍵的保護系統,這些系統本來可以阻止這艘近105000噸的集裝箱船撞上橋樑的支撑物。

至於爲何沒有安裝保護系統,分析認爲是出於價格的考慮。建於1977年的「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大橋」要是安裝防護舷的話,需要至少300萬美元(約2347萬港元)。

而現在這筆錢省下來的後果就是,當地每天的經濟損失高達1500萬美元,州和地方稅收每天損失 150萬美元,而這才僅僅算的是「經濟賬」而已。

巴爾的摩大橋的坍塌,也給了美國老舊的基礎設施沉重一擊。

2019 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報告稱,到 2025 年需要花費約 4.5 萬億美元來改善橋樑、水壩、聯邦道路、機場等。 報告稱,僅修復橋樑就需要約1230億美元。

根據單獨的數據,美國有 47,000 座橋樑年久失修。2022 年,拜登政府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幷撥款修復水利基礎設施:橋樑、水壩和港口。

這筆資金數額巨大,達到27 億美元,但顯然不足以實現全面現代化。結果就是事故頻發。

2023 年,I-95 州際高速公路上的一座橋樑在一輛汽油卡車相撞後倒塌。現在,在發生了一艘集裝箱船撞擊巴爾的摩大橋而坍塌。

去年俄亥俄州一列運載化學品的火車出軌,糟糕的鐵路基礎設施被認爲是主要原因之一。

分析指出,如果政府不及時採取措施,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或俄亥俄州的東巴勒斯坦的悲劇將被不止一次被重複。

美國基礎設施的平均壽命超過70年(有些設施已經慶祝了百年紀念),同樣的電網的預期使用壽命約爲50年,這就是爲什麽各州幾乎每年夏天都會發生輪流停電。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