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1990年,黄念祖老居士在北京中国佛学院为三十五位岀家僧讲课,也是黄老亲自讲解自己为《无量寿经》所作注解的唯一一次全面录音。

......

      底下“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我这个还广一点,有的人不见得都能念阿弥陀佛,只要你所修能专一,也都可以得到往生。这是我自己这么一个体会,要劝每个人都念佛,这个事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就是这么说,你如果是想,你今生就不再退转了(你要不怕退转,你愿意再来,或者是生什么天,那就随你了,你不怕退转),你要想不退转,想决定能够得到觉悟才能觉他,须要在这一生中要达到这个目的,你不求生淨土就是不可能。我这个也可以很武断:你修什么都可以,但是你不求生淨土,不用这个法门,你要想今生就达到不退转、不轮回了,这个事不可能。因为今生这些事情,已经摆在这很清楚了,就是这么个环境,就是这样的条件,大家也就是这些根器,这些问题很具体,那么这个药方就好开了。不是盲目的开,这是根据实际情况开的。你不求生淨土,那我就先告诉大伙儿,那么将来如果大家真的你是不求生淨土,你成功了,你到时候来打我耳光好了,哈哈哈哈……,欢迎来打我,我欢迎大家来打我。总之在这个法界裡头,轮转也不要紧,还是找得着的,请你来打我。你说:“你说的话说错了,我就不是你说的这样的。”我欢迎你来打。好,就这样。

……

我们学习《大经》,今天我们到了第二十四品〈三辈往生〉,这是一个关键的部分。所以,《大日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一切树木都要有根。花瓶里插的花未尝不好看,但是插不了几天哪,它没有根,无本之木。“本”是什么?是大悲心。菩提为“因”,这个因果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若要成佛,佛就是觉悟,要觉悟就须种觉悟的因。菩提就是觉悟,所以,要有觉悟的因。所以觉悟,菩提心是因,觉悟之因哪。那么所得的果实,彻底的果实是什么呢?落实在什么地方呢?落实在你有没有大悲菩提所能达到它的解决问题了,实现了愿望,要度众生啊。

       这不是一个空话,不是个狂愿,喊口号。谁都愿意帮助别人、与人为善啊,咱们儒家有这个思想,连基督教都有。但是,你有没有具体的方法?所以,“方便”可以很粗浅很粗浅的解释为一个便利的方法,要有个便利的方法度众生。所以,你这个方法越是彻底的便利,那你这个所证的果也就是究竟的果。所以这个果,那就是如此啊。

……

这一章就是说,我们如何具体来实践这个求生淨土、普度众生的一个心愿。求生淨土的动机,是为了最快的、最稳的、和最好的来实现我们度众生的心愿。不然你只是个空愿,“我愿意度众生”,你自己还在苦海里头,脑袋一会出来、一会进去,你怎么能度众生啊?而且你要有方法,你要有一个大的救生船,你就可以度很多的人。你也赤手空拳,你也度不了人;而且你还不会游泳,甚至于你还在苦海中头出头没。所以这一段的重要性,就是它这个是实现弥陀的愿望,也实现我们学佛的愿望。实现、实践,再简单说就是落实,落实我们学佛的这个心愿。佛的心愿的落实,也是我们心愿的落实。

......

   《报恩论》说,总之我们分成“三辈九品”都是最简单的分法,实际应该说是无量品。三辈每一个分上、中、下,成了九品,九品中每一品又可以再分三,一直可以无穷尽的分下去。因为人种种的根器不同,所以,往生之后种种的情况也是不同的。但是概括地说,总是有上、中、下三等。现在也都是分,有先进的、有落后的、有中间的,总是可以分成这么三大类,三辈就是这样的三大类。

......

    所以,根器大的众生,如果能够信受,能够圆解圆修,他就是跟普通人的修行日劫相倍。你真正能够生起“六信”,理解这个“信”,信弥陀大愿殊胜的道理,你这么精进去修持,你这就是圆解圆修,你修行一天等于别人一劫。所以,他一生之内就能够达到这样的功德。

......

       《观经》主张“三心”:第一、是“至诚心”。善导大师解释“至诚心”是什么?就是真实心,“至诚心”就是真实心。这个文字用得很简练,但是注得很好。怎么叫“至诚”啊?我一个表侄,他礼拜,因为他求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所以他很诚恳,他都是磕响头。他磕响头,他在房间里磕响头,院子里都听得见。你说他是诚不诚?但是这个人,就在咱们北京的西南角上,被火车撞死了。所以,这个不是“至诚”,你磕头磕得如山崩那么响。

......

       底下他解释这个“菩提”,菩提是什么呢?菩提就是觉。菩提是印度话,因为我们中国没有字跟它恰恰相应,所以就用它的这个音,翻译它的音,不翻译它的意思。这跟“般若”一样,没有恰恰好的字,你说“智慧”,智慧我们已经用滥了,不是我们所谓这些智慧,我们这些智慧有很多是正好相反,是“世智辩聪”,是学佛最不利的条件。所以,没有适当的文字,我们加个“大智慧”,所以说“尊重不翻”,就说“般若”好一些。“菩提”也是如此。菩提就是觉,无上的觉就是佛,所以“菩提”也就是“无上佛道”这样一个名称。

      所以,这个“菩提”很重要。你要发心作佛,发心作佛就是发起一个什么心?发起了《观经》里头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个心,能够发这个心。能发这个心的,这个心本来就是佛。我们现在在作佛,你在修行,大家天天在上殿在什么,在作佛;大家念佛、看经、听讲,都是在作佛。你作佛的这个心,也就是“本来是佛”的那个心。

......

     《涅槃经》,佛在涅槃的时候,佛入种种禅定,回来又告大众,我遍观了三界,我找无明本际 (咱们都说众生都是因为无明,因为无明一念妄动,一念妄动咱们就成了无明,无明就流转生死),佛这个时候说,种种去找“无明本际”,“无明本际”它的性,本来是解脱的,“无明”并没有在那儿缠缚什么,乃至“老死”也是解脱的。而且这个“无明”我十方求,在十方一切世界,一切殊胜的世界,我都去找这个无明,了不能得。我一点点也找不到,哪有一点“无明”?我找不到,“根本无故”,这个根本它没有。那么,从“无明”所伸展的一切,“十二因缘”,以及老死、忧悲苦恼等等,也都没有了。所以“无明解脱”,都解脱了。以这个因缘,我常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所以这给我们证明,“无明”是十方你找不到。

......

     我们现在这个妄,我们要知道是在妄中,但是,这个妄它本来是空,并不是实际在这。就好像你作梦,老虎也来了,山也要崩,这儿要着火了。你要是想法子阻止这个山崩、要阻止这个救火、要把老虎拴起来,那很费事。但是你知是梦,它根本没有啊!梦一醒就完了嘛。不用移山倒海,不用这些事,都没有,你知这是梦嘛!妄,它就是这么回事。所以,你要真正了达妄的本空,真性自显。所以禅宗开悟,开悟应该都是“真性自显”,那不是一个口头的事。现在有人略略尝了一点清淨,尝了一个什么,顿然间消除一些粗的妄想,就以为自己是开悟了。这个有时候很危险,有时候就要变成了大妄语,很危险。这一个是“知无”。

......

     《阿弥陀经》,十方诸佛都称叹本师,为度众生,在这五浊恶世说这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在《无量寿经》〈独留此经〉这一品里头,“若闻斯经.信乐受持”,听到这个大经你能信,能乐,愿意受持,“受”是接受,“持”是奉持;是“难中之难.无过此难”,难里面的难,没有再比这个更难的了。你要说,这个经要去念念,就两万多字,有什么多难,比那个大部头的经要容易多了。你要是讲这个道理,比《愣严经》也好念,是不是?这个不是那么难,为什么说这么难呢?总之,佛无虚语,真实话。因为你不肯,不是你不能,是你不肯。所以,这样就表明,能信淨土实在是一切世间的难中之难。对于这个难信,难能就可贵,难信的你能信,这就是大智,信和智是一致的,信和清淨也是一致的。顺着这个信心,你发起要成佛、要度众生、要同登淨土这样的愿,你就已经把智慧都包括在里头了。有这样大的愿,又有普度,“悲”也在里头了,这就是发了菩提心了。

......

这《弥陀要解》提出一个理由来,就是讲这一方面。又说“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是万德所成就的名字。“以名召德”,这个名字就能把功德召唤来。就好像瓦匠在房上喊“瓦刀”,瓦刀上去了;“灰”,灰就上来了;“水”,水就上来了,这名字就把东西叫来了。以名召德,万德都召来了,没有不尽的地方。所以,你只要执持名号就是正行,不必再须要观想、参究,还要参“念佛的是谁”,还要观这、观那。当然这个我们也可以补充一句,你要是习惯于、要是觉得我加一点就很好,也不妨加;但是,不是说必须得加,是愈简单愈好。但有的人他这简单不行,一简单……,他就必须要加一点东西才能勉强做得下去,也不是不允许。但是就不是说必须那样。“不必”,意思就是不是必须的,但是也不是不许你。因此它是至简易、至直捷,最简单了。

那密宗也是,大家也都是不懂,喜欢求那个大法。这一法这么厚一本,我就抄过好多本。一座法修三个小时,以为这个为高深,不是!愈高的法愈简单。所以,中国的《易经》,它《易经》为什么叫《易经》呢?最殊胜的法就是易,它就是简易。易则易知,简则易行,最高深的法,愈高深的愈简单。繁言不要,要言不繁;繁琐哲学没有好东西。

……

     蕅益大师还有一句好话:“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你念的时候就把佛的功德全部摄成你自己的功德。还有,就是释迦牟尼佛劝父亲。这个事情已经前头说过一次了,这个地方内容稍微补充了一点。佛后来度父亲,就劝父亲修“念佛三昧”。父亲就说,你还有很多深妙的境界,为什么不叫我做呀?佛就说了:“父王啊!那些深妙境界,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所以佛经所说,有好些不是凡夫你能行得到的,就告诉他父亲,“是凡夫所行的境界”。所以,有许多事,现在我就要做、就要修,很多躐等。躐等你修不成功,那个不行,所以,才劝父王修念佛三昧。

……

     所以,念佛有四大秘诀:“不贪淨境”,他打坐一清静,我们不管这个,我要念;“不除妄想”,妄想不去除它,我就念;“不求一心”,不管那些事;“不参是谁”,你是谁?我念我的就对了。这四大秘诀,就这么念,就老实念,所以,这个谁都办得到。

......

     所以,在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弥勒等无量无边的大菩萨,“现在其前”,这个“其”就是以前修种种功德的这个人,“现”在这个人的前面。所以这个就是淨土宗极殊胜的一点。在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裡头,这一段比鸠摩罗什翻译的详细。他也说到,“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不光是阿弥陀佛一个人,是证到声闻的、证到菩萨的种种弟子无量无边,围绕;“来住其前”,来到临寿终的人的前面。这个时候佛就“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佛以大慈悲为怀,就是要度众生,佛就加佑。所以,这个就显出什么力量来了?显出他力。所以,有许多修行专靠自力,当然是好的,佛法没有不好的,但是没有能够凭藉他力。打坐、静坐就是这个例子。静坐当然是好的,戒定慧,持戒、禅定、智慧,这个就是摄六度。但是,你这个前五度没有般若,都不能称到彼岸;前五度如盲,跟瞎子一样,到般若才有眼睛。你这个禅定一般是得福。

......

     这个圣众来迎接,就慈悲为本,他就加佑这个临终的人,“令心不乱”,让这个人的心不乱。因为在临终的时候,是一个极难用功的时候,如风刀解体。风就是这个气,练气功的这个气,练气功的人断气是苦恼极了。有的人他就说,你们拿刀子来给我割断吧,他的气断不下去。风刀解体,如生龟剥皮,如活剥皮,乌龟活剥那个壳一样那么难过,用功不了啊!只有这个法门,你念到你能够达到这个条件,第十八愿,你“至心信乐”,“愿生其国”,“乃至十念”都可以生。你只要符合这个条件,佛就来接引你。接引你做什么?不是一个礼节问题,我来接接你,而是加佑你,让你去,这是个关键!他舍命之后就随佛到了极乐世界。

......

      所以,我常说,你修什么都可以,你不求生淨土,你想今生要脱离六道是没有可能性了。当然你可以再来嘛,所以有些人再来,再来就很难说了。今生的事情有时候你都忘得一塌煳涂了,怎么也想不起来,你说来生还记得今生的事情?你今生的事情都忘了。今生,以前念过的书大家还能记得多少?能背出多少?不要说小时候念的,就是前两个月念的,你现在恐怕也就忘了,还要等到来生?

……

以上内容根据网站资料节选和整理,如有版权,敬请联络200503w@gmail.com




200503w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