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近二十年文學界對水滸傳的研究與欣賞的成果非常豐盛。研究的主題非常廣泛,包括成書時間、作者生平、對故事中人物研究、社會背景、版本等等都有專門的著述。廣州暨南大學歷史系教授馬明達教授,特別對《水滸傳》情有獨鐘,他藏有幾乎所有《水滸傳》版本和相關論著,專門對書內各式人物的武功及武器作出探討。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學者對《水滸傳》與其他學術領域產生的關係作出比較,進一步瞭解《水滸傳》的影響力。我們知道中國文化一直以來對周邊國家產生很大影響,特別是對日本及韓國,兩國對中國文化更是推祟備致。因此本文對水滸傳流傳到日本概況作出考察,以瞭解其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義意。

 

中國古典名著白話小說《水滸傳》很早就流傳到海外,據一些學者的考證,日本國是比較早期對該書作出評價的國家。有些日本學者亦考證《水滸傳》是在17世紀70-80年代間傳到日本的。目前能見到的最早傳入日本的《水滸傳》版本,是鈴木虎雄珍藏的《二刻英雄譜》中的110回本《水滸傳》,該書在靈元天皇延寶七年(1679年),由長崎人山形八右衛門從一個中國商人手中得到的。

《水滸傳》傳入日本後開始翻刻,大概由江戶時代初開始。據紀載,西元1728年,居住在京都的林九兵衛已翻刻了李贄評點的100回本《忠義水滸傳》,日本學者岡島冠山為該書加上了日文假名標音讀法。據香港中文大學譚汝謙博士的統計,截止1978年,《水滸傳》的日文譯本共達三十三種之多,在日本翻譯的中國古代文史哲著作中,《水滸傳》名列第一。其中1660年至1867年間出版的《水滸傳》日譯本有十六種;1946年至1978年間又有十一種之多。這種情況說了日本人對《水滸傳》非常之欣賞的,可以肯定《水滸傳》在狹義小說的層面,在日本有一定的地位。

其實日本對《水滸傳》作的研究所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如《水滸傳》傳入日本的時間、《水滸傳》對日本文學的影響、日文訓點木刻本《水滸傳》的考證,各種日譯本《水滸傳》譯文的優劣得失,以及《水滸傳》產生的背景、思想、藝術、語言、版本、評點等等問題。

日本開始翻譯《水滸傳》的同時,對《水滸傳》的深入研究也開始起步了。1757年,陶山尚善(漢名陶冕)的《忠義水滸傳解》刊行,是日本第一部研究《水滸傳》的專著。陶山尚善根據田文瑟講座的內容,結合自己的研究心得而寫成該書,主要是對《水滸傳》的語句進行解析。1806年,日本著名作家曲亭馬琴刊行了《新編水滸畫傳》,此書集翻譯、研究、繪畫於一體,作者在吸收前人的成果同時,儘量作出更多新嘗試,只可惜此書只出版了前10回。

日本漢學家們都發表過許多文章,有的問題還曾展開過爭論。其中,老一代漢學家的重要文章有:青木正兒的《同島冠山與中國白話文學》、《〈水滸傳〉對日本文學的影響》,長澤規矩也的《江戶時代〈水滸傳〉的流行情況》等。新一代漢學家的重要文章有:村上芳郎的《雜記〈水滸〉嗜好者馬琴》,小川環樹的《關於水滸傳作者》、《〈水滸傳〉的文學》,相浦昊的《〈水滸傳〉的語言》,水山英雄的《〈水滸傳〉的背景》,白木直也的《和刻本〈水滸傳〉的研究》、《〈水滸傳〉的渡來與文簡本》,大內田三郎的《繁本與簡本的關係》、《〈水滸傳〉與〈金瓶梅〉》,松枝茂夫的《金聖歎的〈水滸傳〉》,幸田露伴的《〈水滸傳〉諸版本》等。另外,日本近年還編篡了不少關於《水滸傳》的資料工具書。如香阪順一編的《〈水滸全傳〉語錄索引》等,為研究者帶來了方便。

日本學者除了對《水滸傳》的研究既有語言學方面的闡釋、版本學方面的考證,也有社會文化學方面的剖析。日本學者對《水滸傳》的研究並沒有囿於宋江起義的本事與農民戰爭的題材,而是把《水滸傳》放到更加廣闊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大背景下來檢視,從而揭示和闡發了《水滸傳》的社會文化學、民族學,文化哲學方面的價值和意義。如鹽穀溫認為,《水滸傳》可“供研究中國國民性及風俗”。村上知行在《水滸傳·序》中指出:《水滸傳》“對於瞭解中國人,特別是瞭解中國人民大眾的國民性,也會起很大作用”。井阪錦江在《水滸傳與中華民族》一書中更強調指出:“要瞭解中國和中華民族,就必須很好地閱讀中國小說”,“閱讀象《水滸傳》這樣的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小說”。

 

日本學者對《水滸傳》的評價很高的。曲亭馬琴說:“《水滸》、《西遊》之奇且巧,其文絕妙,句句錦繡,實是稗史之大筆,和文之師表。”鹽穀溫在《中國文學概論講話》一書中指出:《水滸傳》“結構的雄大,文字的剛健,人物描寫的精細,不獨為中國小說之冠冕,且足以雄飛於世界的文壇”青木正兒在《中國文學概說》一書中也說《水滸傳》“毫無異議的是中國小說中屈指的傑作”。

阪崎紫瀾著名烏烏道人的《政治小說之效力》甚至說,中國的二十二史誠然有著制度文物的記載或英雄豪傑的傳記,但是今天(1885年)足以作為文明史的材料來認識社會一般風俗的,卻只有《水滸傳》一書。因為只有它才把“獄吏跋扈,道德腐敗”的情況描繪得逼真可觀。總之,他們一致認為《水滸傳》“很好地描寫了時代思想、風俗以及其他種種的社會狀況,在研究中華民族上是很少與之類比的好材料”。

    浮世繪是日本的一種繪畫藝術形式,起源於17世紀,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戲劇。當中有兩位傑出的日本浮世繒大師深受《水滸傳》的影響,並以此為主題入畫,直接地將《水滸傳》更形象化地在日本流傳。

葛飾北齋(1760年10月31日-1849年5月10日),本名中島時太郎,1760年生於江戶(現東京),是日本江戶時代後期的浮世繪師,日本化政文化的代表人物。他14歲學雕版印刷,18歲便和另一位浮世繪師勝川春章學畫,開始了自己漫長且多產的畫畫生涯——但葛飾卻是等到了60歲以後才開始出名的。1826年,為了配合當時的日本內地旅遊業的發展(多半也因為個人對富士山的情有獨鐘),北齋以富士山不同角度的樣貌為題,創作了《富嶽三十六景》一系列的風景畫,因而遠近馳名,其中以《赤富士》和《神奈川衝浪裏》最為知名。

葛飾北齋同時也是一位插畫家。他為當時的黃表紙和灑落本(讀本)等許多戲作創作了插圖,但他因為沒有按照作者所提出的而設計,經常與作者們發生衝突。《近世怪談霜夜之星》《椿說弓張月》等作品的出版使「葛飾北齋」這一名字與作者曲亭馬琴一起聞名天下。此外,此時的葛飾北齋暫住在曲亭馬琴家中。可能因此葛飾北齋十分喜愛中國小說《西遊記》《水滸傳》。為了把中國小說介紹給日本人民,他在創作浮世繪的同時,還親自為中國小說繪製了大量插圖,印成《繪本西遊記》《新編水滸畫傳》等,為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魯迅先生在1934年給日本友人山本初枝的書筒裏寫道:「關於日本的浮世繪師,我年輕時喜歡的是北齋,現在則喜歡廣重,其次則為歌麿的人物。」接著他又說,「不過依我看,適合中國人一般眼光的,恐怕還是北齋。」由此可見魯迅先生對北齋的浮世繪的推崇。魯迅先生曾對《水滸傳》作出研究,亦是中日學術交流的例子之一。

另一位大師是歌川國芳,日本江戶時代人,是浮世繪歌川派晚期的大師之一。他出身絲綢染坊家庭,本名井草孫三郎,幼名芳三郎。在幫助父親料理生意的同時對藝術產生興趣。先從師歌川國直,後來為版畫大師歌川豐國所看中,於1811年被收為弟子,1814年出師並取藝名歌川國芳。和歌川派其他畫家一樣,他開始是創作戲畫,但生意不佳,幾年後不得不以修理榻榻米為生。後來偶遇歌川國貞,覺得自己的才能其實高過對方,於是刻苦努力,畫出的一些武者三聯畫得到好評。1827年開始創作根據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水滸傳》中108個梁山好漢的人物性格,生動地描繪出富有個性的典型人物肖像。威武繁複,細膩濃烈,絲絲入扣,格外受人歡迎。留下大量鬼怪畫,風格繁複,形象生動,在當時的日本引爆了水滸傳風潮。

總結︰

《水滸傳》在日本備受關注,產生了多個譯本、改寫本,許多畫家都為其繪製插畫繪本。又有很多學習對其他出了多方面的研究,甚至藉以瞭解中國人民的情況。現在日本人還將這部小說改編成動畫、漫畫、戲劇、電視,電動遊戲,傳遍世界各地。可見《水滸傳》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義意非常重大。

參考文獻




ManKungfu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