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變種病毒令到環球疫情發展撲朔迷離,選擇「與新冠共存」的國家,有的已經撐不下去。
南韓被逼剎停「與新冠共存」模式。AP圖片
自上月1號放寬防疫措施以來,南韓單日新增確診病例一直在5000至7000例之間徘徊,加上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猛增,被逼剎停「與新冠共存」模式。政府昨日(12月16日)宣布,本星期六起恢復嚴格的社交距離規範,總統文在寅就再次收緊防疫措施向國民致歉。
點擊看圖輯
韓國單日新增新冠確診病例已連續3日超過7400宗。AP圖片
自上月放寬限制以來,當地新增病例數飈升近5倍,重症病例數也增加了2倍。AP圖片
莫里森稱政府已經做好了應對病例上升的準備。AP圖片
明起韓國將恢復嚴格的社交距離規範。AP圖片
收緊的防疫措施包括,從12月18日至明年1月2日,聚會人數限制將恢復爲不超過4人,且要求完成疫苗接種,餐廳和咖啡廳只可營業至晚上9時,其餘各類公眾聚集設施只可營業至晚上9點或10點。未接種疫苗者只能獨自外出就餐,或要求外帶、送餐。
文在寅致歉時說,在「分階段恢復日常」的過程中,政府未能控制住重症患者的增速,工作準備得也不充分。文在寅還表示,防疫措施再次收緊將給小工商業者和個體戶帶來失落感,政府將盡快確定損失補償等支援方案並迅速落實。
韓國單日新增新冠確診病例已連續3日超過7400宗。AP圖片
韓國單日新增病例數和重症病例數持續創下新高,過去一日新增7435宗新冠確診病例,是連續3日超過7400宗。Omicron個案增加3宗,總數增至151宗。
隨著Omicron變種病毒擴散加劇,韓國醫療資源緊張到「一床難求」,新冠患者找不到收治醫院已成常態,近3萬人被迫居家療養。截至15日,韓國共有2.6萬名新冠患者在居家治療。
做一次檢測要排幾個鐘。AP圖片
與此同時,在韓國的各大檢測中心也是人山人海,做一次核酸檢測通常要排隊幾個小時,民眾和醫生都已疲憊不堪。
韓國醫療系統不堪重負。AP圖片
新冠疫苗接種者「突破感染」病例持續增加,同樣正在擠壓韓國醫療系統。《華爾街日報》引述機構數據稱,韓國5200萬人口中,有81.5%已完成全程接種。但自上月放寬限制以來,當地新增病例數飈升近5倍,重症病例數也增加了2倍。
自上月放寬限制以來,當地新增病例數飈升近5倍,重症病例數也增加了2倍。AP圖片
防疫部門負責人坦言,如果這種勢頭不遏制,韓國單日新增病例數本月就可能超過1萬人。
事實上,此前高調宣布「與新冠共存」的國家不止韓國。
早早選擇「躺平」的英國,昨日單日新增8.8萬宗新型肺炎確診個案,再破紀錄。
約翰遜仍強調無叫民眾取消活動。AP圖片
首相約翰遜呼籲民眾對Omicron變種病毒保持謹慎,但強調無叫民眾取消活動,亦無計劃悄悄地將英格蘭地區處於封鎖狀態。
英國衛生大臣早前宣布,英國旅行紅色名單上的南非、博茨瓦納等所有11個國家都將被移除,因爲名單「對减緩『奧密克戎』入侵已不那麽有效」。
而法國政府就表示,將收緊對來自英國的旅行限制,以减緩Omicron的傳播。
外電早前報道,澳大利亞12月15日起向已接種疫苗的技術移民和外國學生重新開放了邊境,以提振受到「斷斷續續」封鎖打擊的經濟。
莫里森稱政府已經做好了應對病例上升的準備。AP圖片
就在澳洲重開邊境之際,人口最多的新南威爾士州報告了4個月來的最多單日新增病例。澳總理莫里森就堅稱,政府已經做好了應對病例上升的準備:「我們將與這種病毒共存,我們不會讓它把我們拖回原點。」
新西蘭在越來越大的壓力下,亦在聖誕假期前放鬆了大部分限制,放弃了長期以來的防疫策略,轉向與新冠共存的新「交通燈」系統,明年起逐步開放邊境。
根據新西蘭政府的數據,當地90%的符合條件人口已經完成了疫苗接種。但就在16日,新西蘭報告了首例Omicron病例。
新加坡早前放寬防疫措施,擴大旅遊氣泡。AP圖片
更早之前,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東南亞國家也曾將防疫政策由「清零」向「與病毒共存」過渡,但新加坡隨後確診病例數出現了「異常激增」情況,目前已發現24人確定感染Omicron變異株,迫使該國不得不重新實施2個月的加强防疫措施。
內地就堅持動態清零政策。
Omicron殺到,正正暴露了選擇「與新冠共存」模式的問題,這些國家新冠確診個案激增、醫療系統不堪重負瀕臨崩潰,經濟重啟更無從談起。反觀中國內地,雖然已經報告出現Omicron病例,但都採用科學的動態清零方式應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不慌不亂,清零政策的優勢相當之明顯了。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特朗普政府最近突改變立場,放寬對華芯片出口管制,引發外界猜測中美間可能達成「大交易」。彭博社當地時間7月17日報道,特朗普是一個注重實際利益的「交易型」總統,美方此前對華劃定的所謂「紅線」,如今已淪為在談判桌上的籌碼。隨著兩國貿易談判步伐或加快,特朗普可能尋求進一步有條件放寬技術管制,來換取中國在稀土供應、市場准入和打擊芬太尼等方面的合作。分析認為,特朗普最近的行動為重新定義兩國之間的經濟關係打開大門。
據報道引述分析人士認為,目前談判桌上擺出大量籌碼,有望促成中美科技交易,一旦特朗普覺得某個政策可當做籌碼,換取中國在稀土或其他問題上的讓步,他就會這麽做。
分析認為,一旦特朗普覺得某個政策可當做籌碼,換取中國在稀土或其他問題上的讓步,他就會這麽做。AP資料圖片
報道指,數年前拜登政府將出口管制視作一種「新戰略資產」,旨在助美國在先進技術領域對中國保持「盡可能大的領先優勢」,但特朗普現時正顛覆此做法,本星期英偉達等科技公司獲准恢復向中國出口部分芯片產品,激怒了華盛頓的對華鷹派,同時引發一個關鍵問題,特朗普為與中方領導人會晤鋪路,美國將在多大程度上撤回此前以「國家安全」名義對華經貿往來施加的限制措施?
曾在奧巴馬政府任職、現為美國互聯資本(Interconnected Capital)創始人的科技投資人許凱文(Kevin Xu)指,特朗普對H20芯片的出口管制放寬,可能預示著未來的趨勢。他認為,目前桌面上已擺出了大量籌碼,有望促成中美科技大交易(tech grand bargain),涉及半導體制造設備、稀土、電池技術、AI芯片,甚至是相互市場准入。
本星期英偉達等科技公司獲准恢復向華出口部分芯片產品。
彭博社認為,儘管美國距離全面撤銷針對中國的出口、投資限制與制裁等措施仍相去甚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特朗普最近的行動為重新定義兩國之間的經濟關係打開大門,幾個月前他剛剛才對中國徵收145%的關稅,將兩國推向了脫鉤邊緣,但日內瓦和倫敦的會談隨後達成「貿易休戰」協議,美國同意降低關稅並放寬出口管制,以換取用於製造智慧型手機、電動車和高科技武器等產品的稀土磁鐵。
報道認為,特朗普在傳統的國家安全問題上始終採取「交易性」立場,態度相對寬鬆。特朗普淡化了TikTok的隱私問題,並在競選期間發表言論,歡迎中國汽車製造商在美國建廠。
歐亞集團高級分析師 Dominic Chiu表示,他在意識形態上並不執著,「若他把這視為一個籌碼,可用來在稀土和其他方面迫使中國作讓步,那麼他就會這麼做。」
外長王毅與美國務卿魯比奧近期在馬來西亞舉行友好會晤,先前主持貿易談判的美財長貝森特預計將在「未來幾周內」與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會面,暗示美國可能會延長8月12日恢復高關稅的最後期限。
分析人士猜測,此次領導人會晤可能在 10 月底於韓國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前後舉行。魯比奧上周表示,雙方可能會舉行會談,但沒設定具體時間表,指雙方必須「營造良好的氛圍,並達成正確的成果」,還表示「雙方都有強烈的意願這樣做。」
對於特朗普政府來說,其目標很可能與首任任期類似:爭取中國大規模購買美國產品,以緩解長期的貿易逆差問題。特朗普也可能要求中國在遏制芬太尼方面採取更多措施,他16日還稱讚雙方已取得「重大進展」。
華府也正尋求解決TikTok在美國業務的未來前景問題,並希望中方不會將其對稀土和其他關鍵礦產的出口管制「武器化」。報道指,中國也有一份願望清單,其中包括徹底取消美國關稅,包括與芬太尼相關的20%關稅,以及特朗普首任任期內遺留的、由拜登延續的關稅,推動放寬投資限制,更重要是進一步放寬美國的出口管制。
前美國駐香港總領事、亞洲集團合夥人唐偉康 (Kurt Tong) 表示,拜登對科技採取了不容商榷的「小院高墻」(small yard, high fences)政策,而特朗普則希望證明其交易策略可為美國人民帶來成果,「他關心貿易、赤字、對美投資以及與中國搞好關係。」
外長王毅在吉隆坡全面闡述了中方對發展中美關係的原則立場。
不過,知情人士稱,特朗普反覆無常的策略令政府內部及顧問擔憂,因美國此前對華劃定的所謂「紅線」,如今已淪為可談判的籌碼。
7月11日,外長王毅在吉隆坡會見魯比奧時全面闡述了中方對發展中美關係的原則立場,強調雙方應將兩國元首重要共識轉化為具體政策和行動,希望美方以客觀、理性、務實態度看待中國,以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為目標制定對華政策,以平等、尊重、互惠方式同中方打交道,共同找到一條新時期中美正確相處之道;雙方一致認為會晤是積極、務實、建設性的,同意加強外交渠道及各領域各層級溝通對話,發揮外交部門在推動兩國關系中的作用,在管控分歧的同時,探索擴大合作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