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晚清蒙族名將屢建戰功 僧格林沁竟死於16歲小兵刀下

歷史長河

晚清蒙族名將屢建戰功  僧格林沁竟死於16歲小兵刀下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晚清蒙族名將屢建戰功 僧格林沁竟死於16歲小兵刀下

2022年04月27日 10:00 最後更新:10:55

晚清時期名將輩出,就功績而論,漢族的首推曾國藩,至於滿蒙名將中,最出類拔萃者應屬僧格林沁。他在對抗英法聯軍、征討太平軍、剿除捻軍等戰事中屢建殊功,備受清廷器重。然而,這位曠世名帥的結局卻令人不忍卒睹,他居然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兵斬殺......

僧格林沁出身蒙古貴族家庭,襲封扎薩克多羅郡王。道光年間,僧格林沁進京任職,曾擔任御前行走、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等職務。當時,八旗兵戰鬥力極差,爛泥扶不上柄,唯有僧格林沁統領的騎兵軍紀嚴明、戰鬥力強,讓清廷刮目相看,所以在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僧格林沁均能得到重用。

更多相片
僧格林沁肖像照(手工上色銀版攝影) 。 (蘇富比網站)

僧格林沁肖像照(手工上色銀版攝影) 。 (蘇富比網站)

《僧忠親王行獵圖卷》。(網上圖片)

《僧忠親王行獵圖卷》。(網上圖片)

慈安(左)及慈禧吉服朝服像。(網上圖片)

慈安(左)及慈禧吉服朝服像。(網上圖片)

張皮綆畫像。(網上圖片)

張皮綆畫像。(網上圖片)

僧格林沁肖像照(手工上色銀版攝影) 。 (蘇富比網站)

僧格林沁肖像照(手工上色銀版攝影) 。 (蘇富比網站)

「僧王」僧格林沁作為蒙族名將,曾領兵鎮壓太平天國北伐軍李開芳、林鳳祥兩部,經大小數百戰,全部殲滅叛軍,威震海內。英法聯軍之役時,僧格林沁奉命抵禦,並在大沽口保衛戰中重創聯軍,令清廷極振奮。

僧格林沁善撫士卒、治軍嚴謹,加之他本人剽悍勇猛、不畏生死,所以被清廷倚為樑柱,也成太平軍、捻軍的噩夢。不過,僧格林沁也有自己的弱點:恃勇輕脫、不諳敵情,作戰往往只圖近利、謀不及遠,從而為最終的覆亡埋下伏筆。在清末學者劉體智著、介紹晚清京師的各種掌故《異辭錄》一書中,對僧格林沁有這樣的評價:「僧王將蒙古鐵騎,馳逐中原,可謂勇矣,而計謀不定,故無成功之望。」

《僧忠親王行獵圖卷》。(網上圖片)

《僧忠親王行獵圖卷》。(網上圖片)

從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開始,僧格林沁奉命追剿直隸、山東一帶的捻軍。據《清史稿》數據統計,僧王打散十幾萬、收降十幾萬,又逮捕並處決太平軍統帥陳玉成、捻軍大頭領張樂行以及叛變的民團首領苗沛霖等,戰果輝煌。

張樂行遇難後,捻軍上下對僧格林沁恨之入骨,新首領張宗禹決定利用僧格林沁驕傲輕敵的弱點,採取「打圍戰術」在各地流動作戰,以誘引僧格林沁,待其師勞力竭之後,再予以殲滅。

《清史稿》亦載,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五月,被張宗禹拖垮的僧格林沁,中了捻軍的誘敵之計,在山東曹州高樓寨陷入重圍。當時,僧王部隊「兵不得食」,趁夜突圍之下,只率領少數隨向吳家店方向突圍,僧格林沁在途中因受傷而墜馬,只好伏身隱藏在麥田中,希望能避過捻軍搜捕。最終,僧格林沁未能躲過這一劫,被捻軍一名16歲小兵張皮綆搜出,於麥田當中斬殺,時年54歲。

僧格林沁遇難的噩耗傳來,慈安、慈禧太后「兩宮震悼」,下詔厚葬、褒贈:「詔嘉其忠勇性成,視國事如家事。」並從優撫恤他的家屬。同時,兩宮太后又嚴令山東、安徽等地的官員嚴密緝拿殺害僧格林沁的兇手,一旦抓捕,即刻明正典刑。

慈安(左)及慈禧吉服朝服像。(網上圖片)

慈安(左)及慈禧吉服朝服像。(網上圖片)

斬殺僧格林沁的張皮綆,不久便離開捻軍返回老家安徽省渦陽縣張樓村,用搶劫的銀兩在當地置辦田宅,娶妻生子。稍後又開設作坊,靠釀酒、販糧、賣油為生,生活相當不錯。張皮綆知道清廷正在嚴拿殺害僧格林沁的兇手,所以,從來不敢跟人講起,直到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

當時,僧格林沁遇難已有八年,但山東巡撫丁寶楨依舊尋找兇手,並派出暗探在淮北一帶刺探情報。剛巧有暗探潛入張樓村,在酒坊中聽到張皮綆醉酒後,與朋友談起斬殺僧王的事,立刻向上司匯報。丁寶楨馬上派人抓捕張皮綆,並將他押解到濟南。

張皮綆畫像。(網上圖片)

張皮綆畫像。(網上圖片)

張皮綆一度想抵賴,堅稱自己吹牛,但當丁寶楨從他家中搜出僧王朝珠,張皮綆只能從實招供。清廷在看到張皮綆的供狀後,下令處凌遲極刑。同年,張皮綆在濟南被凌遲處死,時年24歲。

在古裝電影或電視劇中,不時有殉葬的妃嬪臨死前痛苦絕望樣子的情節。活人殉葬在古時真有其事,在歷史記載上,史前時期就已經有殉葬文化,直到商周時期最為興盛,貴族諸侯們不但在生前彰顯自己位高權重,就連死後也想要「炫富」,《墨子‧節葬下》就有記載,「天子諸侯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

活人殉葬是要讓對方,自願或者非自願,以非正常的手段結束掉生命,然後葬於墓穴之中。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死者獲得冥間的幸福。

秦始皇曾欲用活人殉葬。

秦始皇曾欲用活人殉葬。

活人殉葬有時會將活人拖入墓內。

活人殉葬有時會將活人拖入墓內。

在帝王死後,如果是被選為殉葬的,就會被賦予白綾,毒酒或者匕首,讓他們自行了斷,這些多是帝王生前的嬪妃和宮女。其中殉葬的大多是沒有地位的宮女和美麗的妃嬪,權位高,家族勢力龐大的妃嬪是不用殉葬的。

活人殉葬的手段簡單來說分為兩類,一類是死後再下葬,另一類是活著的時候就下葬。一種為了殉葬,死得痛快一點,另一種是活著等死。

秦始皇一度欲以活人殉葬,後來才改以兵馬俑陪葬。

秦始皇一度欲以活人殉葬,後來才改以兵馬俑陪葬。

活人殉葬自商周時期已有記載。

活人殉葬自商周時期已有記載。

在秦朝以前,活人殉葬的方式是有所削減的。秦始皇兵馬俑,就是秦始皇以陶俑代替了活人。在明朝時期,活人殉葬制度又再度興起。

明朝歷史中,除了皇后之外,不管是否為皇室生育了子嗣,都是一律要殉葬的。除非有極個別的是得到了皇帝和太后的特赦。當活人殉葬達到了最瘋狂的時期,就連親王的正室妻子如果沒有生育過兒子,都要和側室一起殉葬。

陝西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新華社

陝西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新華社

陝西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新華社

陝西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新華社

有種情況,殉葬的人在活著的時候被五花大綁地塞進棺材,然後在棺材上面釘上釘子。以活埋這種形式殉葬的,導致死亡的原因基本上就是嚴重缺氧。按照這種情況,活人不會活得太久了。

考古學家曾發現,陪葬妃嬪的雙腿呈現「被掰開」的姿勢。專家解釋,部分妃嬪是被賜白綾或毒酒後再葬入皇陵,這類屍骨雙腿是併攏的。更多妃嬪是被弄暈後,再拖到墳墓內,她們漸漸甦醒後,在求生本能下會掙扎,直到慢慢死去,因此雙腿依然呈現分開的狀態。

陝西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新華社

陝西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新華社

考古人員於陝西寨山遺址發現活人殉葬的墓地。

考古人員於陝西寨山遺址發現活人殉葬的墓地。

還有一種情況是,殉葬者直接被帶往地宮。一旦被關在墓穴中,如果人多,就會很快死於缺氧。比如中等墓穴,裏面關了50人,或連一天的時間也堅持不了。如果人少,沒有死於窒息,人在沒有水的狀態,或只能維持三四天。

這種殘忍活人殉葬風氣,到清朝時依然盛行,例如順治皇帝死後,殉葬的妃嬪超過30人,直到康熙時期才終於下令廢除。

清朝康熙下令廢除活人殉葬。

清朝康熙下令廢除活人殉葬。

活人殉葬極殘忍。

活人殉葬極殘忍。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