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統一時間窗口」壓力大? 美專家:中國實力未見頂,等得起

博客文章

「統一時間窗口」壓力大? 美專家:中國實力未見頂,等得起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統一時間窗口」壓力大? 美專家:中國實力未見頂,等得起

2022年08月25日 12:21 最後更新:12:27

近期,美國出現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崛起即將結束」,迫於「統一時間窗口」壓力,將會迅速在台海採取行動。但有專家撰文反駁,認為中國經濟「急速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北京完全等得起。

8月22日,美國《外交》雜誌發布題為《中國的實力並未見頂——為什麼北京等得起》的文章,作者為美國斯坦福大學福利曼·斯波利國際研究所研究員奧利安娜·馬斯特羅(Oriana Skylar Mastro)及美國企業研究所經濟專家史劍道(Derek Scissors)。

更多相片
美國《外交》雜誌8月22日發佈文章。

美國《外交》雜誌8月22日發佈文章。

國家衛健委8月在《求是》雜誌發文指出,中國總人口「十四五」期間將進入負增長階段。圖源:新華社

國家衛健委8月在《求是》雜誌發文指出,中國總人口「十四五」期間將進入負增長階段。圖源:新華社

8月9日,東部戰區在台島周邊海空域組織實戰化聯合演訓。圖源: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8月9日,東部戰區在台島周邊海空域組織實戰化聯合演訓。圖源: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AP圖片

AP圖片

美國《外交》雜誌8月22日發佈文章。

美國《外交》雜誌8月22日發佈文章。

兩人分析,從中國目前的收入和國防開支走勢看來,中國將在未來十年擁有比過去20年更多的資源來與美國進行軍事競爭,而美國將難以應對中國在亞洲的軍事挑戰。中國有充足的餘地來等候時機(have space to bide their time),中國離所謂「實現地緣政治抱負的窗口期」還相當遙遠。

文章指出,目前沒有一篇權威的中國軍事著作認為,因為所謂「機會之窗正在關閉」,中國需要現在就統一。不過,解放軍一旦準備就緒,將迅速採取行動施行統一,但這麼做的原因並非鑒於「機會將喪失」。

此外,即使中國經濟增長在未來十年內停滯不前,中國仍有可能保持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任何緊縮措施傳導到軍隊層面都還需要很多年。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到2035年,中國的軍事能力將比今天更高,而美國將面對的,是一個自信的、有能力的中國。

文章摘編如下:

《外交》雜誌刊文《中國的實力並未見頂——為什麼北京等得起》

隨著中美關係螺旋式下降到半個世紀以來的低點,一個可怕的新敘事在一些美國分析家和政策制定者中佔據了一席之地。它假設,中國收復台灣地區所謂「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迫使北京迅速而有力地採取行動。

這種說法基於這樣一種信念,即「中國的崛起即將結束」。前所未有的人口減少、沈重的債務負擔、不均衡的創新以及其他嚴重的經濟問題減緩了中國的增長,且有可能進一步減緩增長,使中國「沒有軍事力量或政治影響力來挑戰美國」。這種想法認為,北京已意識到了這些不利因素,因此很可能在「為時已晚」之前盡快採取行動。

但這種分析是錯誤的。誠然,中國經濟崛起已放緩,從而妨礙北京的軍事和政治目標。但「(經濟)急速下降」的可能性不大(not in the cards),中國經濟經峰值後任何可能的下滑都將是漸進的,且能夠通過大量的研發支出來緩解,此類支出顯然是為了抵消中國在人口和債務領域的相關困境。事實上,(中國)目前的收入和國防開支走勢表明,中國將在未來十年內擁有比過去20年更多的資源來與美國進行軍事競爭,因此,北京將更有能力實現其影響力的投射,與此同時,美國將難以應對中國在亞洲的軍事挑戰。中國有充足的餘地來等候時機(have space to bide their time),(目前中國)離所謂「實現地緣政治抱負的窗口期」還相當遙遠。

人口減少並不一定意味著經濟迅速衰退。中國的勞動力規模可能正在萎縮,隨著人口逆增長,勞動力規模還將繼續萎縮。2021年,中國的出生率降至歷史新低。中國目前的年齡中位數比美國大半歲左右,到2042年將比美國大近七歲,大致相當於日本現時的年齡中位數。據聯合國的一項預測,中國人口將在本世紀晚些時候下降得更快,到2060年將減少2億多人。中國勞動力的減少可能已經持續了十年,但經濟增長速度仍超過美國。

國家衛健委8月在《求是》雜誌發文指出,中國總人口「十四五」期間將進入負增長階段。圖源:新華社

國家衛健委8月在《求是》雜誌發文指出,中國總人口「十四五」期間將進入負增長階段。圖源:新華社

美、中兩國的經濟健康狀況取決於許多其他因素,其中一個因素是債務。債務已給中國的增長帶來了壓力,此問題是「慢性的」(chronic),並非「急症」(acute)。始於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過去十年中,中國對非金融部門的信貸總額大幅增加。新冠疫情期間,中國(在債務問題上)更加謹慎,但隨著人口老齡化,債務負擔可能會進一步增加,因為必須照顧更多的退休人員。儘管如此,中國債務的負擔對經濟增長造成的限制將是以一種穩定的方式,不會導致劇降。因此,中國將有充足的資金用於軍事以及相關投資。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2019年在基礎設施、土地和機械方面的支出為6.2萬億美元,比美國的支出高出1.6萬億美元。儘管美國資本比中國資本更具生產力,但毫無疑問,即使債務負擔很大,中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擁有大量資源可供其使用。

另一個將塑造中國經濟走勢的因素是創新。北京有能力為新技術投入巨資,這給經濟帶來的提振將是適度且持久的。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的數據,中國2019年在研發上花費了大約5150億美元,而美國所花費用為6330億美元。即使經濟放緩,2020年代的余下時間內,中國的研發支出可能保持上升。中國已經在5G電信和儲能等關鍵領域趕上了世界其他地區。未來二十年內,同此前為縮小技術差距所做努力相比,(中國)在一些重要領域與美國相匹敵所付出的將小得多。

軍事上,至少在未來十年的時間內,大勢也有利於中國。一方面是因為(現階段)轉弱的經濟預期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影響到國防領域,另一方面,事實早已證明,中國能夠在整體資源較少的情況下進行競爭。

自2010年以來,中國軍費開支佔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中國國防開支從未超過GDP的1.9%。與之對應,2020年美國的國防開支佔GDP的3.7%。在過去的30年中,中國的軍費開支一直相當於美國的約三分之一。然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專注於獲得非對稱能力,並將其軍事重心放在亞洲之內,它目前已建成了一支可以在「台海衝突」中擊敗美國的軍隊。

8月9日,東部戰區在台島周邊海空域組織實戰化聯合演訓。圖源: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8月9日,東部戰區在台島周邊海空域組織實戰化聯合演訓。圖源: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未來是光明的。儘管仍有一些領域的現代化尚未完成,但解放軍在使其士官部隊專業化和雇用稱職的文職人員履行支持功能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解放軍部隊還持續招募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提高了在高科技、信息化環境中開展複雜聯合作戰的能力。

未來十年,中國在整個亞洲進行力量投射的能力將會增長。到2030年,中國將擁有4艘航空母艦。中國將強化部隊協同的網絡和空間基礎設施,並將威脅美國的地面和天基武器。中國空軍也將能挑戰美國在亞洲的空中優勢。中國將擁有比美國更多的海軍艦艇,並且由於中國在高超音速技術方面的進步,中國將擁有一個規模更大、更抗打擊且可打擊全球目標的核武庫。美國在亞洲任何殘餘的軍事優勢,如佔優的潛艇,也正逐漸消失。中國投入了大量資金髮展包括先進直升機和艦載聲納系統在內的反潛能力,這些系統將在未來十年內準備就緒。

當然,隨著解放軍持續進步,美軍也不會停滯不前。美國目前正建設有彈性的太空基礎設施和能力。且由於美國已退出《中導條約》,美軍還計劃在印太地區部署中程彈道導彈,並將計劃建造更多的無人和載人艦艇。但即使上述投資成真,印太地區的美軍也將存有許多漏洞,而中國可從中獲得不對稱優勢。例如,美國將無法保衛其前沿基地免受中國導彈的襲擊。美軍目前的採購和收購計劃顯示,十年後,美國在該地區部署的部隊和目前相比並不會顯著增多。雖然美國海軍正在現代化,但直到2045年,美海軍才會擁有其計劃中的450至500艘艦艇,而中國將在短短十年內掌握這樣的艦隊規模。

所有這些均表明,中國尚未達到對標美國的最大軍事優勢地位。

近期,一些中國評論員回擊美國關於「中國見頂」的言論,指出中國「長期以來一直讓美國媒體和學術界的悲觀預測落空」。目前,沒有一篇權威的中國軍事著作認為,因為所謂「機會之窗正在關閉」,中國需要現在就統一。而解放軍一旦準備就緒,將迅速採取行動施行統一,但這麼做的原因並非鑒於「機會將喪失」。

即使中國經濟增長在未來十年內停滯不前,中國仍有可能保持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任何緊縮措施傳導到軍隊層面都還需要很多年。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到2035年,中國的軍事能力將比今天更高。

AP圖片

AP圖片

今後數年,美國更有可能面對一個自信的、有能力的中國,而非一個沒有安全感、魯莽的中國。華盛頓不會再像當年那樣由於莫斯科的退出而從競爭中獲勝。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7月11日於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産大會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産總數達到60項,繼續位居世界前列。

西夏陵為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遺存。央視截圖

西夏陵為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遺存。央視截圖

西夏陵遺址區面積達38.99平方公里,是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遺存,見證了党項族創立的西夏王朝近200年歷史及其在「絲綢之路」上的樞紐地位。

西夏陵為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遺存。央視截圖

西夏陵為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遺存。央視截圖

今次申遺的西夏陵包含四大人工建造遺存要素:9座西夏帝陵、271座陪葬墓、32處防洪遺跡,以及一處面積逾5萬平方米的疑似祭祀場所建築基址。西夏陵遺址博物館另藏有7千餘件可移動文物。

西夏陵為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遺存。央視截圖

西夏陵為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遺存。央視截圖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陳同濱指出,西夏陵的獨特景觀由自然與人工要素共同構成,「這次申遺是對西夏的重新認識,它雖未入二十四史,卻是與宋、遼、金並存的重要王朝。」

西夏陵入列《世界遺產名錄》。央視截圖

西夏陵入列《世界遺產名錄》。央視截圖

據了解,西夏王朝於公元1038年建國,1277年為蒙古大軍攻陷,存續190年後湮沒於歷史。其陵寢遺址最早於1930年代由德國漢莎航空公司飛行員卡斯特爾航拍記錄,1972至1977年間考古隊展開系統發掘,證實《嘉靖寧夏新志》所載「賀蘭山東西夏陵」的記載。陵區西北倚賀蘭山,東望興慶府與黃河,形成「背山面水」氣勢壯麗的獨特格局。

據央視記者實地探訪,9座帝陵是遺産核心要素,雖規模有別但佈局相似:均以陵城為核心,四面設門闕,四角置角闕,內有獻殿、魚脊狀突出地表的墓道封土及高達逾20米的陵塔。與中原墓葬不同,西夏帝陵墓室位於陵塔南側約10米處,現已全部遭毀。考古僅對6號陵地下部分發掘,出土綠釉琉璃鴟吻、雕龍望柱等建築構件,以及金銀馬具等精美隨葬品。

3號陵為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帝陵,地面遺跡呈中軸對稱,陵城南接月城,內有神道、石像生,前方設闕臺、碑亭,外圍四角立角臺。1至6號陵園格局保存完好,7號陵尚存半數建築遺址,8、9號陵則以陵塔形式留存。陳同濱介紹,遺産區劃定為人工遺存分佈範圍,周邊賀蘭山、戈壁地貌及城市緩衝區則共同構成保護體系,「既保護歷史環境,也控制城市發展影響。」

7號陵墓主被確定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央視截圖

7號陵墓主被確定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央視截圖

9座佇立於荒原之上的王陵,究竟安葬的是誰?至今成謎!西夏陵在仿照唐宋陵寢的規制的基礎上,增設了碑亭的規制,遺憾的是,所有的碑亭都遭到嚴重的毀壞,只有在清理7號陵東西兩座碑亭時,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西夏文及漢文殘碑。從中成功拚合出一塊西夏文碑額,並考釋出碑額上16個西夏文篆書為:「大白高國護城聖德至懿皇帝壽陵志銘」。

7號陵墓主被確定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央視截圖

7號陵墓主被確定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央視截圖

由此,7號陵被確定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的壽陵,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座可以確定主人的陵墓。

而3號陵因其規模最大,建築最精美,被推測為開國皇帝李元昊的陵寢。不過雖然墓主身份至今成謎亦不影響西夏陵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墓主身份成謎無阻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央視截圖

墓主身份成謎無阻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央視截圖

世界遺産需具備突出普遍價值、真實完整性及保護管理保障。對此,陳同濱表示,西夏陵符合「交流價值」與「見證價值」兩項標準,其多民族文化融合特徵是中華文明的典型體現。

西夏陵見證了党項、漢、吐蕃、回鶻、契丹、女真等多民族的交流交融,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提供實物佐證。陳同濱指出,這一遺産有助於國際社會理解中華文明的持續性與包容性,「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正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根源,也增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今,賀蘭山腳下的九座王陵雖歷經滄桑,仍以其獨特風貌訴說着那段多元文化共生的輝煌歷史。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