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兩大財團二代皆讀慈幼 如今欠學生要「救校」

博客文章

兩大財團二代皆讀慈幼 如今欠學生要「救校」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兩大財團二代皆讀慈幼 如今欠學生要「救校」

2022年09月03日 19:47 最後更新:19:54

近年香港生育率持續下跌,加上移民潮,學童數目銳減,新學年全港 63間小學共縮70班小一,情況都幾嚴峻,其中包括創校70年的東區名校慈幼,正考慮改為男女校紓解殺校危機。在香港名校中,慈幼其實也很威水,舊生名人輩出,許多人未必記得,香港兩大地產財團第二代,都曾在慈幼就讀,而前科大校長陳繁昌也是其學生。

新地家族郭炳湘(中)與郭炳江(左)都在慈幼由小學讀到中學畢業。

新地家族郭炳湘(中)與郭炳江(左)都在慈幼由小學讀到中學畢業。

先說新地家族,其創辦人郭得勝進軍地產業前,於50年代初經營洋貨批發生意,當時天主教慈幼會在筲箕灣創立慈幼學校,他的大兒子郭炳湘和次子郭炳江先後入讀,由小學讀到中學畢業,然後赴英國升學。他倆對在慈幼的學習生活都很懷念。

新世界集團主席鄭家純(左)也是慈幼舊生

新世界集團主席鄭家純(左)也是慈幼舊生

另一位地產界巨人、新世界集團創辦人鄭裕彤,也把兒子鄭家純送到慈幼讀書,直至 1965年中學畢業,之後到加拿大升大學。

至於學術界名人,我有兩個朋友都是慈幼舊生,一是香港科技大學前校長陳繁昌,一是香港大學榮休教授程介明。

曾聽陳繁昌校長講過他「殺出阿公岩」的故事,他說爸爸是阿公岩石礦場的工程人員,長駐阿公岩村,陳繁昌少年時每天行山路到附近的慈幼學校讀書,直至中五。會考後他決定到區外闖一闖,去大坑報讀皇仁書院獲取錄,畢業後到美國留學,終成為知名學者。

程介明因家住東區,所以去了慈幼讀初中,幾年後到培僑升讀高中,與弟弟程介南同校,雖然轉校,仍算是慈幼校友。

細數慈幼其他名人校友,還有前特首曾蔭權,他小時候,因父親當差,全家住在筲箕灣警察宿舍,他便到附近的慈幼小學讀了一段時間。前警隊一哥李明逵也是慈幼小學畢業,預科轉讀金文泰中學,然後進中大。

慈幼舊生人才輩出,近年也努力維持教學水準,幾年前我隨一位補習天王校友探訪母校,聽校長講述學校近況,感到校方用了很多心思提振學生表現。

因全港學童減少,慈幼小一只減到得一班,正考慮改為男女校,以避免殺校厄運。

因全港學童減少,慈幼小一只減到得一班,正考慮改為男女校,以避免殺校厄運。

奈何學生人數下降是結構性問題,對慈幼的衝擊難以避免,希望該校能因時而變,開拓生源,讓這間好學校可以承傳優良歷史,繼續辦下去。




時人物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加拿大

6月12日是當年「黑暴之亂」的序幕日,遠遁海外的「黃友」視之神聖日子,幾年來都大鑼大鼓在各地舉行所謂紀念集會,參加人數多少有一定指標作用。心水清政圈朋友細看近幾年的出席情況,發現一年不如一年,今年雖是612五周年,在場港人卻創歷來新低,場面相當慘淡。

我與朋友分析有兩原因:1是集會被極端「港獨分子」把持,玩得太盡,一般單純支持反修例的港人恐有風險,不想與他們埋堆;2是許多海外港人已漸心淡,加上生活壓力逼人,出現「抗爭疲勞」,寧願歸於平淡。

海外「黃友」組織大鑼大鼓,在英加美澳等14個地方搞612五周年紀念集會,雷聲甚大,但雨點極小,參加人數寥寥,一年不如一年,顯示很多移英港人擔心風險,亦出現「抗爭疲勞」。

海外「黃友」組織大鑼大鼓,在英加美澳等14個地方搞612五周年紀念集會,雷聲甚大,但雨點極小,參加人數寥寥,一年不如一年,顯示很多移英港人擔心風險,亦出現「抗爭疲勞」。

海外「黃友」事前為了造大個勢,藉此向國際宣示港人「抗爭」仍方興未艾,有黃媒在612之前,列出全球各地的紀念活動,將在英加澳紐美和台北共14個地方舉行,單看預告,堆頭的確很大,驟眼以為會有成千上萬人參加。

實情如何呢?雷聲隆隆響,但雨點卻小得可憐。先說「黃友」聚居的英國,他們在香港駐倫敦經貿辦門外集會,紀念「反送中」展開5周年,在場者寥寥可數,大會聲稱有 500人,以過往慣例,多是報大數,一般打個8折就是實際人物,即約400人出席。

即使依大會估計的人數,也比去年的逾800人,減少了近4成。連在埸的「攬炒巴」劉祖迪也坦言,往後一段時間將是運動的「低潮期」,不過他循例叫大家不要灰心,「等待下一次起義的契機」。

至於英國第二大城曼徹斯特,6月9日的遊行只有80人響應網上強召,前來吶喊,而3天後的「大集會」也少於500人,當中包括部分旁觀者。另一大城市諾定咸,人數就更少,參加者大概只120人。

政圈朋友細看現場拍攝片段,有一景象十分搶眼,就是示威者不單止如常舉起「光時」黑旗,還升起一面藍白旗,聲稱是香港獨立的「國旗」,擺明車馬把紀念反修例活動轉變為「港獨」升旗禮。

這類集會的「港獨」色彩愈來愈濃厚,在場的反華政客如羅傑斯之流,自然覺得「正合我意」,但對不少單純懷念反修例運動的移英港人,卻對此有抗拒,一來覺得「港獨分子」把持了活動,去得太盡;二來「23條」立法已完成,跟他們埋堆風險極大,所以對類似活動可避則避。可能是這原因,令今次參加集會的港人買少見少。

極端「港獨分子」把持了活動,升起「香港國旗」,宣示香港獨立,令不少當地港人避而遠之,成為人數每況愈下的原因之一。

極端「港獨分子」把持了活動,升起「香港國旗」,宣示香港獨立,令不少當地港人避而遠之,成為人數每況愈下的原因之一。

這情況同時在加拿大、美國和台灣等地出現。以港人聚居的溫哥華而言,組織者「溫哥華手足」聲稱參加人數約300,場面頗為冷落,幾乎全部戴上口罩遮蓋面容。連搞手都承認,人數不及兩三年前,因為多了人感到風險增加,有些則覺同類行動太多,感到「好攰」。

台北一直是部分「黑暴分子」潛逃的落腳地,加上賴清德新登場,「反中」立場鮮明,在那裏的612五周年集會理應人頭湧湧,但主辦的台獨組織指,參加人數約600,比 2023年的1000多人,少了近半,可能連「綠營」的熱情都在降溫,不過陸委會仍循例表示繼續支持港人。

綜觀海外「黃友」在多地發動的紀念612活動,聲勢已大大不如兩三年前,除了少數極端「港獨分子」,以及一些中毒太深、走火入魔的政治癮君子外,大多數移居當地的普通「黃友」,已出現「抗爭疲勞」,並為了未來可能返港而迴避風險,所以這類活動門庭冷落是必然的事。

不過,如羅冠聰、劉祖迪、鍾翰林等,即使群眾激情已降溫,仍然不會死心,還在等待下一次「起義」的契機,對他們不能掉以輕心。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