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指Omicron致病性同流感相若 鍾南山: 近8成人長時間內不會重複感染

兩岸

指Omicron致病性同流感相若 鍾南山: 近8成人長時間內不會重複感染
兩岸

兩岸

指Omicron致病性同流感相若 鍾南山: 近8成人長時間內不會重複感染

2022年12月12日 17:31 最後更新:17:59

近日,鍾南山院士接受央視新聞採訪,就個人防護、居家隔離、重複感染等問題回應。針對公眾普遍關心的重複感染問題,鍾南山表示,據國外資料顯示,一旦感染過Omicron,不管有無症狀,有78%的人在相當長時間內不會再重複感染。

鍾南山又指,感染新冠病毒後,絕大多數患者都存在上呼吸道感染,出現咳嗽、咽痛、發燒等症狀,極罕見看到有肺炎,99%的病人一周左右就可以康復。

鍾南山指接種加強針以後,一般兩周就會起效,這對春節的大量人口遷移有很大好處。

鍾南山指接種加強針以後,一般兩周就會起效,這對春節的大量人口遷移有很大好處。

23年春節不用就地過年

針對春節的疫情防控形勢,鍾南山表示,接種加強針以後,一般兩周就會起效,這對春節的大量人口遷移有很大好處。「特別是對患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只要接種了足量的疫苗,再接種加強針,那就比較放心了。」

「2023年春節還採用就地過年辦法的可能性很小,但仍然要加強準備工作。我建議準備回家的人要加強疫苗接種,就算得了新冠也不會很重。」鍾南山說。

鍾南山強調Omicron的致病性已經大大減低,近期致死率已降低至0.1%左右,跟流感差不多。

鍾南山強調Omicron的致病性已經大大減低,近期致死率已降低至0.1%左右,跟流感差不多。

Omicron致死率跟流感差不多

談及Omicron,鍾南山指Omicron是一個單獨進化出來,其發展、演變、變異較快。新冠病毒跟人體細胞結合的區域叫作受體結合區域,Omicron這部分蛋白中的氨基酸,其中有96%的點位已發生了變異,換言之,已突變得差不多快飽和了。

「Omicron的變異帶來了對人體的免疫逃逸現象,所以傳染性很強,最新的毒株R0係數可以達到22,也就是一個人可以傳22個人。目前中國主要流行的BA.4、BA.5和BF.7等傳播很快,這種情況下,再強的防控也很難完全切斷其傳播鏈。」鍾南山說。

不過,鍾南山強調Omicron的致病性已經大大減低,近期致死率已降低至0.1%左右,跟流感差不多。

鍾南山說:「Omicron變異到BA.2、BA.4和BA.5以後,主要的感染部位在上呼吸道。動物實驗結果顯示,它已經很少侵襲肺部;從真實世界中的人體感染來看,絕大多數感染Omicron的病人症狀都表現在上呼吸道感染,常見咳嗽、咽痛和發燒等。肺部表現上很少看到有肺炎。」

鍾南山說2023年春節還採用就地過年辦法的可能性很小,但仍然要加強準備工作。

鍾南山說2023年春節還採用就地過年辦法的可能性很小,但仍然要加強準備工作。

戴口罩仍重要

鍾南山補充說,如果患者有比較嚴重的基礎病,感染新冠很容易造成基礎病的加重,這種情況要與醫務人員密切聯繫,一旦有病情變化是需要去醫院的。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需要去醫院。感染的要注意佩戴N95口罩,盡量減少感染家人。用抗原試紙隔一兩天進行測試,如果第三天病情還是很厲害,就應該及時就醫。

鍾南山表示,戴口罩等個人防護需要加強。「我們身邊還是有很多弱勢群體,不能再傳染給他們。要更加注意佩戴口罩以及最常規的保持距離、減少公眾集會等。」

鍾南山指大部分人長時間內不會出現重複感染。

鍾南山指大部分人長時間內不會出現重複感染。

港大醫學院及工程學院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創新篩選平台,可快速評估新冠病毒變異對疾病嚴重程度的影響,新方法比傳統方法速度提升39倍。

港大醫學院

港大醫學院

研究人員亦專注了解病毒變異如何影響「合胞體」形成,即受感染細胞與未感染細胞融合的過程,這有助識別可能對公共衞生構成重大風險的新興病毒變異株。

通過研究刺突蛋白及其突變,研究人員發現某些變異株,如 Delta變異株,與病毒原始株相比形成較大的合胞體,團隊發現單個K854H突變可將Omicron 變異株轉變為具有高融合能力的變異株。研究又發現一些變異,系統可預測出它們與Omicron和Delta等現有變異株具有相近的變異機率,顯示這些新變異應受監控,因可能在未來病毒演變中出現。

為提高篩選效率,團隊開發了一種根據細胞大小篩選的策略,在更大範圍上將融合和未融合的細胞進行高速篩選;與傳統方法比較,新方法精確度超過80%

團隊還確定兩種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的藥物,可減輕疾病嚴重程度。倉鼠模型實驗顯示,藥物可抑制由刺突蛋白誘導的合胞體形成,並有潛力緩解病情。

團隊認為,新系統不僅有助快速追蹤新冠病毒變異並找出治療方案,還可廣泛應用於各種與細胞融合相關的生物醫學研究,包括癌症免疫療法。而細胞互作平台可系統分析多種病毒的合胞體形成能力,包括愛滋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疱疹病毒科、新冠病毒和其他誘導合胞體形成的冠狀病毒。

團隊期望從這項研究中獲得嶄新方法和深入知識,為治療新冠病毒病症和其他涉及細胞融合的疾病提供新策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