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內地有不少優惠政策,正鼓勵年輕人在粵港澳大灣區創業。明白機遇處處,唯人們也不想打沒把握的仗,面對大環境競爭,難免仍會抱著觀望態度或是戰戰兢兢的心情。有人會問:「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濟濟,我們要怎樣才可以突圍而出?」 

筆者繼續以設計界為例,突圍需要才華和機遇,兩者缺一不可。近年,在內地已有一批優秀的設計師成功「彈出來」。我們可以見到,相對於以往,內地設計師已經可以很容易取得國外資訊。現時國內設計產業正處於香港八十年代的狀態,他們非常拼搏,可以為一個設計項目不眠不休地連續工作數天。五哥明申,粵港澳大灣區存在機遇,香港設計師除了需要多了解當地情況外,還需要再努力一點,很多事情往往要在壓力下,才可把專才的特性突顯出來。

香港企業或專才在粵港澳大灣區是否仍佔有優勢?

內地人口眾多,按人口比例,專才數量理應較香港為多,但香港過去數十年的發展和有目共睹的卓越成績,為我們積累了一定的人才紅利。今天,就算香港和內地專才同處一地競爭,香港專才仍可以倚仗以往積累下來的人才紅利、在起跑點佔有一些優勢,但往後發展的時候,就需要努力和拼搏。

五哥曾進一步說明,昨天和今天專才進入內地的比較,兩段時期的「贏輸位」可以說是完全不一樣。昨天的專才,在內地面對交通、政策、安全及產業未規範的問題,工作以外還有其他需要處理的事情和考慮的地方,並且在競爭最激烈的一線位置上打拼;今天的專才,這些非工作相關的問題大部分經已解決了,並有一些優惠政策支援他們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在較規範的環境下,並處於同一起點進行競爭,應專注於如何做出最好的結果。

談到融合,就需要定位,即「你有你的位置,我有我的位置」,大家互補不足,發揮最大效益,香港印藝的定位在哪裡?

從技術來說,除非是自行開發的技術,如果純粹透過引進先進設備來獲取技術,香港企業肯定沒有優勢,而內地企業擁有強大資金,購買先進設備可以一步到位,但在技術運用(精細工藝)方面,香港仍然佔有優勢。

內地具水準的企業大部分都受過香港企業的薰陶,但是,這個優勢會否失傳,需要大家一起繼續努力維持和進一步發展下去。五哥亦提出企業需要重新定位,可能不應再站在最前線發揮牽頭的作用,反之把工作交予當地的夥伴去完成,由專業的夥伴各司其職,自己只負責策劃和監控的工作。同時,業務思維也需要改變,不一定要「做廣」才可以做大,「做精」一樣可以做大,成為細分市場的領導者,獲利可能比全市場更好。更何況在內地,一個細分市場的容量,可能比香港全市場更大;專注於細分市場不但可愈做愈精、愈做愈平,對鞏固企業在市場上的地位更為有利。

結語

在了解粵港澳大灣區的過程中,大家可多加留意以下幾點:

企業/個人定位

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今日的粵港澳大灣區已經發展至產業融合的階段,不管是企業或專才必須在融合的產業鏈找到自己的定位,努力發揮獨有優勢,才有勝算。

重置發展思維

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容量與香港相比差距巨大,企業必須重置發展思維,以往「做廣才可以做大」的思維,可能需要改變一下。在這龐大的市場,不妨逆向思維「做精也可以做大」,成為細分市場的領導者,獲利可能比做整個市場更多。

巧妙利用槓桿

要挑動巨石,只要利用槓桿,找到合適的支點,即可一蹶而就。今天在粵港澳大灣區強手林立,成功之道在於如何找到合適的專業夥伴、決定自己在團隊中的定位,以槓桿原理挑動各夥伴的能力,一舉取得足夠的市場份額。

 

原文連結:

https://www.recruit.com.hk/article/%E8%A7%A3%E6%A7%8B%E7%B2%B5%E6%B8%AF%E6%BE%B3%E5%A4%A7%E7%81%A3%E5%8D%80%E7%9A%84%E6%A9%9F%E9%81%87%E8%88%87%E6%8C%91%E6%88%B0-%E4%B8%8B/42920?sectionId=COL




中小企導航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