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馬英九將訪陸祭祖 有哪些特別之處?

博客文章

馬英九將訪陸祭祖 有哪些特別之處?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馬英九將訪陸祭祖 有哪些特別之處?

2023年03月20日 12:04 最後更新:15:22

據台媒報道,台灣前領導人馬英九將於3月27日赴大陸祭祖,並帶領馬英九基金會大九學堂30位青年學子,參訪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重要歷史遺跡,訪問湖北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及上海復旦大學,與大陸學生進行交流。馬英九此行預計訪問南京、武漢、長沙、重慶、上海等城市。

台灣前領導人馬英九。

台灣前領導人馬英九。

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20日上午表示,大陸方面歡迎馬英九先生來大陸祭祖、參訪,並帶領台灣青年學生前來交流。

馬曉光表示,慎終追遠是中國人的傳統,清明節祭拜祖先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習俗。兩岸青年加強交流交往,能夠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添新生力量、注入青春活力。大陸方面願意為馬英九先生來訪提供必要協助,祝他此行一切順利。

馬英九此次訪問大陸祭祖,有三個不尋常之處。第一個不同尋常之處,這將是馬英九第一次到訪大陸。

《聯合晚報》2019年2月總結稱,回顧歷史,仍在世的台灣正副領導人中,曾經參訪大陸的不在少數,沒去過大陸的只有馬英九一人。

1990年,呂秀蓮曾經到大陸回鄉祭祖。當時還沒有公職身份的她回到祖籍地福建,站在古井邊說,「我要喝一口故鄉的井水,這叫飲水思源」。1991年7月,時任「立委」的陳水扁到北京參訪。1998年,蔡英文以陸委會咨詢委員的身份,隨時任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到上海進行第二次汪辜會談。2005年,曾任台灣地區副領導人的連戰登陸,開啟「破冰之旅」。2008年,蕭萬長成為馬英九的副手,在他就任前的當年4月,他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的名義,出席了在海南舉行的博鰲論壇。賴清德則在2014年任台南市長時到過上海。

至於吳敦義則至少四度訪問大陸:第一次是2008年5月,時任國民黨秘書長的吳敦義隨時任黨主席吳伯雄登陸;同年8月又到北京參加奧運會開幕式,隨後陪同吳伯雄到福建祭祖;第三次是2009年7月參加在湖南長沙舉行的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第四次是2012年4月,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最高顧問」身份出席博鰲論壇2012年年會。

馬英九於1950年7月出生在香港,籍貫湖南省湘潭縣,1952年隨父母定居台北。2016年5月馬英九卸任,其登陸管制年限本來是3年,但2019年5月,台「立法院」將管制時間延長為最長6年,蔡英文辦公室還發函給馬英九和吳敦義等卸任正副領導人,將他們的管制期限又延長了2年。也就是說,馬吳的管制年限一直到2021年5月。

蔡英文辦公室發言人19日表示,雖然馬英九的管制期限已滿,但仍須在赴大陸前及返台後向台灣當局申報。國民黨在聲明中表示支持馬英九的規劃,並相信此行有助促進兩岸交流和了解。前台北市議員羅智強表示,馬英九的歷史性訪問「是兩岸和平的及時雨」。

第二個不同尋常之處,這將是74年來台灣領導人卸任後第一次訪問大陸。

第三個不尋常之處,馬英九這次要到訪的幾個城市不一般。南京,馬英九將會拜謁中山陵。武漢,辛亥革命首義之地,撫今追昔,估計又會是別有一番感慨在心頭。長沙、重慶。湖南是馬英九老家,長沙三次會戰,是抗戰中讓中國人血脈賁張的部分;重慶是抗戰時的首都,太多讓人慷慨落淚的細節。這兩個地方,馬英九估計也會有不少感觸。至於上海,現在應該是台灣民眾最喜歡的大陸城市,有不少台商在此發展。

馬英九將前往南京中山陵拜謁。

馬英九將前往南京中山陵拜謁。

據台媒報道,馬英九深知此次首訪大陸會引發相當的政治效應,不希望到大陸祭祖的單純願望卷入國際以及島內復雜的政治紛擾,甚至被島內部分陣營運用為政治攻擊手段,借此影響明年選舉,「因此決定此行不訪問北京,單純定調赴大陸祭祖」。

報道稱,馬英九基金會這3年來致力於培育青年學子。馬英九認為,兩岸年輕人之間的交流已經中斷好幾年,若能借這次訪問大陸的時機帶領台灣的青年學子與大陸學子交流,也讓大陸民眾重新體會「兩岸之間最美麗的風景是人」,尤其是年輕一代之間,不該敵意相向或劍拔弩張,有交流,有對話,很多因為政治因素產生的敵意就會緩解,這才是兩岸之間原本應有的面貌。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馬英九

《彭博社》7月14日報道指,全球生物製藥行業正經歷結構性變化( a tectonic shift),正從曾經的「仿製藥大國」,發展至在創新製藥市場上可挑戰西方的主導地位。去年中國進入研發階段的抗癌、減肥等新藥數量激增至 1250多種,遠遠超過歐盟,幾乎追平美國的約1440種。

據報道,中國研製的新藥物還在不斷突破高門檻,贏得全球最嚴苛的藥品監管機構和西方製藥巨頭的認可,顯示醫療創新的重心正發生根本性轉變。

《彭博社》報道,全球生物製藥行業正經歷結構性變化,去年中國進入研發階段的抗癌、減肥等新藥數量激增至1250多種,超過歐盟,幾近追平美國。

《彭博社》報道,全球生物製藥行業正經歷結構性變化,去年中國進入研發階段的抗癌、減肥等新藥數量激增至1250多種,超過歐盟,幾近追平美國。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對製藥業的關稅威脅下,中國生物技術的進步使其有可能成為繼AI和電動汽車外,又一個超級大國逐鹿的領域。

彭博社分析,2015年中國啟動藥品監管制度改革時,僅有160種新化合物進入全球創新藥物研發線,佔比不到6%,落後於日本和英國。但中國改革簡化了藥品審評流程和效率,強化數據質量標準,提升透明度,而《中國製造2025》將生物技術藥物新產品列為十大重點領域之一,吸引大量資金湧入,受過海外教育和培訓的科學家與企業家也加入了這場中國發起的熱潮。

為醫療公司提供中國市場戰略諮詢的艾意凱(LEK)諮詢(上海)主管合夥人陳瑋指,中國新藥研發的規模是前所未見的,自2003年以來,中國產品不僅研發速度很快,且很有吸引力。

美國藥品諮詢服務和解決方案提供商Norstella副總裁Daniel Chancellor直言,按目前發展軌跡,僅從新藥上市數量來看,中國將在未來幾年超越美國並不是聳人聽聞。

去年,中國藥企康方生物的抗癌新藥在一項中國研究中展現出比美國默沙東公司的一款全球暢銷藥Keytruda更好的療效,被喻為「中國生物技術的DeepSeek」,引發全球關注,也使一家在2022年預付5億美元獲得康方生物這款新藥開發和營銷權的Summit Therapeutics Inc美國公司估值大升。

今年5月,跨國藥企輝瑞公司與中國三生製藥達成一項預付款12億美元的合作協議,同意共同開發類似康方生物產品的治療癌症的藥。生物醫藥行業研究機構DealForma數據顯示,此類交易的價值和頻率均上升,反映國際巨頭對中國原創藥物的信心。

不得不提的是,南京傳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細胞療法,有望治愈一種致命的血癌,該療法已被美國強生公司引入全球市場,並在多次加速審評中脫穎而出,被認為優於美國研發的同類療法。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和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在內的全球最嚴格的監管機構也越來越多地認為,中國藥品總體上前景廣闊,值得投入額外資源來加快其審查速度,並授予「優先審查」、「突破性療法」認定或「快速通道」等資格。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中國在獲得這些加速審評資格上已略領先於歐盟,一個一直在該領域具顯著優勢的區域。

報道指,中國生物技術企業的關鍵優勢在於其研發效率和成本優勢,他們能夠以更低成本、更快速開展從實驗室實驗、動物測試到人體試驗的每個研究步驟。

對藥物各階段測試所需時間的分析表明,中國醫生可更快地招募試驗對象,就癌症和肥胖藥物的早期試驗而言,中國招募患者測試時間只需美國一半。

據GlobalData數據顯示,自2021年以來,中國已成為全球發起臨床研究最多的國家。

惟美國監管機構明確要求,有意在海外銷售藥品的中國生物科技公司必須透過複雜且進展緩慢的全球研究,證明其治療效果可以在中國以外的患者身上複製。但儘管可能還需幾年時間,中國創新藥才能獲得美國和歐盟的批准在西方國家上市,但業內普遍認為這只是時間問題。

幫助開展臨床試驗的諾威健康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Novotech Health Holdings)中國區負責人劉安迪(Andy Liu)表示,中國可飛速超越其他國家的競爭對手。

美國商業不動產服務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今年4月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仍在生物技術、製藥和醫療技術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上仍居全球首位,但中國正以「任何主要國家無法比擬」的速度追趕上來。自2014年,中國的製藥與醫療技術專利數量增長了379%;相比之下,在主要國家中專利增長速度排名第二的韓國,過去10年的增長率為134%。

老牌藥企恒瑞醫藥通過投入數十億美元轉向創新藥研發,在2020至2024年期間成為全球創新藥研發數量最多的製藥公司之一。

老牌藥企恒瑞醫藥通過投入數十億美元轉向創新藥研發,在2020至2024年期間成為全球創新藥研發數量最多的製藥公司之一。

報道指,中國的製藥業創新者,既包括由受過海外教育企業家創辦的尖端生物技術新創公司,也包括像江蘇的老牌藥企恒瑞醫藥也積極求變。曾被稱為中國仿製藥巨頭的,通過投入數十億美元轉向創新藥研發,在2020至2024年期間成為全球創新藥研發數量最多的製藥公司之一。

全球新藥候選數量最多的50家公司中,有20家來自中國,而5年前僅有5家。

中國生物科技的蓬勃發展正引起一些美國政界人士和商界領袖的擔憂。美國國會一個委員會警告稱,美國有可能在另一個事關國家安全的關鍵產業中失去領地位。

「美國保衛民主基金會」(FDD)研究員Jack Burnham也炒作稱,除經濟和潛在軍事應用外,一旦美國人對中國藥產生依賴,「中國影響力」可能會在未來的衝突中被「武器化」,「生物技術是中美科技競爭的前沿領域之一」。

當地時間7月8日,特朗普在內閣會議上稱,要對進口藥品徵收高達200%的關稅,並給予藥企「約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來調整」。美國國會「國家新興生物技術安全委員會」今年4月向國會提交一份報告中警告,中國在先進生物技術領域正在超越美國,華盛頓需要在未來5年內投入大量資源,才能阻止這一「權力的轉移」。

報道指,美國已開始著手遏制中國生物技術的發展,如通過設備出口管制、投資壁壘等措施。同時,美國政府還開始優化本國監管環境、加快臨床試驗速度等,以推動其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

儘管地緣政治阻礙或加劇,康方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夏瑜曾在訪問中指,製藥業一直都是一個全球性行業,「歸根結底,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中國、美國乃至全世界的患者。」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