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大進行全港首個研究 可預測冠狀動脈搭橋病人手術後死亡風險

社會事

中大進行全港首個研究  可預測冠狀動脈搭橋病人手術後死亡風險
社會事

中大進行全港首個研究 可預測冠狀動脈搭橋病人手術後死亡風險

2023年04月11日 09:04 最後更新:09:04

心臟病是僅次於癌症的第二位致命殺手,死亡率近年呈上升趨勢。冠心病患者在完成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後,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仍比一般人高,因此,維持理想血脂水平對病人的心血管健康很重要。中文大學醫學院及威爾斯親王醫院心胸外科團隊,進行全港首個針對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後病人膽固醇水平的長期研究,結果顯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增加幅度,可獨立預測病人術後的長期心源性死亡風險。研究已於國際醫學期刊《JTCVS Open》上發表。

中大外科學系心胸外科做主任黃鴻亮教授。

中大外科學系心胸外科做主任黃鴻亮教授。

病人須持續管理血脂水平:

更多相片
中大外科學系心胸外科做主任黃鴻亮教授。

心臟病是僅次於癌症的第二位致命殺手,死亡率近年呈上升趨勢。冠心病患者在完成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後,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仍比一般人高,因此,維持理想血脂水平對病人的心血管健康很重要。中文大學醫學院及威爾斯親王醫院心胸外科團隊,進行全港首個針對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後病人膽固醇水平的長期研究,結果顯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增加幅度,可獨立預測病人術後的長期心源性死亡風險。研究已於國際醫學期刊《JTCVS Open》上發表。

威院心胸肺外科駐院醫生林諾賢醫生。

病人須持續管理血脂水平:

威院心胸肺外科顧問醫生郭慧婷。

威院心胸肺外科駐院醫生林諾賢指,血脂水平有助預測病人在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後的心源性死亡或心臟不良事件風險。由於最理想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是維持2.3mmol/l以下,因此建議病人術後須採用較高劑量的他汀類藥物治療。研究亦發現,當中 37.2%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未能達標,病人須持續管理血脂水平。

病人李先生告誡病友,定時吃藥,積極做運動、減少肥膩及重鹽重油的攝入。

病人李先生表示,曾在踏單車時有輕微痛感,但不嚴重,有一晚突然發病,形容「好似有重物壓在心口一樣咁痛。」李先生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之後康復不算辛苦,住了一個星期醫院。李先生告誡病友,定時吃藥,積極做運動、減少肥膩及重鹽重油的攝入。

中大醫學院及威院心胸外科團隊,左起:外科學系心胸外科做主任黃鴻亮教授,病患者李先生,心胸肺外科顧問醫生郭慧婷,心胸肺外科駐院醫生林諾賢。

威院心胸肺外科顧問醫生郭慧婷表示,冠狀動脈搭橋雖是複雜的大型外科手術,但只要妥善控制膽固醇水平,絕大部分病人在術後10年內都不會因心臟原因而死亡。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主任黄鴻亮表示,目前香港遵循歐洲心臟病學會採用較嚴格的膽固醇水平指引、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於 1.8 mmol/l,但實際上能夠達到該標準的患者比例很低。

威院心胸肺外科駐院醫生林諾賢醫生。

威院心胸肺外科駐院醫生林諾賢醫生。

威院心胸肺外科駐院醫生林諾賢指,血脂水平有助預測病人在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後的心源性死亡或心臟不良事件風險。由於最理想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是維持2.3mmol/l以下,因此建議病人術後須採用較高劑量的他汀類藥物治療。研究亦發現,當中 37.2%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未能達標,病人須持續管理血脂水平。

威院心胸肺外科顧問醫生郭慧婷。

威院心胸肺外科顧問醫生郭慧婷。

病人李先生表示,曾在踏單車時有輕微痛感,但不嚴重,有一晚突然發病,形容「好似有重物壓在心口一樣咁痛。」李先生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之後康復不算辛苦,住了一個星期醫院。李先生告誡病友,定時吃藥,積極做運動、減少肥膩及重鹽重油的攝入。

病人李先生告誡病友,定時吃藥,積極做運動、減少肥膩及重鹽重油的攝入。

病人李先生告誡病友,定時吃藥,積極做運動、減少肥膩及重鹽重油的攝入。

威院心胸肺外科顧問醫生郭慧婷表示,冠狀動脈搭橋雖是複雜的大型外科手術,但只要妥善控制膽固醇水平,絕大部分病人在術後10年內都不會因心臟原因而死亡。

中大醫學院及威院心胸外科團隊,左起:外科學系心胸外科做主任黃鴻亮教授,病患者李先生,心胸肺外科顧問醫生郭慧婷,心胸肺外科駐院醫生林諾賢。

中大醫學院及威院心胸外科團隊,左起:外科學系心胸外科做主任黃鴻亮教授,病患者李先生,心胸肺外科顧問醫生郭慧婷,心胸肺外科駐院醫生林諾賢。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大與高錕慈善基金合作 為長者提供免費認知障礙症篩查評估

2023年09月21日 16:07 最後更新:16:29

中大聯同高錕慈善基金合作為市民提供免費認知障礙症篩查評估服務,希望及早識別患有輕度阿茲海默症的長者,並協助制訂個人化的跟進方案,以延緩病情惡化。

服務計劃招募年齡介乎60至80歲、未曾確診認知障礙症或其他可能影響認知能力的疾病,如中風或柏金遜症等的香港居民參加。

中大署理校長陳金樑表示,中大精神科學系有研究顯示,本港75歲以上人口,平均每12人就有1人患有認知障礙症。預計至2039年會有超過33萬名患者,相信屆時會對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壓力,因此探討預防性治療措施相當重要。

有興趣參與計劃的人士可本月21日起,於網上填寫認知能力自我篩查問卷進行登記。團隊表示,將為符合參與條件的人士安排預約,並在停泊於中大的服務車進行面對面臨床評估。

政府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表示,現時醫療系統以治療為主,習慣優先處理嚴重患者,但會令部分疾病於後期才得到有效治療。他又說政府推動基層醫療改革,優化治療慢性病措施,達致全人治理,有關計劃下星期一會公布詳情,前期先處理糖尿病及高血壓等疾病,而未來婦女健康及長者健康將是計劃下一步重點項目,希望將來對於不同慢性病有不同安排,幫助更多市民。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