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秦國「不遺餘力」攻趙 六城池求和再招惡果

史空穿梭

秦國「不遺餘力」攻趙 六城池求和再招惡果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秦國「不遺餘力」攻趙 六城池求和再招惡果

2024年05月24日 20:00

「不遺餘力」這個成語相關典故出自於西漢劉向所寫的《戰國策》,在《趙策三》中有記載:「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

戰國時,秦國發兵攻打趙國。趙軍抵擋不住秦兵猛烈的攻勢,連連潰敗。見局勢危殆,趙王便把大臣樓昌和虞卿召來商議對策。「長平戰事,我們不勝而歸;新近一戰又多一員都尉戰死。我想派兵增援長平,你們覺得怎樣?」面對趙王的提問,樓昌淡然地說:「臣認為再增派軍隊也只是徒然。我看不如派使者到秦國去求和。不然,我們的軍隊將被徹底消滅。」

秦國軍隊。(網上圖片)

秦國軍隊。(網上圖片)

然而,一旁的虞卿卻不同意樓昌的看法。他搖搖頭說:「現在求和不妥。大王您覺得秦國攻打我們,是抱著消滅趙國的決心嗎?」趙王說:「那肯定是啊!看秦國那毫不保留的架勢,不把我們殲滅怎麼會罷休!」虞卿點點頭回道說:「既然如此,我們更不可以直接去求和。我們應先派使者帶著寶物前往楚國和魏國。只要楚王和魏王得到趙國的寶物,想必會高興地接納我們的使者。秦王猜疑心重,一旦我們使者踏進楚國和魏國的宮殿,那麼他必定以為天下人將聯合抗秦。到了那時,才是和談的最佳時間。」

影視劇中虞卿形象。(網上圖片)

影視劇中虞卿形象。(網上圖片)

可是趙王不以為然,並沒有接受虞卿的意見,轉眼就派鄭朱到秦國求和。在鄭朱離開趙國後,趙王又把虞卿召來,問道:「你覺得鄭朱這次到秦國和談會成功嗎?」虞卿低下頭,無奈地說:「大王,臣早說過這不是和談的時候。鄭朱作為趙國顯貴之人,到了秦國只會讓他認為我們趙國好欺。不僅秦王,就連應侯范雎也一定會借機宣揚秦國的勝利。楚、魏兩國一聽,又怎會派兵來援助我們呢?面對垂手可得的勝利,秦國定的條件一定相當苛刻⋯⋯」果然,鄭朱的到來令秦王確信秦國必勝,所以怎麼也不肯與趙國和談。

隨後,趙國在長平之戰潰不成軍,就連都城邯鄲也被秦兵重重包圍。最後,是六座城的拱手相讓,才讓秦兵才解除了對邯鄲的圍攻。事後,虞卿問趙王:「秦兵撒兵,大王覺得是秦兵疲倦了,還是因為我們割地求和了呢?」趙王思忖了一下說:「想必是秦兵疲倦了吧!他們都如此落力地往我們進攻。」虞卿說:「是啊,大王!秦軍攻打自己力不能及的目標,才搞得疲憊不堪;可是您又將它力所難及的東西奉送給它,這不是在鼓勵敵人來攻打自己嗎!秦國貪得無厭,我想明年他還會再次發起攻勢。到時,我們也許就真的無藥可救了。」虞卿的一席話,引起了趙王的深思。

長平之戰,是戰國最慘烈的一場戰爭,而趙國的戰敗,使秦國得以向東面擴展少了一個勁敵,奠定日後統一的基礎。秦將白起也正是在這場戰役中「坑殺趙兵四十萬」,一戰成名。

長平之戰,是戰國最慘烈的一場戰爭,而趙國的戰敗,使秦國得以向東面擴展少了一個勁敵,奠定日後統一的基礎。秦將白起也正是在這場戰役中「坑殺趙兵四十萬」,一戰成名。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不遺餘力」這個成語,意指把所有的力量都使出來,毫不保留。

往下看更多文章

管輅「要言不煩」 何晏大加讚賞

2024年06月14日 20:00

形容某人説話或寫文章簡明扼要,不繁瑣,可以用成語「要言不煩」。該成語出自 《三國志•魏書•管輅傳》:「晏含笑而贊之曰:『可謂要言不煩也。』」

管輅是三國時代有名的魏國術士。他在八九歲的時候,很喜歡抬頭望天看星星,遇到不認識的星星就問人,更常常因為觀星而不願睡覺,這令他的父母十分擔心,曾經禁止他看星星。不過管輅並不因此而改變習慣,他説:「我雖然年紀還小,但眼中只有天文,更何況家雞野鳥都知道天時,為何人類會比他們差呢!」當時的人聽說他年紀輕輕已有此想法,紛紛說他是「大異之才」。

管輅 (網上圖片)

管輅 (網上圖片)

管輅長大成人以後,精通《易經》,天文地理,占卜看相,風水堪輿,無不精微。有一次清河王經離開官府回家,管輅去看他。王經説:「近來有一怪,很不討人喜歡,請你算卦。」算完卦,管輅説:「吉卦,不是怪物。在您家的房前,晚上有一束流光,像燕子一樣飛入您懷中,還能發出小聲,您感到不安,解開衣服好像餘光還在,於是招呼妻子來看。」王經大哭説:「和你説得一模一樣。」管輅説:「吉祥,這是升官的徵兆,會很快顯靈。」不久,王經遷為江夏太守。自此管輅就更加有名,吸引更多達官貴人請到府中作客。

《易經》又名《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網上圖片)

《易經》又名《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網上圖片)

公元248年,管輅當上了秀才。當時吏部尚書何晏宴請管輅。想聽他談談《周易》;同時特邀請尚書鄧揚相陪,以示重視。何晏對管輅説:「聽説您算卦神妙,請試卜一卦,看看我的官位會不會到三公的高位。」又問:「近日連續幾次夢見十幾只蒼蠅落在鼻子上,怎麼揮趕都不肯飛,這是什麼徵兆呢?」對於何晏的提問,管輅都沒有作出正面的回答,更不願意用《易經》去卜卦。於是鄧揚就問管輅︰「聽說先生占卜很靈的,是《易經》大師級人馬,為甚麼始終不用《易經》中辭義去說明呢?

大堂迎賓,「要言不煩」。(資料圖片)

大堂迎賓,「要言不煩」。(資料圖片)

於是管輅便回答:「懂得《易經》的反而不喜歡討論《易經》呀!」對這個回答,當時在場的、掌管軍事大權的何晏甚為讚賞,笑着説道:「可謂要言不煩也」。

後人據此提煉出成語「要言不煩」,形容說話精要,不囉嗦。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