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林定國一日一情書追「Law師奶」 怕劏老鼠血淋淋揀走律師路

博客文章

林定國一日一情書追「Law師奶」 怕劏老鼠血淋淋揀走律師路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林定國一日一情書追「Law師奶」 怕劏老鼠血淋淋揀走律師路

2023年05月21日 20:55 最後更新:22:51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過往接受訪問,都只談「硬綳綳」的法律議題,他昨天上淑梅姐的《舊日的足跡》節目,破例暢談私事,幾次提到他太太、筆名「Law師奶」的袁淑明,更披露他怎樣追到這位同班「女神」的秘技。他當年選擇走上做律師之路,則與一段血淋淋經歷有關。

林定國上淑梅姐的訪談節目《舊日的足跡》,細說他當年一段經歴,令他選擇讀法律,並講述他與太太締結情緣的故事。

林定國上淑梅姐的訪談節目《舊日的足跡》,細說他當年一段經歴,令他選擇讀法律,並講述他與太太締結情緣的故事。

林定國與太太同一年入讀港大法律系,華仁仔和拔萃女不經意的邂逅,締結了這段36載的「神鵰俠侶」式情緣。他向淑梅姐透露當年追太太的經過,說最初大家都互相看不上眼,並沒有一見鍾情激出火花的感覺,多年後對方甚至說,第一眼見到他,觀感是「未見過咁乞人憎嘅男仔」。不過兩人相處下去之後,越來越有感覺,印象是她樣貌和智慧樣樣都好,知道自己已揀定了目標。

港大畢業後,他取得獎學金去英國讀國際法碩士,赴英前兩人已開始拍拖,如今要分隔千里,女友不在身邊,自己真係「有啲驚」。90年代初冇互聯網,長途電話又貴,他思前想後,決定寫信向她訴衷情,而且是一日一封。她雖然不是收一封,回一封,其實十分感動,後來他才知道,她把每一封信都保留着,直至現在。

淑梅姐問他,女友回信不多,他當時有沒有氣餒?他說自己從來是一個只問付出、不問收穫的人,也沒有想太多。情信攻勢後來證明十分湊效,他取得學位後回港不久,兩人就拉埋天窗。

「Law師奶」袁淑明受到林定國一日一情信感動,至今仍把每一封信保存下來,恩愛如昔。

「Law師奶」袁淑明受到林定國一日一情信感動,至今仍把每一封信保存下來,恩愛如昔。

結婚之後,他倆更覺彼此在風格上、甚至想法上,都十分之「夾」。袁淑明出身於貧窮人家,因入了名校女拔,得以讀港大法律系並取得律師資格,她作風低調,也沒從政雄心,但深愛香港,公餘花了大量時間,潛心蒐集多項國際數據,以證明香港「係得嘅」,兩年前以「Law師奶」的筆名出了一本名為《來生再做香港人?》的書,那份真誠令人感動,當然也包括林定國,他在序言中就說:「Law師奶感情澎湃,有時令人吃不消,我倆雖性情迥異,但有相同價值觀,也同樣熱愛香港。」

淑梅姐「回帶」問他當年為何選擇讀法律?他講了一段有趣經歷。話說他會考拿了4A4B,升預科讀理科,入醫學院是不少同學的目標,但他有一次在實驗室解剖白老鼠,看到那隻可憐的白老鼠被劏得血肉模糊,心想如果自已為病人做手術失誤,搞出人命,於心何忍。所以當時就覺得不適合做醫生。

他說,那時候回心再想,自己「死剩把囗」,做律師也挺適合,而當年男校讀法律的不多,於是鼓起勇氣報讀,並且「儍更更」3個志願都選法律,結果被取錄了。這個選擇,與他揀終身伴侶一樣,影響了他一生。

林定國與太太是港大法律系同班同學,他說太太感情澎湃,兩人雖性情迥異,同樣熱愛香港。右圖是她把林定國當年寫給她的情信,全部保留下來。

林定國與太太是港大法律系同班同學,他說太太感情澎湃,兩人雖性情迥異,同樣熱愛香港。右圖是她把林定國當年寫給她的情信,全部保留下來。

他當年另一個抉擇是,做事務律師還是大律師?兩者工作性質不同,收入也有別,事務律師有固定薪水,大律師則是自僱,要自己交租,亦未必有生意,所以行內有個說法:「無錢唔好做大律師」,但他自己的意向是想做大律師。在內心十五十六的時候,他向一位「重要人物」徵詢意見,就是他太太,她說了一句「隨心而行吧」,跟着自己的想法去做就是了。結果他作了當大律師的決定,並給自己一個承諾,做幾年如做不到,再考慮做其他。到今日,做大律師仍然是他最喜愛的職業。

有朋友去過律政司司長官邸,書房裏掛了「Law師奶」親自挑選的一幅國畫:畫家盧清遠的《展翼》,畫中一隻大鷹站在山林的岩石上,展翅待飛翔。或許這正是她對林定國做好律政司司長工作的期望。




時人物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6月12日是當年「黑暴之亂」的序幕日,遠遁海外的「黃友」視之神聖日子,幾年來都大鑼大鼓在各地舉行所謂紀念集會,參加人數多少有一定指標作用。心水清政圈朋友細看近幾年的出席情況,發現一年不如一年,今年雖是612五周年,在場港人卻創歷來新低,場面相當慘淡。

我與朋友分析有兩原因:1是集會被極端「港獨分子」把持,玩得太盡,一般單純支持反修例的港人恐有風險,不想與他們埋堆;2是許多海外港人已漸心淡,加上生活壓力逼人,出現「抗爭疲勞」,寧願歸於平淡。

海外「黃友」組織大鑼大鼓,在英加美澳等14個地方搞612五周年紀念集會,雷聲甚大,但雨點極小,參加人數寥寥,一年不如一年,顯示很多移英港人擔心風險,亦出現「抗爭疲勞」。

海外「黃友」組織大鑼大鼓,在英加美澳等14個地方搞612五周年紀念集會,雷聲甚大,但雨點極小,參加人數寥寥,一年不如一年,顯示很多移英港人擔心風險,亦出現「抗爭疲勞」。

海外「黃友」事前為了造大個勢,藉此向國際宣示港人「抗爭」仍方興未艾,有黃媒在612之前,列出全球各地的紀念活動,將在英加澳紐美和台北共14個地方舉行,單看預告,堆頭的確很大,驟眼以為會有成千上萬人參加。

實情如何呢?雷聲隆隆響,但雨點卻小得可憐。先說「黃友」聚居的英國,他們在香港駐倫敦經貿辦門外集會,紀念「反送中」展開5周年,在場者寥寥可數,大會聲稱有 500人,以過往慣例,多是報大數,一般打個8折就是實際人物,即約400人出席。

即使依大會估計的人數,也比去年的逾800人,減少了近4成。連在埸的「攬炒巴」劉祖迪也坦言,往後一段時間將是運動的「低潮期」,不過他循例叫大家不要灰心,「等待下一次起義的契機」。

至於英國第二大城曼徹斯特,6月9日的遊行只有80人響應網上強召,前來吶喊,而3天後的「大集會」也少於500人,當中包括部分旁觀者。另一大城市諾定咸,人數就更少,參加者大概只120人。

政圈朋友細看現場拍攝片段,有一景象十分搶眼,就是示威者不單止如常舉起「光時」黑旗,還升起一面藍白旗,聲稱是香港獨立的「國旗」,擺明車馬把紀念反修例活動轉變為「港獨」升旗禮。

這類集會的「港獨」色彩愈來愈濃厚,在場的反華政客如羅傑斯之流,自然覺得「正合我意」,但對不少單純懷念反修例運動的移英港人,卻對此有抗拒,一來覺得「港獨分子」把持了活動,去得太盡;二來「23條」立法已完成,跟他們埋堆風險極大,所以對類似活動可避則避。可能是這原因,令今次參加集會的港人買少見少。

極端「港獨分子」把持了活動,升起「香港國旗」,宣示香港獨立,令不少當地港人避而遠之,成為人數每況愈下的原因之一。

極端「港獨分子」把持了活動,升起「香港國旗」,宣示香港獨立,令不少當地港人避而遠之,成為人數每況愈下的原因之一。

這情況同時在加拿大、美國和台灣等地出現。以港人聚居的溫哥華而言,組織者「溫哥華手足」聲稱參加人數約300,場面頗為冷落,幾乎全部戴上口罩遮蓋面容。連搞手都承認,人數不及兩三年前,因為多了人感到風險增加,有些則覺同類行動太多,感到「好攰」。

台北一直是部分「黑暴分子」潛逃的落腳地,加上賴清德新登場,「反中」立場鮮明,在那裏的612五周年集會理應人頭湧湧,但主辦的台獨組織指,參加人數約600,比 2023年的1000多人,少了近半,可能連「綠營」的熱情都在降溫,不過陸委會仍循例表示繼續支持港人。

綜觀海外「黃友」在多地發動的紀念612活動,聲勢已大大不如兩三年前,除了少數極端「港獨分子」,以及一些中毒太深、走火入魔的政治癮君子外,大多數移居當地的普通「黃友」,已出現「抗爭疲勞」,並為了未來可能返港而迴避風險,所以這類活動門庭冷落是必然的事。

不過,如羅冠聰、劉祖迪、鍾翰林等,即使群眾激情已降溫,仍然不會死心,還在等待下一次「起義」的契機,對他們不能掉以輕心。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