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CEO馬斯克本周對中國的訪問,獲得了官方的高規格接待和民間的熱烈歡迎,除了與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會面外,馬斯克也會晤了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和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以及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
馬斯克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會面。
除了會見中國官員,馬斯克5月31日深夜還到訪了特斯拉在上海的電動車工廠;媒體報道他受到數百位員工歡迎。
點擊看圖輯
特斯拉CEO馬斯克本周對中國的訪問,獲得了官方的高規格接待和民間的熱烈歡迎,除了與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會面外,馬斯克也會晤了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和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以及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
除了會見中國官員,馬斯克5月31日深夜還到訪了特斯拉在上海的電動車工廠;媒體報道他受到數百位員工歡迎。
多家外媒集中報道了馬斯克在訪華過程中傳達的其反對中美「脫鉤」的立場。6月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將本次馬斯克訪華到訪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時的場景與TikTok首席執行官周受資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時的情況做對比,問道,「哪個市場對外國企業構成『風險』?」
根據華春瑩6月1日的推文附加的圖片,在上方,是馬斯克5月31日深夜到訪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時與員工拍攝的大合影,圖片說明是所謂「有敵意的市場」,而在下方,是TikTok首席執行官周受資當地時間3月23日出席美國國會眾議院能源和商業委員會的聽證會時記者圍著他拍照的畫面,圖片說明是所謂「自由的市場」。
關於「去風險」,中方近來已多次重申,其實質是以「去風險」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當地時間5月9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在柏林表示,談論「去風險」,首先要思考什麼是風險,風險在哪裡。如果以「去風險」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那就是在去機遇、去合作、去穩定、去發展。
多家外媒集中報道了馬斯克在訪華過程中傳達的其反對中美「脫鉤」的立場。6月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將本次馬斯克訪華到訪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時的場景與TikTok首席執行官周受資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時的情況做對比,問道,「哪個市場對外國企業構成『風險』?」
根據華春瑩6月1日的推文附加的圖片,在上方,是馬斯克5月31日深夜到訪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時與員工拍攝的大合影,圖片說明是所謂「有敵意的市場」,而在下方,是TikTok首席執行官周受資當地時間3月23日出席美國國會眾議院能源和商業委員會的聽證會時記者圍著他拍照的畫面,圖片說明是所謂「自由的市場」。
對於美歐政客近期掛在嘴邊的所謂「去風險化」,華春瑩此前一天(5月31日)還在推特连发3帖驳斥,她指出,「『去風險』實際上就是脫鉤。但是仔細想想,試圖孤立一個擁有世界1/5人口和5000多年文明的國家,這個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全球第一大外國投資目的地(國)、製造業第一大國、全球第一大電動汽車出口國......」
對此,華春瑩接著指出,「這就像其他河流過度延展,(試圖)包圍和孤立長江和黃河,他們最終只會讓自己乾涸。」
關於「去風險」,中方近來已多次重申,其實質是以「去風險」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當地時間5月9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在柏林表示,談論「去風險」,首先要思考什麼是風險,風險在哪裡。如果以「去風險」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那就是在去機遇、去合作、去穩定、去發展。
「對華貿易去風險是具有風險的。」《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5月30日以此為題發表文章稱,年度熱詞角逐已見分曉。在地緣政治類別中,不到兩個月時間,「去風險」一詞從無人聽聞到無所不在。西方領導人如此迅速地接受「去風險」的一個原因是,這令他們擺脫了措辭上的困境。以前關於西方經濟與中國「脫鉤」的說法,往往被批不可能和極端。「去風險」聽起來更加謹慎和有針對性。
德國《明鏡》周刊5月23日稱,「去風險化」的確是一個漂亮的口號。而「去風險化」首先要在來自中國的「風險」是什麼以及如何應對的問題上達成一致。事實證明,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如果說最近的 G7 峰會有一個結論,那就是西方社會似乎已經同意,「脫鉤」不是最好的答案。
5月31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出席「美國一歐盟貿易和技術理事會」部長級會議後對記者稱,美歐對華不尋求對抗、冷戰或「脫鉤」,而是聚焦「去風險」。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1日對此表示,最近「去風險」成了一個熱詞,要討論「去風險」,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風險。
她表示,中國堅定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各國企業提供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中國堅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贏,同各國開展經貿科技投資合作。中國堅定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分歧。這樣的中國不是風險是機遇。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
她同時表示,世界面臨的真正風險是搞陣營對抗和新冷戰,是肆意干涉別國內政制造地區動蕩混亂,是將經濟科技問題政治化,破壞全球產供鏈穩定,是對外轉嫁經濟金融風險,周期性收割世界財富。國際社會應當警惕和共同防御的是這些風險。
在美歐政客大肆渲染鼓吹「去風險化」、「脫鉤」的同時,大批外國企業家湧入中國尋求擴大商機,繼早前德國、法國及巴西眾多國際金融集團和大企業的CEO蜂擁訪華後,現在,越來越多的美國大企業CEO也掀起訪華熱潮,摩根大通、特斯拉、星巴克的CEO本周紛紛雲集中國,在各種場合表達對中國市場的渴望和信心。越來越多的國際大企業高管都在強調不可能與中國「脫鉤」。
疫情後中國經濟迅速復甦,龐大的中國市場充滿商機,此外中國營商環境不斷優化,也為外企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眾多外企用「腳」為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有遠見的企業家都在用實際行動打臉「脫鉤」論。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越南政府計劃借助西方力量,挑戰中國在稀土領域的主導地位。但分析認為,說起來容易,要實現難度不小。
美越關係連升兩級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AP圖片
美越關係在9月中連升兩級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之後,雙方將在多個領域開展合作的消息滿天飛。早前有消息指越南計劃向美國採購F-16戰鬥機,交易規模史無前例。近日又有消息稱,越南將聯合美國等西方國家,在明年重新啟動本國最大稀土礦的開發,目前招標工作正在準備當中,不過招標的具體時間還沒有確定下來。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勘探評估,越南的稀土儲量高達2200萬噸,僅次於中國,排名全球第二,已經探明的儲量,約占全球稀土總儲量的18%,開發潛力非常大。
西方國家高度依賴中國的稀土。新華社圖片
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多年來高度依賴中國的稀土,當年美國每年進口的稀土材料,大約有8成來自中國。在中國與西方國家關係交惡之後,西方國家紛紛叫囂,要降低對中國的稀土依賴,不能讓中國利用稀土「卡脖子」。目前美國已經和澳洲以及蒙古等國,簽署了稀土資源開發協議。越南作為全球第二大稀土儲量國,美國自然不會放過。
不過,分析指出,投資越南稀土礦業的計畫可能使越南成為一個可行的參與者,同時緩解西方對於稀土的戰略擔憂。但將越南打造成一個「稀土中心」存在困難,中國將繼續保持主導地位。
首先,稀土開發利用,非常講究成本控制,如果開發成本高於收益,那麼稀土產業就不可能存活並且發展下去。在越南之前,其實就有不少國家也曾嘗試過開發本土稀土資源,但是開工之後,他們發現收不抵支,還是進口相對划算。
另外,稀土資源的價格,本身波動很大,如果稀土產業沒有一定的規模,抗風險能力就非常弱。一旦稀土資源價格暴跌,整個稀土產業鏈就有破產的風險。
英國投資公司泰拉資本分析師凱利表示,儘管西方國家重視所謂的降低供應鏈風險,但目前尚不清楚客戶是否願意為開發越南稀土礦支付溢價。他補充說,越南稀土市場總體上仍不透明。
中國控制多項稀土加工技術。新華社圖片
此外,越南想要自主提煉、加工稀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稀土提煉複雜,而中國控制著許多加工技術,就連美國也沒有本土稀土加工廠,只能將稀土礦石出口到中國進行加工。
「電荒」也是越南面對的另一難題。和許多礦產開發利用一樣,稀土在提煉的過程中,耗電量極大。而越南正好是一個缺電的國家,近年來,大量跨國企業湧入越南,工業生產飆升,用電量上漲了好幾倍,加劇了越南的電荒。
今年夏季,越南北部出現了大面積的電荒,當地的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萬不得已,當地政府只能拉閘限電,工廠錯峰生產。無奈之下,越南政府只得向中國求援,中國時隔7年之後,再次向越南輸電。
高盛集團今年7月發布報告稱,中國的稀土產量占全球精煉產量的90%,美國和歐洲都正在努力想要擺脫對於中國稀土的依賴。但報告指出,西方可能需要投資超過250億美元才能匹配中國的稀土供應量。
美國CNBC曾經報導,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聲稱,中國在稀土領域的「主導地位」令美國的供應鏈變得脆弱。戴琪又承認,中國在全球稀土金屬市場具有「非常明顯的主導地位」,認為中國在稀土供應、提取和加工方面把握著重要的「咽喉要道」。
美國聯合越南,打破中國對稀土「壟斷」的設想,恐怕並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