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國要學習井岡山精神

博客文章

美國要學習井岡山精神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國要學習井岡山精神

2023年06月02日 19:17 最後更新:19:31

全球觸目的太空盛事,近年一次又一次由中國擔綱演出,本周二「神舟16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即日與「天宮」空間站的「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標誌中國空間站全面轉入常態化運營模式,也反映美國領先中國的地方所餘無幾。

AP圖片

AP圖片

「中國成為第三個將太空人送入太空的國家後僅20年,中國現在已運作一個現代、全功能的空間站,並向月球和火星發射了探測器。」《德國之聲》稱,剛到太空站的三名太空人會停留5個月。神舟16號已是第五次進行載人前往中國太空站使命。

中美太空相差一個項目,這就是載人登月。中國官方日前表示,計畫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外媒形容「這是對中國載人登月雄心的最高級別確認」,對美國而言,是為一個嚴重的挑戰。。

美國太空總署NASA負責人尼爾森曾表示,美國需要「警惕」中國試圖控制月球表面,並將美國人拒之門外的企圖。美國國防部去年的一份報告警告,2045年中國將在太空領域超越美國。

美國雖率先完成太空人登月創舉,可是自1972年就再沒有在月球開發任務。《紐約時報》報導,「中國的太空計劃近年來發展迅速,而美國的太空計劃卻經常因為相互衝突的優先事項和政府的更替而陷入困境。中國是21世紀唯一成功登月的國家,並在2019年成為第一個在月球背面著陸探測器的國家。」中國如期2030年成功載人登月,可視為中國在太空超過美國。

美國需要早中國一步重回月球,甚至更超過。NASA已宣布2025年再次將太空人送上月球,最大特色是首次包括女性和有色人種在內;儘管這個被稱為阿耳忒彌斯登月計劃的項目多番延誤,美國依然跟中國同樣制定在月球上建立研究站,下一步把人類送上火星的宏圖大計。

很多人會問,中美在太空各具優勢,兩個航天大國何不選擇合作?這是對人類進步和科學突破都有正面價值。《紐時》告訴大家︰「美國為NASA提供資金的法律中有條款禁止與中國國家航天局或中資公司直接合作。中國已表示將與俄羅斯在太空項目上展開合作。」明白,美國政府在太空都要堅持「去風險」,於是中俄合作變成人類最佳選項,對中國也是有利的。

美國經常強調現至2030年是武統台灣的窗口期,美國要有所作為。如果相信科學的話,7年之後的美國再不是世界領導者——1969年7月16日阿羅波11號太空人登月,美國經濟科技全面正式超過蘇聯,成功登月被引用為大國領導的分界線——屆時的台灣問題怎會關美國的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在新聞發布會上,引用了一句毛澤東詩句「可上九天攬月」,寓意深長。此詩詞名《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毛主席1965年重訪昔日革命根據地感慨良多,寄語革命成功之後,繼續奮進向前,「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示意世界沒有難得到我們的事。中國從零展開獨立自主的航天大計,由1986年鄧小平拍板開始計起,又是一個相若的「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今天看來,中國的成就似有定數。

美國想保衛月球,都可以,天下無難事嘛,加油!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印度「大使」奔月賀中秋

2023年09月29日 18:57 最後更新:19:13

是日中秋,國家航天局表示,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正按計劃開展研製工作,計畫於2024年前後實施發射。與此同時,印度「月球3號」再創「神話」,情節出乎意料之外。

AP圖片

AP圖片

中國探月工程順利進行。2023年全面推進探月工程四期,規劃包括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科技日報》早前訪問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他表示︰「嫦娥六號的任務是從月球背面採集更多樣品,爭取實現2000克的目標。嫦娥七號是準備到月球南極著陸,爭取能找到水。而嫦娥八號準備於2028年前後實施發射,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將會組成月球南極科研站的基本型。」

印度的探月計劃與中國各自各精彩。「8月23日,印度班加羅爾的大螢幕播放月球探測器相關直播畫面,聲稱『月船3號』所攜帶的著陸器當天成功在月球南極著陸。」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隨即發布,「印度目前有很多探測任務處於概念階段,而金星探測任務已在部署中。」印度的航天成非凡,本次月球探測器若然成功著陸,印度便成為第一個在月球南極、完成可控軟著陸的探月國家。俄羅斯在之前三天發射近50年來的首個「月球25」探測器與地面失聯,行動失敗了;與此同時,中國到月球南極的嫦娥七號還未動身呢!

路透社訪問航天專家指出,印度登月南極是里程碑。「月球南極表面形狀複雜,著陸特別困難,更重要的是月球南極表面的冰層有可能為未來人類登月提供燃料、氧氣和飲用水。在南極著陸可以讓印度探測月球上到底是否存在水冰。這對為研究月球的月理結構而累積資料和科學原理非常重要。」「月船3號」探測器將在月球進行一系列科學實驗,包括對月球表面礦物質構成作光譜分析。

然而,印度改寫航天史的可能要被重寫︰按照計畫,印度的月球車和著陸器登陸之後「小睡」醒來之後繼續任務,預計到9月22日左右,太陽能電池板能夠充電,從而啟動月球車,但直到26日還未有動靜。

「印度開創性的月球著陸器和月球車並未能從冬眠中醒來,希望正在消退。」英國《獨立報》不無諷刺的指出︰「(「月船3號」發月南極)這個日子很像經過了精心挑選,正好印度總理莫迪在南非參加金磚峰會,他在峰會期間抽空觀看了全程直播,並第一時間發表電視講話,宣稱『太空已無法限制印度』!」

西方主流媒體包括《紐約時報》、BBC都對印度的希望表示渺茫,美國太空總署(NASA)稱,月球夜間溫度可降至零下200多攝氏度,「月船3號」無法承受如此寒冷的天氣。換言之,印度的任務與之前宣佈的存在差距,甚至有專家認為「月船3號」登陸點不在南極範圍,連附近也不是。

航太計劃是充滿挑戰,屢戰屢敗屢勝是常態,印度今次至少也完成登陸後頭14天探索月球南極任務,取得了一些科學發現。例如,證實了月球南極地區存在硫。印度科學家無奈的表示︰「如果月船不醒來,便當作印度的月球大使留在月球上吧。」

今天中秋賞月,喜見吳剛身邊有一台印度月球車,傳統神話更添科幻。中印探月,一起努力,Cheer!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