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由中國船舶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今天(6日)成功出塢,停靠在長江口的碼頭,這標誌著國產大型郵輪項目全面轉入碼頭系泊調試階段,預計將於今年底完工交付。
首艘國產大型郵輪交付後,將從上海出發,執航日本及東南亞航線,還將適時推出「海上絲綢之路」中長航線。
點擊看圖輯
據新華社報道,由中國船舶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今天(6日)成功出塢,停靠在長江口的碼頭,這標誌著國產大型郵輪項目全面轉入碼頭系泊調試階段,預計將於今年底完工交付。
目前中國已同時集齊了航母、LNG船、大型郵輪三大造船明珠,成為世界唯一一個能同時建造這三種船舶的國家。
而從6月1日起,「愛達•魔都」號正式開始了為期6天的出塢作業。據介紹,大型郵輪出塢包括塢內注水起浮、移塢和出塢三個過程,期間將通過岸邊牽引機控制郵輪的位置動態,相應開展傾斜試驗、舷門衝水試驗、救生艇脫鉤和巡游試驗等三項關鍵試驗,對全船的重量、重心穩性以及救生艇、舷門的性能進行實船驗證。
全球的大型郵輪幾乎都在歐洲建造,尤其是大型郵輪訂單,主要被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團、德國邁爾船廠、法國大西洋船廠和芬蘭馬薩船廠這4大船企所壟斷。
在三年多的建造時間內,郵輪項目團隊先後攻克了重量控制、減振降噪和安全返港等貫穿郵輪全生命周期的三大核心技術,並形成了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
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成功出塢。新華社
目前中國已同時集齊了航母、LNG船、大型郵輪三大造船明珠,成為世界唯一一個能同時建造這三種船舶的國家。
「愛達•魔都」號是中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總長323.6米、型寬37.2米,共有2826間艙室,最多可以容納乘客5246人。因設計建造難度極高,被譽為造船工業「皇冠上的明珠」,體現著一個國家船舶製造的綜合能力。
「愛達•魔都」號於2019年開始建造,2020年11月,全面轉入塢內連續搭載總裝階段;2021年10月,實現全船貫通的裡程碑節點;2022年7月,首台主發電機動車和全船中控系統上電;2023年5月19日,上海市文旅局和中船郵輪將其正式定名「愛達•魔都號」。
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出塢。新華社
而從6月1日起,「愛達•魔都」號正式開始了為期6天的出塢作業。據介紹,大型郵輪出塢包括塢內注水起浮、移塢和出塢三個過程,期間將通過岸邊牽引機控制郵輪的位置動態,相應開展傾斜試驗、舷門衝水試驗、救生艇脫鉤和巡游試驗等三項關鍵試驗,對全船的重量、重心穩性以及救生艇、舷門的性能進行實船驗證。
6月1日,「愛達•魔都」號成功完成起浮,6月6日,在完成塢內系列試驗後,「愛達•魔都」號出塢,轉入碼頭建造階段。
「愛達·魔都」號6日下午離開上海船塢。
全球的大型郵輪幾乎都在歐洲建造,尤其是大型郵輪訂單,主要被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團、德國邁爾船廠、法國大西洋船廠和芬蘭馬薩船廠這4大船企所壟斷。
「愛達•魔都」號的到來,填補了國產大型郵輪空白,實現國產大型郵輪領域零的突破,將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五個有能力建造大型郵輪的國家。
這艘郵輪的整船零件數達到2500萬個,相當於C919大飛機的5倍,「復興號」高鐵的13倍,所使用的電纜長度有4200公里,約等於上海到拉薩的距離,是名副其實的巨系統工程。
在三年多的建造時間內,郵輪項目團隊先後攻克了重量控制、減振降噪和安全返港等貫穿郵輪全生命周期的三大核心技術,並形成了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
以重量控制為例,郵輪用的大部分鋼板都是厚度在8毫米以下的薄鋼板,差不多是4個1元硬幣疊起來的厚度。薄鋼板雖然解決了為郵輪減重的難題,但是在搬運和加工的過程中都非常容易發生變形。外高橋造船建設了智能薄板生產車間,首次采用國際最先進大功率激光復合焊生產線、首次將機器人焊接技術應用到船舶中組立生產過程,通過機器對焊接過程熱輸入和裝配精度的精準控制,最大程度減小了生產過程中的形變。
「愛達•魔都」號內部。中新社
目前中國已初步掌握大型郵輪設計建造關鍵核心技術,2022年8月8日,我國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開工建造。據悉,該船在同型首製船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優化,總噸位約14.2萬噸,總長341米,型寬37.2米,設計吃水8.17米,最大吃水8.4米,最高航速22.7節,擁有客房2144間。據內媒此前報道,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預計2025年9月底實現交船。將比計劃的2025年年底交付再次提速。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史上首屆碳中和亞運會在杭州開幕,主火炬燃料零碳甲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被用於大型體育賽事。
零碳甲醇是賽會新物種。
作為賽會新物種,零碳甲醇的全新應用,也是對綠色新能源的一次科學探索與實踐。甲醇是一種公認的燃燒高效、排放清潔、可再生、運輸便捷的能源。相較於液化天然氣等燃料,零碳甲醇充分體現了杭州亞運會「綠色、智能、節儉、文明」的辦賽理念。
杭州亞運會開幕。
從數據上看,與傳統燃料相比,甲醇有著更高的能量密度。此次點燃的主火炬塔在大火狀態下,燃燒1小時僅需550kg燃料。同時,甲醇擁有可觀的極端天氣抗性,在11級大風、降雨量50-100mm的暴雨下都不會熄滅。
主火炬塔在大火狀態下,燃燒1小時僅需550kg燃料。
更重要的是,甲醇是一種相對安全的燃料,其爆炸濃度下限高於氫氣和天然氣,防爆要求更低,且作為液體可實現常壓儲運,便於補給。
此次用以點燃主火炬的零碳甲醇,由同樣出身浙江的吉利控股集團生產製備並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產自由前者投資的安陽綠色甲醇工廠,利用焦爐氣中的氫氣(H2)與從工業尾氣中捕集的二氧化碳(CO2)合成。
據統計,每生產1噸零碳甲醇可以消納1.375噸的CO2,實現循環內零碳排放,符合「碳中和」屬性的綠色能源。以安陽綠色甲醇工廠為例,其每年可生產11萬噸甲醇,直接減排二氧化碳16萬噸,實現了二氧化碳的資源化利用。
習近平在浙江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
作為全球公認的新型清潔可再生能源,零碳甲醇極有可能成為破解能源安全和雙碳難題的「超級燃料」。而在杭州亞運會主火炬塔的成功應用,也為這一新興能源的產業化突破提供了一個優秀的範例。
在「雙碳」目標下,能源變革已成大勢所趨。能源安全是國家戰略安全的重中之重。眾所周知,中國的能源結構為富煤、少氣、貧油。據統計,2022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仍然超過70%,保障能源安全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甲醇能源憑借諸多優勢,成為全球公認的理想新型能源。其相較傳統燃料不僅成本低廉,而且技術成熟,能夠實現快速推廣。因而發展甲醇經濟,不僅有利於碳中和,還可以推進能源結構變革,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事實上,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甲醇生產國和使用國,據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統計,2022年中國甲醇產能達到10041萬噸/年,突破1億噸大關,產量約為8022.5萬噸。
此外,中國甲醇的主要原料由天然氣、焦爐氣、生物質等構成,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通過有效捕捉CO2,可合成符合碳中和屬性的甲醇能源。可見,未來甲醇產量的增加將逐步轉向可再生甲醇,中國仍將是主要生產國。由此建立的甲醇經濟,可同時帶動化工企業綠色化、低碳化和高端化,是中國能源企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尤其是對中小能源企業有著無限商機,從而點亮規模達數萬億級的新興產業。
目前,甲醇已經在工業、船舶、汽車等領域廣泛應用。其中,汽車更是中國的支柱產業。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推動下,甲醇汽車產業目前已完成技術鏈、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建設。在開展試點的基礎上,2019年,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環保部等八部委專門發文推廣甲醇汽車,推廣綠色交通、發展甲醇經濟進入了新階段。
在業內人士看來,商用車是甲醇應用的最佳載體。商用車雖然保有量少,卻消耗了超過一半的車用汽柴油,排放了全部汽車56%的二氧化碳,80%的PM污染物:1輛傳統柴油重卡的污染物排放量,相當於306輛乘用車。
相比柴油,甲醇能直接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及顆粒物等污染物源的排放。據計算,如果全國一半的貨運卡車用甲醇代替汽柴油,不但能大幅降低污染,且每年可減少石油進口1.25億噸,減碳2.15億噸。
本屆亞運會的主火炬甲醇保障用車,均採用了與主火炬燃料同源的甲醇。
實際上,現階段甲醇在商用車領域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應用:本屆亞運會的主火炬甲醇保障用車,均採用了與主火炬燃料同源的甲醇,充分展現了甲醇能源制備、甲醇能源輸配送體系、甲醇車輛應用全鏈路閉環。
作為杭州亞運會主火炬塔甲醇使用保障用車,吉利遠程星瀚重卡採用醇氫動力,以甲醇為燃料,相較於傳統柴油重卡,不僅全生命週期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降低,且燃料成本減少18%-32%,每公里最多節省1元錢,大大降低物流成本。
除此之外,搭載超醇電混動力的遠程星瀚H也將在亞運會期間擔當央視潮湧號移動演播室用車,助力央視新聞亞運報道。
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要加快推動關鍵技術、核心產品迭代升級和新技術智慧賦能,提高國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
工信部甲醇汽車推廣應用專家指導委員會秘書長魏安力表示,「中國甲醇汽車歷經40餘年發展,產業化規模居世界第一,無論是技術、產品還是整個產業,都已站在世界前沿,總體發展態勢非常健康。」他認為,由甲醇汽車衍生而來的技術鏈、產業鏈和服務鏈,不僅有助於國家生態環境保護,能源安全保障,還能為社會帶來更多就業機會,是以能源轉型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
總括而言,借助於領先的科技與產業鏈建設,甲醇經濟既能夠讓中國降低對外能源依存度,擺脫複雜國際形勢所帶來潛在能源威脅的桎梏,同時在繼電動汽車之後,又為中國在新能源時代開闢了一條全新的「超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