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高失業率下內地興起「全職兒女」 是變相「啃老」還是新型職業?

博客文章

高失業率下內地興起「全職兒女」 是變相「啃老」還是新型職業?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高失業率下內地興起「全職兒女」 是變相「啃老」還是新型職業?

2023年06月16日 13:13 最後更新:13:26

內地青年就業情況持續惡化。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5月份16至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20.8%,按月升0.4個百分點,再創有紀錄以來新高。

高失業率下搵工難,有的年輕人就選擇回家給父母「打工」,做一名 「全職兒女」。

所謂「全職兒女」,指的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新型「僱佣」關係。在雙方達成共識的前提下,父母給予住房和經濟支持,兒女則可以通過被「僱佣」的方式留在父母身邊,進行部分身體和情緒勞動:承擔家務、兼職司機、陪伴買菜逛街、處理家中電子相關事務、規劃旅遊……。

在抖音、小紅書、豆瓣等內地社交媒體上,不少「全職兒女」發帖或者錄視頻,曬工作內容,分享酸甜苦辣,並交流做什麼能讓父母更開心。創建於去年底的豆瓣小組「全職兒女工作交流中心」,如今已經有3594名「打工人」。

據《大公報》報道,23歲的廣西姑娘小念發表的視頻作品裏用俏皮的語言記錄了身為「全職兒女」一天的生活:「早上睡到自然醒,每個月四千的工資,我負責做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吃完午飯上床睡午覺,想睡多久就睡多久,睡醒了出門買菜,還能掙一筆小小的回扣。」

選擇成為「全職兒女」的背後必然有各種不同的推動因素,更與家庭成員的意願息息相關。小念表示,今年二月,一直在重慶上學和工作的她經歷了考研失敗和情感受挫,家人主動向其提出「太累了就回家來,調整狀態再作打算」。開明的父母、和睦的家庭環境以及殷實的經濟基礎,為漂泊疲憊的女孩提供了避風的港灣。小念在家休息、緩衝,同時也得到了一段難得的悠長時光可以充分陪伴家人。她坦言,「父母在尚有來處,父母去只剩歸途,少年時總夢想著離開父母的一天,現在長大了希望盡可能地陪伴照顧他們。」

與小念不同,對另一部分年輕人,「全職兒女」是一種不得已的被動選擇。25歲的北京男子付剛三年前去悉尼大學深造讀商科,去年年底回國,嚴峻的就業形勢令他始料未及。那些目標企業要麼「凍結招聘」,要麼「群狼環伺」,「好不容易進了一個大廠的面試,八個人群面(集體面試),有清北復交的,甚至博士也有……競爭如此激烈,但開出的薪水差強人意。」他決定先回家養精蓄銳,再尋良機。

網友對「全職兒女」的看法不一。(網上圖片)

網友對「全職兒女」的看法不一。(網上圖片)

在過去,寄居父母家,並依靠父母獲得生活費的年輕人會被簡單直接地扣上「啃老」的帽子。隨著越來越多的「全職兒女」們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經歷,越來越多的媒體報道他們的故事,圍觀者紛至沓來,引發了觀點的混戰:全職兒女是變相啃老還是新型職業?

付剛不認為當「全職兒女」等同於啃老,更不是所謂的「蹭吃蹭喝」。「全職兒女」是把照顧父母,做家務作為自己的「職業」。雖然沒有「正式工作」,但也是在為家庭作出貢獻,並省去僱傭保姆的費用。付剛笑稱,自己在家的工作量並不少,除了陪伴父母、提供情緒價值,還是一個全能型的家庭管家。比如負責醫院陪診、網購、個性化旅遊定製以及網絡化社會裏老年人不擅長的一切事務,並且隨叫隨到、終身售後。「我爸媽每月給我發五千,同樣的錢能買來同等質量的服務嗎?育兒嫂還要七八千呢。」

有內地專家指出,全職兒女是養育方式和現在經濟形勢、就業市場風險加劇等多種因素作用疊加的結果。樂觀地講,這種狀態裏也存在著機會,讓青年有了多元的選擇,從不如意、不適應的職場裏先出來喘息一下。有些青年人把這種狀態當作機會,在投簡歷、準備考研、考公務員或者出國留學,同時,家庭為他們提供支持。

但全職兒女能幹幾年呢?他們也有各種焦慮的情緒。付剛也表示,在家工作久了讓他有脫離社會的虛空感,特別是看到父母輩依然在朝九晚五地上班,更是焦慮不已。還是希望能盡早結束「全職兒女」的狀態,去職場拿到幾個offer,把選擇權緊緊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抓住「回家」這根「救命稻草」。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原本計劃8天的太空之旅,卻變成9個月的意外旅程。在海豚圍觀、全球關注下,兩位美國太空人終於結束了漫長的太空「加班」。

SpaceX太空船濺落。AP圖片

SpaceX太空船濺落。AP圖片

北京時間3月19日清晨5點57分,由SpaceX「龍」飛船負責運送的返回艙準時降落在佛羅里達州塔拉哈西附近海域,兩名滯留太空超過9個月的美國太空人——59歲的威廉姆斯和62歲的威爾莫爾,終於安全回到地球。

威廉姆斯在執行太空任務前。AP資料圖片

威廉姆斯在執行太空任務前。AP資料圖片

威爾莫爾出發太空前。AP圖片

威爾莫爾出發太空前。AP圖片

等候多時的載回船和直升機迅速抵達濺落位置,協助太空人出艙並進行初步的身體檢查。‌同時,這一行動也吸引到一群好奇的海豚在周圍繞圈圍觀。两名宇航员接下來將由直升機運送前往NASA位於休斯頓的約翰遜航太中心進行更詳細的體檢,家人已經在那裡等待迎接他們。在得到醫生批准後,兩人才能回家。

四名太空人一齊返回地球。AP圖片

四名太空人一齊返回地球。AP圖片

這次代號「Crew-10」的航太任務是「龍」飛船第10次為國際空間站運送輪換太空人。與他們一同返回地球的還有美俄的另外兩位太空人。從離開國際空間站到濺落到海洋,整個過程持續了17個小時。

AP圖片

AP圖片

「星際客機」問題頻發,滯留事件暴露多重問題

有美國媒體直言,去年6月搭載這兩名太空人升空的波音公司「星際客機」飛船問題重重、最後不載人返回地面,反映出波音公司存在「系統性質量控制問題」。

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梳理的時間線表明,早在2014年,波音公司就從美國航空航天局獲得了一份價值42億美元的合同,用於建造「星際客機」,不過2019年才進行首次試飛。

試飛工作也是一波三折。在2019年的首次試飛中,由於機載時鐘設置錯誤,導致「星際客機」的推進器在錯誤的時間啓動,最終未能到達預定軌道。2022年再次發射時,「星際客機」上的兩個推進器未能按預期點火,最終通過備用推進器停靠在空間站。

首次載人發射任務原計劃於2023年發射升空,但因飛船降落傘等存在問題,推遲到2024年春。2024年5月6日,任務工程師發現星際客機正在洩漏用於給推進系統加壓的氦氣,發射再次推遲。經過美國航空航天局數周的檢測後,最終於6月5日發射。而推進器故障和氦氣洩漏等問題,直接把兩名美國太空人困在國際空間站,無法按時返航。

美國媒體稱,「星際客機」和近年來多次的民用飛機事故表明,波音公司存在系統性的質量控制問題未得到解決;公司管理層更注重的是股東回報,而不是公司的核心工程業務。

太空人返回地球的過程包括脫離空間站、制動減速、姿態調整、再入大氣層和著陸回收等,每一步都需要精確控制。今年3月16日凌晨12點04分,此前被反復推遲發射的「龍」飛船,成功與國際空間站對接。

美國的政治亂象也嚴重干擾了航天活動的正常進行。在第二任期開始一周後,特朗普公開要求Spacex首席執行官馬斯克迅速接回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同時指責前總統拜登「拋棄了」他們。

滯留女太空人承認健康出問題,太空行走時間創紀錄

在太空中生活數月會對人體產生多方面影響,包括肌肉萎縮、視力損害。經過9個多月的太空生活,女性太空人威廉姆斯在國際空間站的照片出黑眼圈明顯,讓各方對她的身現了明顯的消瘦,體健康狀態產生擔憂。但她表示自己在太空中規律「做gym」,以最大程度防止肌肉流失。威廉姆斯和威爾莫爾都曾在海軍服過役,愛好橄欖球、長跑和游泳等高強度運動。

AP圖片

AP圖片

此前,威廉姆斯瘦成「錐子臉」的照片在網絡流傳,照片中的她瘦骨嶙峋,面容憔悴,引發不少人對她健康狀況的擔憂。不過當時,威廉姆斯堅稱,自己的狀況良好,她和威爾莫爾也並沒有感覺被遺棄。

媒體報道威廉姆斯瘦成「皮包骨」。

媒體報道威廉姆斯瘦成「皮包骨」。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今年1月底報道,威廉姆斯在滯留太空大約7個月後,承認自己身體的基本活動能力受到一定影響。威廉姆斯在受訪時說:「我現在一直在努力找回走路的感覺,在太空我沒走路,沒坐下,也沒有躺下。」

央視新聞截圖

央視新聞截圖

1995年3月22日,俄羅斯太空人波利亞科夫在「和平」號空間站上待了近438天,創下在太空連續工作時間最長的紀錄。而威廉姆斯在這9個多月里累計進行了62個小時的太空行走,創下「女性太空人太空行走時間最長」紀錄。

威廉姆斯。AP圖片

威廉姆斯。AP圖片

滯留太空超9個月,「加班費」總共1148美元

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兩人此次在太空中總共度過了286天。據悉作為GS-15級聯邦僱員,威廉姆斯和威爾莫爾每年工資在125133美元(約合97萬港元)-162672美元(約合126萬港元)之間,但286天的「加班費」總共只有1148美元(約合8920港元)。

但是,兩名太空人曾在與地面對話時表示,自己被迫「加班」不是政治原因所致,也並非像外界所聲稱的那樣「被困」在太空中,或是被「遺棄」,因為載人航天任務總是充滿意想不到的挑戰,同行們早已做好了準備,並始終保持著樂觀積極的心態。

為什麼中國太空人能按時回地球?

有網友好奇,中國空間站會不會發生類似的太空人「滯留」情況?

航太專家介紹,我國任何一個太空人乘組在軌期間,地面都有一枚運載火箭和一艘飛船處於待命狀態。如果遇險,可在極短時間內接回太空人。同時,神舟飛船具有自主應急返回能力。一旦發生嚴重威脅太空人生命的故障時,神舟飛船具備隨時緊急撤離空間站返回地球的能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