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與清廷對抗 拒不承認不平等條約

歷史長河

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與清廷對抗 拒不承認不平等條約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與清廷對抗 拒不承認不平等條約

2023年08月18日 10:00 最後更新:08月21日 13:07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小名火秀,族名仁坤,後改名洪秀全,是太平天國的創立者,也是清末太平天國運動的領袖,被譽為民族英雄。他於1814年出生在廣東花縣福源水村,後遷居官祿布村。在道光年間,他多次參加科舉考試未能中舉,但他堅信「古來事業由人做」,並吸收了早期基督教平等思想的影響,創作了《原道救世歌》以傳播他的信仰,主張建立遠古時代的「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領導發動了金田起義,建立了太平天國,自封為天王。1853年,他將都城遷至江寧(今南京),改稱為天京。在主權問題上,洪秀全堅決不承認滿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簽訂的、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並積極抵抗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英國政府曾派使者與洪秀全接觸,表示如果他承認英國在中國的利益,就會對太平天國提供援助,但洪秀全堅決拒絕了這一提議。由於洪秀全始終拒絕承認不平等條約、不肯出賣國家主權,列強轉而支持滿清政府。

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去世。在他逝世後,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在滿清政府和西方列強的聯合絞殺下宣告失敗,但留下了浩大的歷史影響。

屢試不第

洪秀全出生於一個耕讀世家,從小在村中的書塾上學,廣泛涉獵四書五經和其他古籍。村中的長者們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考中功名,為家族爭光。然而,在三次參加廣州院試的童生考試後,洪秀全都未能取得成功,落選了。第三次落選時,他已經年滿25歲。這次失敗對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回到家後他陷入了重病,甚至一度昏迷。在病中,他幻覺中出現了一位老人,告訴他接受上天的旨意,要他到人間斬妖除魔。從那時起,洪秀全變得寡言少語,舉止也變得怪異。

盡管如此,洪秀全並不甘心於考試的失敗。在經歷了六年的時間後,也就是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的春天,他再次參加了廣州院試,但結果仍然以落選告終。對於這次失敗,洪秀全並沒有放棄,而是堅持繼續尋求他認為是自己使命的道路。

洪秀全。網上圖片

洪秀全。網上圖片

創立教派

在1836年(道光十六年),洪秀全翻閱了他之前在廣州應試時得到的一本基督徒梁發的《勸世良言》。他詳細閱讀後被書中宣揚上帝的基督教義所感動,萌發了信仰上帝和追求人人平等的觀念。他將書中的內容與他曾在大病中產生的幻覺進行對比,認為自己受到上帝的命令降臨凡間消滅邪惡。因此,他一氣之下放棄了孔孟之道,不再做一名儒生,而轉而信奉基督教教義。他還將家中的孔子牌位換成了上帝的牌位。盡管他沒有親自閱讀過《聖經》,但洪秀全開始向他遇見的人宣傳他對基督教教義的理解,將其稱為「拜上帝教」(或稱為拜上帝會)。他自稱是上帝的次子,耶穌的弟弟。

起初,洪秀全在廣州附近傳教,但並未取得很大的成功。於是,他說服了好友馮雲山一同毀掉孔子的牌位,改信基督教,並向鄉親傳播教義。隨後,他還編寫了《原道救世歌》等布道詩文,批判社會上各種邪惡現像,呼吁按照基督教的教義建立一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新世界。洪秀全利用基督教的教義來推動社會的改革活動。

在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洪秀全和馮雲山前往廣西一帶傳教。不久之後,洪秀全返回廣東,而馮雲山留在當地推廣教義,信徒逐漸增加。從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到次年期間,洪秀全在家鄉寫下了《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百正歌》等作品。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初,洪秀全在廣州的一座基督教堂學習了幾個月,並曾表達過受洗的意願。然而,教士認為洪秀全對教義的理解還不夠,拒絕了他的請求。於是,洪秀全自行施行了洗禮。之後,他再次前往廣西與馮雲山會合。在馮雲山的協助下,洪秀全於同年在廣西桂平建立了「拜上帝會」,吸收了約2000名會員,包括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等人,並逐漸制定了拜上帝會的規章制度和儀式。

洪秀全的拜上帝會與當地政府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因此,洪秀全等人在1850年(道光三十年)決定反清,加緊了准備工作。在下半年,會眾陸續前往金田團營集結。

洪秀全。網上圖片

洪秀全。網上圖片

金田起義

1851年1月11日(咸豐元年十二月初十),洪秀全發動了金田起義,宣布建立太平天國,並自封為天王。1853年(咸豐三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將其稱為天京。他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並分兵西征和北伐。

咸豐六年,由於東王楊秀清掌握軍政實權,對洪秀全施加壓力,洪秀全秘密下令北王韋昌輝率軍返回京城誅殺楊秀清(也有說法稱沒有密詔)。韋昌輝擴大了事態,並濫殺無辜。面對眾怨壓力,洪秀全被迫殺死韋昌輝,然後由翼王石達開接管政務。

太平天國初期,軍政大權由軍師負責,洪秀全退居幕後少理朝政。馮雲山和蕭朝貴已經去世,實際權力掌握在東王楊秀清手中。在遷都天京後,洪秀全提議將四書五經列為禁書,但楊秀清不同意。通過聲稱「天父下凡」的方式,楊秀清迫使洪秀全妥協,同意在修改後可以印刷和傳播四書五經。然而,直到太平天國的滅亡,這些書籍仍未正式出版。

在當時的清朝,由於吸食鴉片導致許多國民身體虛弱,難以戒除煙癮,這導致白銀大量外流,國庫空虛,民生艱難。洪秀全通過制定嚴厲的刑罰來禁止鴉片的買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主權原則上,洪秀全堅決不承認清朝與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視之為國家的喪權辱國之事。

天京事變

1856年(咸豐六年)6月,太平軍攻破了清軍向榮的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三年的圍困。向榮於8月9日去世,不久消息傳到天京,東王楊秀清見到太平天國形勢良好,另有野心,以「天父下凡」為借口迫使天王封他為「萬歲」。

天王洪秀全與東王楊秀清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北王韋昌輝在這個時候要求天王處決東王,但天王假裝不忍心。洪秀全知道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和頂天燕秦日綱對東王很不滿意,後來東王還有篡位的企圖。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天王秘密命令北王、翼王和頂天燕秦日綱除掉東王。韋昌輝於9月1日到達天京,與秦日綱在夜間進城,2日凌晨突襲東王府,楊秀清及其家人被處決,這一事件被稱為「天京事變」。翼王石達開到達天京後,指責韋昌輝濫殺,兩人不歡而散,石達開當晚逃出城外,韋昌輝隨後屠殺石達開家屬。石達開在安慶起兵,聲討韋昌輝,此時除天京外的大多數太平軍支持石達開。東王、北王和燕王相繼被處決。石達開在天京掌權一段時間,引起洪秀全的忌憚,洪秀全封自己的親兄弟洪仁發和洪仁達為王,以制衡石達開,引起石達開的不滿。

1857年(咸豐七年),石達開受到猜忌,帶領大軍負氣出走,脫離了天王的指揮。自從天京事變和翼王離開後,洪秀全雖然掌握了朝政大權,太平天國卻開始走下坡路。於是洪秀全重用陳玉成、李秀成等後起之秀,並兼任軍師,同時采取減輕賦稅和加強宗教宣傳等措施,度過了困境。

天京淪陷

清軍開始向天京推進,太平軍在陳玉成、李秀成等人的支持下,數年間成功阻止了清軍的多次攻勢。1859年(咸豐九年),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到達天京,洪秀全非常高興,封洪仁玕為軍師、干王,總理太平天國的政務。由於洪仁玕並未有立下顯著的功績就被封為王,洪秀全擔心其他人不服從,於是再次封授異姓王位。隨後,洪秀全開始分散諸王的權力,濫封王爵。

1861年(咸豐十一年),英國海軍提督何伯和參贊巴夏禮前往天京,向洪秀全提議在太平天國成功後平分中國,並協助太平天國打敗清朝。洪秀全態度堅決,斷然拒絕了英國人的建議,明確和堅定地維護國土完整和主權。由於無法從太平天國獲得利益,英國人轉而支持清朝。清朝為了鎮壓太平軍,與外國人勾結,出賣了國家利益。

1862年(咸豐十二年),陳玉成英勇犧牲後,曾國荃率領湘軍再次包圍南京城,形勢急轉直下,天京附近的據點一個接一個地失陷。洪秀全晚年變得思想保守,並陷入了宗教迷信。李秀成意識到天京難以長期守住,建議洪秀全放棄天京,轉戰中原,但遭到洪秀全的拒絕。面對困境,洪秀全沒有采取適當的對策,卻向將士們宣稱會有天兵降臨,趕走清軍。

隨後,太平天國在蘇、浙地區的基地相繼被湘軍和淮軍攻占,南京城外的營壘也紛紛落入敵手。洪秀全當時已經病重,他拒絕了李秀成關於放棄城池、撤離的建議,期望上帝通過奇跡祝福太平天國,戰勝清軍。然而,隨著天京防線的日益危急,洪秀全的幻想最終破滅。

洪秀全。網上圖片

洪秀全。網上圖片

因病逝世

1864年6月1日(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洪秀全逝世。他的兒子洪天貴福繼承了他的地位。為了保護洪秀全的遺體,他的臣屬用錦繡綢緞包裹起來,將其藏在宮內,秘不發喪,直到十余日後才向眾人宣告。

隨後的7月19日(六月十六日),天京(即今天的南京)被清軍攻陷,太平天國的首都遭到攻入,太平天國宣告覆滅。

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在十四年的時間裡席卷了大半個中國,從1851年的金田起義一直到1864年的天京陷落,這場農民起義歷時十四年,勢力擴展到十八個省份,相繼攻占了六百多座城市,給國內外反動勢力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太平天國革命之所以成為中國幾千年來農民起義的巔峰,與洪秀全的巨大貢獻是密不可分的。甚至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也自詡「洪秀全第二」,可見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往下看更多文章

管輅「要言不煩」 何晏大加讚賞

2024年06月14日 20:00

形容某人説話或寫文章簡明扼要,不繁瑣,可以用成語「要言不煩」。該成語出自 《三國志•魏書•管輅傳》:「晏含笑而贊之曰:『可謂要言不煩也。』」

管輅是三國時代有名的魏國術士。他在八九歲的時候,很喜歡抬頭望天看星星,遇到不認識的星星就問人,更常常因為觀星而不願睡覺,這令他的父母十分擔心,曾經禁止他看星星。不過管輅並不因此而改變習慣,他説:「我雖然年紀還小,但眼中只有天文,更何況家雞野鳥都知道天時,為何人類會比他們差呢!」當時的人聽說他年紀輕輕已有此想法,紛紛說他是「大異之才」。

管輅 (網上圖片)

管輅 (網上圖片)

管輅長大成人以後,精通《易經》,天文地理,占卜看相,風水堪輿,無不精微。有一次清河王經離開官府回家,管輅去看他。王經説:「近來有一怪,很不討人喜歡,請你算卦。」算完卦,管輅説:「吉卦,不是怪物。在您家的房前,晚上有一束流光,像燕子一樣飛入您懷中,還能發出小聲,您感到不安,解開衣服好像餘光還在,於是招呼妻子來看。」王經大哭説:「和你説得一模一樣。」管輅説:「吉祥,這是升官的徵兆,會很快顯靈。」不久,王經遷為江夏太守。自此管輅就更加有名,吸引更多達官貴人請到府中作客。

《易經》又名《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網上圖片)

《易經》又名《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網上圖片)

公元248年,管輅當上了秀才。當時吏部尚書何晏宴請管輅。想聽他談談《周易》;同時特邀請尚書鄧揚相陪,以示重視。何晏對管輅説:「聽説您算卦神妙,請試卜一卦,看看我的官位會不會到三公的高位。」又問:「近日連續幾次夢見十幾只蒼蠅落在鼻子上,怎麼揮趕都不肯飛,這是什麼徵兆呢?」對於何晏的提問,管輅都沒有作出正面的回答,更不願意用《易經》去卜卦。於是鄧揚就問管輅︰「聽說先生占卜很靈的,是《易經》大師級人馬,為甚麼始終不用《易經》中辭義去說明呢?

大堂迎賓,「要言不煩」。(資料圖片)

大堂迎賓,「要言不煩」。(資料圖片)

於是管輅便回答:「懂得《易經》的反而不喜歡討論《易經》呀!」對這個回答,當時在場的、掌管軍事大權的何晏甚為讚賞,笑着説道:「可謂要言不煩也」。

後人據此提煉出成語「要言不煩」,形容說話精要,不囉嗦。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