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印度「大使」奔月賀中秋

博客文章

印度「大使」奔月賀中秋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印度「大使」奔月賀中秋

2023年09月29日 18:57 最後更新:19:13

是日中秋,國家航天局表示,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正按計劃開展研製工作,計畫於2024年前後實施發射。與此同時,印度「月球3號」再創「神話」,情節出乎意料之外。

AP圖片

AP圖片

中國探月工程順利進行。2023年全面推進探月工程四期,規劃包括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科技日報》早前訪問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他表示︰「嫦娥六號的任務是從月球背面採集更多樣品,爭取實現2000克的目標。嫦娥七號是準備到月球南極著陸,爭取能找到水。而嫦娥八號準備於2028年前後實施發射,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將會組成月球南極科研站的基本型。」

印度的探月計劃與中國各自各精彩。「8月23日,印度班加羅爾的大螢幕播放月球探測器相關直播畫面,聲稱『月船3號』所攜帶的著陸器當天成功在月球南極著陸。」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隨即發布,「印度目前有很多探測任務處於概念階段,而金星探測任務已在部署中。」印度的航天成非凡,本次月球探測器若然成功著陸,印度便成為第一個在月球南極、完成可控軟著陸的探月國家。俄羅斯在之前三天發射近50年來的首個「月球25」探測器與地面失聯,行動失敗了;與此同時,中國到月球南極的嫦娥七號還未動身呢!

路透社訪問航天專家指出,印度登月南極是里程碑。「月球南極表面形狀複雜,著陸特別困難,更重要的是月球南極表面的冰層有可能為未來人類登月提供燃料、氧氣和飲用水。在南極著陸可以讓印度探測月球上到底是否存在水冰。這對為研究月球的月理結構而累積資料和科學原理非常重要。」「月船3號」探測器將在月球進行一系列科學實驗,包括對月球表面礦物質構成作光譜分析。

然而,印度改寫航天史的可能要被重寫︰按照計畫,印度的月球車和著陸器登陸之後「小睡」醒來之後繼續任務,預計到9月22日左右,太陽能電池板能夠充電,從而啟動月球車,但直到26日還未有動靜。

「印度開創性的月球著陸器和月球車並未能從冬眠中醒來,希望正在消退。」英國《獨立報》不無諷刺的指出︰「(「月船3號」發月南極)這個日子很像經過了精心挑選,正好印度總理莫迪在南非參加金磚峰會,他在峰會期間抽空觀看了全程直播,並第一時間發表電視講話,宣稱『太空已無法限制印度』!」

西方主流媒體包括《紐約時報》、BBC都對印度的希望表示渺茫,美國太空總署(NASA)稱,月球夜間溫度可降至零下200多攝氏度,「月船3號」無法承受如此寒冷的天氣。換言之,印度的任務與之前宣佈的存在差距,甚至有專家認為「月船3號」登陸點不在南極範圍,連附近也不是。

航太計劃是充滿挑戰,屢戰屢敗屢勝是常態,印度今次至少也完成登陸後頭14天探索月球南極任務,取得了一些科學發現。例如,證實了月球南極地區存在硫。印度科學家無奈的表示︰「如果月船不醒來,便當作印度的月球大使留在月球上吧。」

今天中秋賞月,喜見吳剛身邊有一台印度月球車,傳統神話更添科幻。中印探月,一起努力,Cheer!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中秋

往下看更多文章

科學無國界,科學不能不要臉

2023年12月05日 20:04 最後更新:20:15

你不承認中國進步不重要,美國太空總署NASA可不跟你一般見識,從批評中國技術「偷竊」別人技術上太空去領佔月球,到認清中國優勢,NASA「破例」向中國尋求航天合作。

NASA的航天項目在進行中。AP圖片

NASA的航天項目在進行中。AP圖片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展開一連四天旋風式訪港行程之後,有人問我,中國有幾威?言下之意,有國家比我們還強。再傾落去,恐怕又搬來「中國不要自滿,還有很多地方要向人家學習」的泛泛之詞。其實,我要說的是中國有很多方地值得人家學習。

據悉,NASA於11月29日發出電郵,要求美國國會允許向中國國家航天局申請獲取「嫦娥五號」的月球樣品。郵件指出,相關申請是必要的,因為有「獨特價值」,樣品亦已開放給國際科學界研究之用。

NASA言明中國樣品是在「NASA尚未到過的月球地區」進行採集的,可為月球地質歷史以及地月系統研究提供珍貴的參考,從而幫助NASA制定未來的月球探索計畫, NASA強調,是項申請「確保美國研究人員與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擁有同樣的研究機會」。

中國過去沒有機會向人家學習,這段經歷有需要說清楚講明白。50年代蘇聯不同意中國搞航天,到60年代中蘇鬧翻之後,所有來援的技術專家一夜撤走;1949年美西方等17個國家成立巴黎統籌會,防止高科技流入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主要包括中國;2000年歐洲航天局ESA主導的伽利略導航衛星,把參予計劃的中國排擠出局。

至於美國,2011年由國會推出《沃爾夫法案》,內容是「除非獲得國會授權,否則NASA不得與中國合作。」今次NASA要向國會尋求開綠燈,只是為中國月球採樣這一項放行,而不是為中美太空合作舖路。有關NASA資助與中國的專案以及中美航天雙邊活動,禁令仍然有效。

值得注意是NASA提出的理由,除了是顧及美方的研究人員「利益」之外,也搬出「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擁有同樣的研究機會」的道理出來,一方面說服美國國會,另一方面向中國喊話︰「你的成就屬於全人類」。NASA說的沒有錯,不過,美國人說的是「一半的事實」,等同偷天換日。

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1876提出「科學無國界」的概念,因為科學知識屬於人類,是照亮世界的火炬;不過,科學家有祖國,因為科學是國家的最高成就,也是國家的「名片」,榮譽歸國人,國家以此為榮,同時希望藉由本身科學成就擴大影響力,把國家的思想和智慧傳播得更遠。巴斯德表示,「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兩者沒有矛盾。

這樣說吧,我們願意「照亮世界」,知識與所有人共享,但大前提是當我們向外傳播時,其他擁有科學技術的國家需要基於同樣的共享理念,開放合作,科學便會變得更有光芒。問題是美國把科學的大門向中國關閉,只打開半扇門,要求把中國的成果向美國遞進來,這講得過嗎?科學無國界,可是科學不能不要臉的啊!

資料補充︰2020年嫦娥五號帶回1731克月球樣品,為世界單次採樣量最大的無人月球採樣任務。2021年以來,中方安排六輪嫦娥五號樣品申請,分發了250多份樣品,總重量達77.68克,目前共有70多篇基於樣品分析論文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上。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