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香港拒絕「營救」黃之鋒,令人想起斯諾登在香港受到不同的對待。這是很鮮明的對比。
2013年6月,美國中情局前僱員斯諾登秘密來了香港,入住尖沙咀美麗華酒店。斯諾登事前儲存了170萬份美國的絕密文件,帶來香港後,在6月9日接受英國《衛報》訪問,公開包括美國「棱鏡計畫」在內的美國秘密情報監控專案。
斯諾登公開的機密文件展示了美國「棱鏡計畫」如何對即時通信和網上伺服器進行深度入侵或監聽,而監聽對象甚至包括美國的西方盟國領導人。斯諾登說,他之所以披露這些機密資料,是因為他認為「美國情報界走得太遠,侵犯了公民自由」。
一個自由鬥士,就此被美國千里追捕。
由於斯諾登在訪問中曝露了他的行縱,他有被追捕、甚至被刺殺的風險,所以6月9日斯諾登接受訪問後,馬上離開了美麗華酒店,從公眾視線消失。在6月10日至23日之間,他在港到處躱藏。
斯諾登先被安排由五星級酒店搬往荔枝角劏房,棲身在一個等待審批難民申請的斯里蘭卡家庭之中。這個家庭的戶主是斯里蘭卡前軍人阿吉瑟(Ajith),正等待特區政府審批難民資格。斯諾登在劏房內,足足一星期沒有離開過房間。安排者告訴阿吉瑟,斯諾登這個人非常出名,需要保護。
之後斯諾登搬到深水埗一個菲律賓難民家庭,4日後再藏身在一名斯里蘭卡男難民住所等不同地方,他先後與4個難民家庭同住。
當時斯諾登已經意識到,留在香港也未必能獲得香港提供政治庇護,已決定離開,他向多個國家申請政治庇護,但礙於美國的威脅,歐美國家都不敢為斯諾登提供庇護。
到6月21日,美國走完程序,司法部公佈了斯諾登違反1917年間諜法和盜竊政府財產的的兩項指控,美國國務院隨即吊銷他的護照。美國並以間諜罪、盜竊罪和未經授權洩露國防及情報資訊等罪名通緝斯諾登。
美國的通緝令很快到了香港,但相關文件上,斯諾登的英文名字串錯了一個字母。特區政府(當然也在中央同意之下)告訴美方,香港沒有他們通緝名單上那個人。
就這樣拖了一天多,這是關鍵的一天。
斯諾登在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委派的律師協助下,找到俄羅斯願意先接收他。6月23日,斯諾登上了飛機,逃離香港前往莫斯科。
到美國改好名字的通緝令再送到香港時,特區政府同樣回覆香港沒有那個人,因為斯諾登已經離開了。
在那個時候的中美關係之下,中國香港的確容不下斯諾登。但特區政府在可能的情況下,對認為值得幫助的人,還是幫了一個小忙。
反觀美國對黃之鋒,沒有提供半點幫助。或許美國認為幫不上忙,或許美國認為根本不值得幫忙。在美國眼中,這本來就是棋子的宿命嘛。
盧永雄
台灣藍營國民黨侯友宜及白黨民眾黨柯文哲談了40多天的「藍白合」協商,終於在11月24日破局,侯友宜和柯文哲各自找了競選拍檔參選,令「藍白合」變成鬧劇收場。
事件最戲劇性是在上周四(11月23日)在台北君悅酒店辦的「君悅會」,當日正值提名前夕,「藍白合」瀕臨破局,柯文哲找了郭台銘在君悅酒店設局,希望國民黨侯友宜作最後談判,但整場「君悅會」像表演多於談判,由於柯文哲一方一早叫了記者在場等候,邀請侯友宜參會時,又擺出一個距離參選時間的電子鐘,向侯友宜施壓味道甚濃。最後侯友宜先是要求有馬英九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陪他一起參會,後來又拒絕密室協商,要求公開讓記者在席。在這種格局下,不歡而散已是命定的結果。
「藍白合」破局揭示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沒有人願意充當副手。雖然破局後傳出柯文哲的核心幕僚黃珊珊是大力反對柯文哲參加「藍白合」的黑手,但撇開兩個陣營各自有反對聯合參選的力量,關鍵是無論是柯文哲或侯友宜,都不想充當副手,這才是藍白不合的根本原因。有人說「藍白合」談判令人想起賽局理論(Game Theory),特別是從而衍生的膽小鬼博弈,兩人駕著跑車對頭開,誰怕撞車先扭軚避開的就是膽小鬼。不過如最後兩個人都不願意做膽小鬼,令兩車正面碰撞,最後大家都車毀人亡,這就好像如今「藍白合」談判破局的狀態。
二,最大得益者是民進黨。「藍白合」的本意是由於民進黨賴清德一直在民調上領先,有三成多的支持度,而柯文哲和侯友宜的支持度都是兩成多,所以藍白不合就會敗選,組合參選就勝望極濃。如今「藍白合」崩盤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
雖然在破局之後,台灣民意基金會於本周一(11月27日)公布在破局之前進行的民調,指柯文哲以31.9%支持度領先,支持度大升6.3個百分點,民進黨賴清德以29.2%支持度排第二,支持度下跌了0.5個百分點,而侯友宜只得23.6%的支持度,雖然上升了2.5個百分點,但支持度與其他候選人仍然有比較大的差距,顯示柯文哲因為藍白合的宣傳而民望戲劇性上升。但台灣這些民調是否可信仍然備受質疑,台灣民意基金會同時公布政黨民調都顯示,柯文哲的民眾黨支持度大升。藍營媒體《聯合報》就以「難以置信」四個字為標題。台灣民調可以參考但不能盡信,藍白不合受益最大的是賴清德,講到賴清德民意墮後反而有利民進黨催票。
三,理性假設無效。正如我早前說過,若以賽局理論來看「藍白合」,若雙方都是以理性去思考,應該能夠成局,因為無論侯友宜或柯文哲自己讓步當一個副手,最後能夠推翻民進黨上台執政,總比自己獨立參選最後很可能失敗為好。但當大家都不願當副手時,談判破局,就變成賭博心態,不是理性的選擇。
藍白不合,亦從側面看到台灣並無政治領袖,兩黨高層都不願意為大局而犧牲,背後是一種「理性無效」的狀況。這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思維模式相近,直至去年2月24日俄烏戰爭開始前,只要澤連斯基選擇放棄申請加入北約,並作公開承諾,戰爭打不成,但他選擇堅持,賭在美西方支持下烏克蘭可以打贏俄羅斯,如今輸掉四分一個國家。所以台灣理性假設無效有深刻啟示,不要以為民進黨繼續執政,玩台獨一定會適可而止,可以避免到戰爭,很多時政客只看短期選舉利益,衝到懸崖邊也不會懂得停下來。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