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位持續下降,目前已縮小為不足1000平方公里。
據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監測,19日上午8時,鄱陽湖標誌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10.52公尺,比18日下降0.23公尺,鄱陽湖通江水體面積縮小為893平方公里。
央視新聞官網圖片
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是一個季節性、吞吐型湖泊,素有「夏季洪水一片、冬季枯水一線」之稱。但從18日開始,鄱陽湖面積正式縮小為不足1000平方公里。目前,鄱陽湖容積19.0億立方米,比18日減少1.34億立方米。據氣象部門預計,短期江西境內降雨偏少,鄱陽湖水位將持續下降。
央視新聞官網圖片
鄱陽湖是中國重要的越冬候鳥棲息地,每年大約有300多種近百萬隻候鳥來此越冬。隨著氣溫持續下降,大批候鳥已陸續飛抵鄱陽湖越冬。
央視新聞官網圖片
早在7月,鄱陽湖就已提前進入枯水期。鄱陽湖代表站星子站水位在7月20日退至11.99米,為1951年有記錄以來同期最低水位,2023年成為鄱陽湖有記錄以來最早進入枯水期的年份,較2022年鄱陽湖特大干旱年提前17天,較歷史多年均值提前103天。分析水文監測數據發現,鄱陽湖水文節律自2003年以來發生了較大變化,主要呈現枯水位降低、枯水期提前、枯水歷時延長、退水速率加快等枯水特征,並逐漸呈常態化、趨勢化態勢。
最新科學評估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已令地球面臨突破「臨界點」的危險,一旦突破或對自然系統造成不可逆轉影響。
據外媒報導,在一份由200多名科學家撰寫的報告,在12月6日迪拜舉行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上發佈。研究人員警告,地球系統突破臨界點對人類將構成「空前」威脅,可能會在世界各地引發不可逆災難的骨牌效應,對人類生存至關重要的自然系統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
AP圖片
報告作者要求將臨界點的風險納入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辯論的全球盤點和因應氣候變遷的國家目標中。他們也敦促各國付出更多努力,將臨界點推向正確方向,例如改變能源、交通、糧食和用於化肥的綠氨相關政策。
報告指出,在冰凍圈中有6個地球系統臨界點,包括格陵蘭(Greenland)和南極冰層大規模臨界點。冰河和永凍土層融化可能存在局部臨界點。海冰和永凍土層大規模臨界動態的證據有限。
AP圖片
報告也稱,生物圈中有16個地球系統臨界點,包括森林枯梢病(例如亞馬遜)、稀樹草原和旱地退化、湖泊優養化、珊瑚礁、紅樹林和海草床消亡以及漁業崩潰。
此外,在海洋和大氣環流中有4個地球系統臨界點,包括在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北大西洋副極區渦旋(North Atlantic Subpolar Gyre)、南冰洋翻轉環流(Southern Ocean Overturning Circulation)和西非季風。
AP圖片
報告列出的26個臨界點中有許多與全球暖化有關,例如冰層融化,而大規模砍伐亞馬遜(Amazon)雨林等其他人類活動,都可能將地球生態系統推向崩潰邊緣。
研究人員在報告中警告,有5個臨界點存在可能觸發的跡象,包括冰層融化可能促使海平面上升引發災難,以及熱帶珊瑚礁大規模消亡。其中一大隱憂是如果南極洲西部和格陵蘭冰層融化崩解,海平面到了2100年可能會上升2米,近5億人恐會遭受頻繁的沿岸地區水患。
AP圖片
報告警告,一旦世界跨越一個臨界點,因應眼前人道主義災難可能會分散人們對阻止其他災難的注意力,進而造成大規模飢餓、流離失所和衝突的「惡性循環」。
不過報告傳達的並非全部壞消息,也有一系列正面的轉折點,例如電動車、再生能源、轉向植物性飲食,這些轉折點有可能迅速積聚動力,有助於情勢逆轉。
AP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