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德報告預測:中國今年將成最大汽車出口國 前9月出口量已超德日

博客文章

德報告預測:中國今年將成最大汽車出口國 前9月出口量已超德日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德報告預測:中國今年將成最大汽車出口國 前9月出口量已超德日

2023年11月28日 09:08 最後更新:09:13

中國汽車尤其是電動車出口增速強勁,德國一份報告預測,中國今年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中國前9月汽車出口量已超過日本和德國。新華社圖片

中國前9月汽車出口量已超過日本和德國。新華社圖片

德媒報道,德國研究機構近日公佈一份報告,今年1月至9月,中國製造商共計向國外銷售了340萬輛汽車,出口量已超過日本和德國,增長迅速。其中,電動汽車佔出口汽車的比例為24%,是去年的兩倍多。

1月至9月,日本製造商出口了320萬輛,德國製造商為240萬輛。此前中國汽車出口量已在2022年超過了德國,如今又超過另一個汽車出口國日本。

來自德國研究機構「汽車管理中心」的汽車專家布拉澤爾預測,中國今年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出口國。根據今年前9月的數據,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60%,340萬輛汽車之中的284萬輛是乘用車,增長了67%。

值得留意的是,中國汽車製造商在電動汽車領域持續表現強勁。

從今年1月到10月之間,中國新註冊的電動汽車約為400萬輛,約佔市場份額23%。此外,新註冊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接近200萬輛,總份額增至35%。

今年1月至9月,中國製造商向國外出口了近82.5萬輛電動汽車,其中包含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是去年的兩倍多,它們已佔中國汽車出口總量的24%,將近四分之一。

研究還顯示,今年出口最多汽車的中國製造商是上汽(76萬輛)和奇瑞(64.8萬輛),而在上海設有工廠的美國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以26.5萬輛位居第三。

研究還納入了德國及歐洲的電動汽車現況,1月至10月德國新註冊電動汽車約56.5萬輛;歐洲新註冊電動汽車163萬輛。德國市場的領導者是大眾汽車,緊隨其後的是特斯拉。

關於電動汽車在德國的前景,布拉澤爾解釋:「雖然電動汽車在中國繼續高水平增長,但在德國的勢頭正在減弱,並且正處於關鍵的過渡階段。」電動汽車本身就昂貴,利率上升和補貼減少將導致租賃和融資利率進一步上升。

布拉澤爾建議,製造商現在必須迎合預算有限的買家群體,他認為未來需要更多中級以下、售價相當於燃油車的電動車型,對於歐洲汽車製造商來說,降低製造成本是最大的挑戰。

中國汽車出口近年迎來高速發展,不僅出口量連破200萬輛和300萬輛大關,而且單車價格也大幅提升,從2018年的8.5萬元增長到2022年的12.2萬元,出口地區也逐漸擴展到歐洲和北美等發達地區市場。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品牌佔據了歐盟電動汽車市場8%的份額,預計到2025年,這一比例可能會增加到15%。

海關數據同樣顯示,今年以來,我國汽車出口取得顯著成績,第一季度出口量已超過日本,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再超日本,躍居世界首位。國內外多家機構也作出預測,認為今年年底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

8月,國際評級機構穆迪發佈報告預測,按目前出口的增速,中國有望在今年年底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穆迪認為,中國在鋰離子電池生產方面擁有競爭優勢,這是中國廠商降低汽車生產成本方面的一個有利因素。

根據穆迪的預測,由於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低於競爭對手日本和韓國,中國的鋰產量佔全球供應量的一半以上,中國還擁有世界一半以上的鋰金屬精煉能力。正因如此,包括寶馬、特斯拉在內的一些全球最大的汽車公司紛紛在中國設立生產設施。

不過穆迪表示,外國品牌並沒有讓奇瑞和上汽等本土品牌黯然失色。穆迪經濟學家直言:「事實上,中國在汽車工業中採用新技術的速度是無與倫比的。」

對於中國電動車企換道領先,日本名古屋大學客座教授野邊繼男認為,首先在頂層設計上,中國在約20年前就樹立了成為汽車強國的目標,並且沒有選擇在內燃機領域趕超歐美日等先進國家,而是早早就著眼於電動汽車領域。

其次,中國引入外資車企到本國生產,並優化汽車外資政策,例如邀請特斯拉落戶上海,學習智能電動汽車的概念和模式。此外,寧德時代等本土企業很早就佈局動力電池等零部件製造,形成了電動汽車產業集群。中國巨大規模的市場也為電動汽車行業發展帶來顯著優勢。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曾於8月回應「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他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駛向全球,是中國經濟向綠而行的亮麗風景線。近年來,中國持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的綠色答卷,「中國經濟綠色發展為全球綠色轉型貢獻了力量。」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巴黎辦奧運 中國製造閃耀賽場 ”Made in China”無處不在

2024年07月26日 14:52 最後更新:15:03

巴黎奧運即將開幕,本屆奧運會隨處可見中國生產的商品,再次凸顯「中國製造」的地位。

據《南華早報》報導,由於沒有可比競爭對手,巴黎奧運一眾相關設備和裝備都是中國造的,其中奧運吉祥物有九成產自中國。報道指,儘管美國試圖將製造業供應鏈從有著「世界工廠」美譽的中國轉移出去,但歷經數十年積澱的完善供應鏈,反而加強了世界對中國的依賴。業內人士表示,憑借良好的生產服務環境和高效的物流運輸,中國製造商建立起了其他國家難以替代的獨特競爭優勢,並且正在向價值鏈上游進發。

《南華早報》報道截圖

《南華早報》報道截圖

「中國製造商甚至在奧運開始前就贏得了巨大勝利。」文章說,在巴黎奧運會上,雖然所有的菜餚都是法國菜,但從尖端的運動器材到精緻的紀念品,中國大批量生產的商品將無處不在。中國製造商可以在這個盛大的夏季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產品,這也讓人們意識到:即便存在向其他國家轉移業務的「中國+1」的趨勢,依然沒有人能夠在大批量生產中與中國製造商競爭。

在巴黎2024官方特許商品旗艦店裡陳列的吉祥物「弗里吉」毛絨玩具。新華社圖片

在巴黎2024官方特許商品旗艦店裡陳列的吉祥物「弗里吉」毛絨玩具。新華社圖片

法國《快報》週刊注意到,90%的巴黎奧運會吉祥物都是中國製造的。新華社此前報道,在巴黎出售的各種奧運紀念品,包括帽子、T恤、玩具、鋼筆、腕帶和筆記本電腦,都是「中國製造」的,一些製造商早在去年下半年就開始接到訂單。其他與奧運會相關的產品,從運動員的運動服到奧運村使用的懶人沙發,都是在浙江省製造的。還有一些其他運動裝備來自山東,比如中國國家隊使用的公路自行車。

杭州海關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浙江體育用品及設備出口超100億元人民幣,增長24.8%,佔中國同類商品出口總值的1/4。有著「世界超市」之稱的義烏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義烏體育用品及設備出口額達3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5.6%;其中對法國出口10.4億元人民幣,增長22%。 。

2024年5月30日,浙江義烏,一名商人展示2024年巴黎奧運會授權硅膠腕帶。新華社圖片

2024年5月30日,浙江義烏,一名商人展示2024年巴黎奧運會授權硅膠腕帶。新華社圖片

速力復合材料(湖北)有限公司是本屆奧運會新增的風帆水翼賽事項目唯一指定生產商。該公司總經理嚴再興表示,無論是新材料的運用還是生產工藝的迭代速度,他們在同一領域「幾乎沒有可比的競爭對手」,這讓他的公司脫穎而出。

嚴再興認為,這是成功贏得奧運會訂單的關鍵,「我們是世界上唯一一家覆蓋整個產業鏈生產高性能水翼設備的公司。」他還表示,公司正計劃在歐盟建立一家裝配廠,這將讓公司減少物流限制,縮短交貨時間,更好地為全球客戶服務。

《南華早報》稱,隨著製造商和供應商應對成本問題和地緣政治形勢,有些低端製造商已將業務從中國轉移到越南和印度等地。但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幾十年來建立的完整、全面和組織良好的供應鏈網絡,加強了全球對中國的依賴。

2024年5月30日,浙江義烏,一名商人向來自埃及的顧客介紹足球產品。新華社圖片

2024年5月30日,浙江義烏,一名商人向來自埃及的顧客介紹足球產品。新華社圖片

以生產高品質塑料衣架而聞名的意大利零售解決方案供應商萬美集團(Mainetti Group)區域總監保羅·泰(Paul Tai)表示,奧運會等世界性賽事訂單的時間要求很緊迫,不會給你第二次機會作出調整。

「考慮到他們必須在短時間內以高質量和高標準交付,沒有多少地方能做到這一點。」泰說,中國有結構化的產業集群,供應商知道在哪裡購買各種材料。

他補充道,在過去的30年里,中國的製造業已經變得「非常具有成本競爭力」,許多工廠能夠生產高水平的原始設備。「展望未來,通過在生產過程中使用更多的人工智能或自動化,中國製造業將向價值鏈上游進發。」

在香港理工大學時裝與紡織學院副教授兼助理院長范迪看來,除了行業轉型之外,過去幾十年里,許多買家與中國供應商建立了成熟的企業社會責任體系。「無論是馬來西亞、越南還是印度,在建立全球公認的系統方面,他們都比中國慢。」

「雖說中國已成為許多先進製造業的世界領導者,但並非所有低端製造業都已遷出。」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耶特國際貿易與金融研究所客座講師、非常駐研究員斯蒂芬·奧爾森(Stephen Olson)說,「中國在這兩個領域都保有競爭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預計會看到更多的低成本製造業轉移到越南或印度等低成本地區,但至少目前中國擁有獨特的競爭優勢。」

香港嶺南大學經濟系主任丘東曉表示:「儘管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有所上升,但中國的物流、工作效率和運輸都比東南亞國家好得多。」

他補充道,中國的製造業非常龐大,在其他國家很難找到這樣的規模。「對於紀念品和體育用品等產品,它們在政治上不那麼敏感,留在中國(生產)導致的地緣政治風險也較小。」

丘東曉預測,在未來四年內,越南和印度等地將無法取代中國在全球物資生產方面的地位。

他認為,「與中國良好的生產和服務環境相比,這些國家的生產能力相形見絀。」「鑒於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經濟和貿易表現,中國如今無需通過這樣的世界性活動來向海外推廣產品。中國需要做的是向價值鏈上游邁進,提高生產質量,進一步創新。」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