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搞脫鈎斷鏈,中國就積極建鏈,中美就供應鏈大鬥法。
11月28日至12月2日,中國在北京舉辦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這也是首個以供應鏈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
中國在北京舉辦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
中國以「供應鏈」為主題搞博覽會,原因是什麼,你懂的。
本次博覽會以「連結世界 共創未來」為主題,有515家中外企業和機構參展。根據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的資料,在此次展會上註冊的境外參展商中,美國參展商佔到了25%。美國鼓吹脫鈎斷鏈,但美國公司有生意照做,大力參加中國打造的全球供應鏈中。
中國貿促會副會長張少剛。
中國貿促會副會長張少剛介紹說,首屆鏈博會作為開放型國際合作平臺,在美國企業中引起熱烈反響,美國參展商數量遠超預期。5鏈1展區都有美國企業參展,亞馬遜、埃克森美孚、蘋果、特斯拉、英特爾、惠普、高通等一批世界500強和跨國公司將派高級代表參會。
近年來,美國政府和部分西方國家頻頻鼓吹對華「脫鉤」,但越來越多的商界人士意識到,不可能在供應鏈中排除中國。
美國政府看在眼裏,不是味兒,就另搞一套。
就在中國28日舉辦首屆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前數小時,美國總統拜登在華盛頓宣佈成立了白宮版本的「供應鏈韌性委員會」。
拜登同時宣佈了30項新措施,「以加強對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供應鏈」。新措施旨在刺激美國國內基本藥物的生產,減少醫療產品對所謂「高風險外國供應」的依賴。除此以外,華盛頓還建立了一個針對半導體供應鏈中斷的預警系統。
拜登宣稱,美國「永不放棄」,他甚至預測稱50年後歷史學家將把「這一刻」視為「美國贏得21世紀競爭的開始」。
拜登宣稱,美國「永不放棄」。
報導指出,這些措施將需要新的投資,然後通過促進聯邦機構之間更有效地共用資料和評估可再生能源供應的風險,來達到監管供應鏈的目的。相應地,白宮一直在尋求盟友和合作夥伴,試圖通過「印太經濟框架」(IPEF)等倡議,減少中國在關鍵礦產等關鍵領域的主導地位帶來的影響。
然而,「印太經濟框架」最近一次上頭條,是因為沒能達成貿易協定。11月16日,美國、日本、韓國等14國領導人在三藩市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舉行「印太經濟框架」首腦會議。經過會議前長達兩個月的三輪談判,各成員國仍舊沒有就貿易問題達成任何實質性協議,美媒指「對拜登政府來說是一個挫折」。
而《南華早報》的評論提到,拜登本周宣佈成立「供應鏈韌性委員會」時,正面臨著艱難的2024年連任競選,並且可能遭遇到特朗普作對手。拜登在一再宣稱要加強美國供應鏈、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是逼切希望取得進展,借此獲得政治加分。在擔任總統期間,特朗普曾多次呼籲將更多製造業轉移到美國本土,明年選舉供應鏈肯定是一個重要話題。
另一方面,自2021年入主白宮以來,拜登還維持著特朗普時期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的關稅。但幾項研究表明,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最終承擔了這些成本。
英國《經濟學人》週刊11月14日文章寫道,西方國家主張的「多元化」政策確實改變了全球供應鏈,但遠沒有達到西方國家想像中「排除中國」的效果。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分析,供應鏈變得越來越長、越來越複雜,其源自中國的源頭卻基本沒有改變。
文章稱,美國企業「供應鏈多元化」的舉措並沒有將中國排除在供應鏈之外,只是讓更多亞洲貿易商成為美國和中國之間的「中間人」。例如在資訊技術行業,儘管中國供應商的美國客戶份額有所下降,但印度、越南等其他亞洲地區的公司正從中國採購更多產品,然後向美國出售更多產品。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7月11日於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産大會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産總數達到60項,繼續位居世界前列。
西夏陵為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遺存。央視截圖
西夏陵遺址區面積達38.99平方公里,是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遺存,見證了党項族創立的西夏王朝近200年歷史及其在「絲綢之路」上的樞紐地位。
西夏陵為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遺存。央視截圖
今次申遺的西夏陵包含四大人工建造遺存要素:9座西夏帝陵、271座陪葬墓、32處防洪遺跡,以及一處面積逾5萬平方米的疑似祭祀場所建築基址。西夏陵遺址博物館另藏有7千餘件可移動文物。
西夏陵為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遺存。央視截圖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陳同濱指出,西夏陵的獨特景觀由自然與人工要素共同構成,「這次申遺是對西夏的重新認識,它雖未入二十四史,卻是與宋、遼、金並存的重要王朝。」
西夏陵入列《世界遺產名錄》。央視截圖
據了解,西夏王朝於公元1038年建國,1277年為蒙古大軍攻陷,存續190年後湮沒於歷史。其陵寢遺址最早於1930年代由德國漢莎航空公司飛行員卡斯特爾航拍記錄,1972至1977年間考古隊展開系統發掘,證實《嘉靖寧夏新志》所載「賀蘭山東西夏陵」的記載。陵區西北倚賀蘭山,東望興慶府與黃河,形成「背山面水」氣勢壯麗的獨特格局。
據央視記者實地探訪,9座帝陵是遺産核心要素,雖規模有別但佈局相似:均以陵城為核心,四面設門闕,四角置角闕,內有獻殿、魚脊狀突出地表的墓道封土及高達逾20米的陵塔。與中原墓葬不同,西夏帝陵墓室位於陵塔南側約10米處,現已全部遭毀。考古僅對6號陵地下部分發掘,出土綠釉琉璃鴟吻、雕龍望柱等建築構件,以及金銀馬具等精美隨葬品。
3號陵為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帝陵,地面遺跡呈中軸對稱,陵城南接月城,內有神道、石像生,前方設闕臺、碑亭,外圍四角立角臺。1至6號陵園格局保存完好,7號陵尚存半數建築遺址,8、9號陵則以陵塔形式留存。陳同濱介紹,遺産區劃定為人工遺存分佈範圍,周邊賀蘭山、戈壁地貌及城市緩衝區則共同構成保護體系,「既保護歷史環境,也控制城市發展影響。」
7號陵墓主被確定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央視截圖
9座佇立於荒原之上的王陵,究竟安葬的是誰?至今成謎!西夏陵在仿照唐宋陵寢的規制的基礎上,增設了碑亭的規制,遺憾的是,所有的碑亭都遭到嚴重的毀壞,只有在清理7號陵東西兩座碑亭時,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西夏文及漢文殘碑。從中成功拚合出一塊西夏文碑額,並考釋出碑額上16個西夏文篆書為:「大白高國護城聖德至懿皇帝壽陵志銘」。
7號陵墓主被確定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央視截圖
由此,7號陵被確定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的壽陵,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座可以確定主人的陵墓。
而3號陵因其規模最大,建築最精美,被推測為開國皇帝李元昊的陵寢。不過雖然墓主身份至今成謎亦不影響西夏陵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墓主身份成謎無阻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央視截圖
世界遺産需具備突出普遍價值、真實完整性及保護管理保障。對此,陳同濱表示,西夏陵符合「交流價值」與「見證價值」兩項標準,其多民族文化融合特徵是中華文明的典型體現。
西夏陵見證了党項、漢、吐蕃、回鶻、契丹、女真等多民族的交流交融,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提供實物佐證。陳同濱指出,這一遺産有助於國際社會理解中華文明的持續性與包容性,「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正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根源,也增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今,賀蘭山腳下的九座王陵雖歷經滄桑,仍以其獨特風貌訴說着那段多元文化共生的輝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