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漢堡戰爭:麥當勞看好中國業務 惟對手早已不單是肯德基

博客文章

漢堡戰爭:麥當勞看好中國業務 惟對手早已不單是肯德基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漢堡戰爭:麥當勞看好中國業務 惟對手早已不單是肯德基

2023年12月09日 13:21 最後更新:13:34

6年前的麥當勞可能沒想到,自己會這麼看好金拱門。

麥當勞全球上月宣布同意收購凱雷集團在麥當勞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戰略合作公司中持有的少數股權。交易完成後,麥當勞全球在金拱門(麥當勞在華經營主體的簡稱)的持股比例將由20%增加到48%。但2017年時,正是麥當勞全球自己以161.41億港元的價格出售了在中國20年的經營權給中信方面和凱雷集團,也才有了「金拱門」這間公司。

澎湃新聞注意到,麥當勞之所以如此「折騰」,某種程度上,是因為中國市場的亮眼表現。對於此次收購,麥當勞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Chris Kempczinski解釋說:「中國是麥當勞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其長期發展的潛力將讓我們不斷受益。」

但與麥當勞的樂觀不同,另一個知名「洋快餐」肯德基在中國的發展已顯疲勢。握有肯德基中國內地獨家經營權的百勝中國的最新財報顯示,其餐廳利潤率在下降、同店銷售額也增長乏力。

這背後,是以華萊士、塔斯汀為首的本土漢堡品牌的迅速崛起。與6年前麥當勞全球把中國業務賣給加盟商時不同,如今內地「洋快餐」市場中,麥當勞的有力競爭對手早已不只有肯德基。

麥當勞。網上圖片

麥當勞。網上圖片

雖然從2017年金拱門開啟品牌本土化進程至今,麥當勞在中國的門店數已翻了一番,超過了6000間,但本土漢堡品牌華萊士的門店數量,已在這6年時間裡不聲不響地突破了兩萬間。此外,新近崛起的中式漢堡品牌塔斯汀,近一年的時間已新增三千多間新店,門店數直追麥當勞。

但為什麼比起麥當勞,肯德基先受到本土漢堡品牌的衝擊?原因可能在各個品牌的選址定位上。相比麥當勞、漢堡王這些跨國品牌,肯德基長期以來在內地市場的下沉做得更好。二線及以下城市的門店佔比接近60%,而麥當勞僅為50%。

而塔斯汀們走的就是「縣城漢堡」的路線——從小鎮、縣城、低線城市起家。據自媒體賬號「刺蝟公社」拿到的招商人員提供的可加盟區域名單,塔斯汀的版圖基本以縣為單位劃分,部分地區甚至精確到鎮。以江蘇省南通市為例,涉及的開放加盟的62個鎮級區域中,僅有7個鎮有肯德基或麥當勞門店。

塔斯汀。網上圖片

塔斯汀。網上圖片

但這不代表麥當勞就可以隔岸觀火。

今年8月份的媒體溝通會上,麥當勞中國表示自己還將在2028年實現萬店的目標,隨著大城市市場的日漸飽和,麥當勞要繼續擴張,低線城市必將成為新戰場。

而在下沉市場,最讓麥當勞、肯德基擔心的,就是低價競爭。

窄門餐眼的數據顯示,肯德基整體的客單價達到34元,而華萊士、塔斯汀等本土品牌的客單價都不足20元。

華萊士。網上圖片

華萊士。網上圖片

低價加上大差不離的口味,是「縣城漢堡」品牌的必殺技。當肯德基的瘋狂星期四只剩下星期四,麥當勞的「1+1套餐」連年漲價,「縣城漢堡」的低價反而成了物慾減退年代裡溫暖安定的存在。

肯德基在研發新品這件事上,一直很努力,甚至還向中式漢堡「取經」。肯德基官方視頻號上月官宣推出新品「餅漢堡」,很多人覺得其賣相與塔斯汀等中式漢堡別無二致,就是將肯德基自己的經典炸雞漢堡的面包胚換成現烤的餅皮。

但肯德基真正在向中式漢堡品牌學習的,是低價。肯德基在三個省份測試中式漢堡期間,百勝中國的CEO屈翠容就在財報會上表示,這款新產品的價格很有競爭力。其財報也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肯德基的客單價已同比降低5%。促銷,正是百勝中國在業績交流會上對客單價下降給出的解釋之一。

如今在抖音和美團等平台上,僅花14.9元就能團到一頓麥當勞套餐,17.99元在肯德基不僅能買到漢堡可樂,還能吃上雞米花。與此同時,麥當勞門店一個漢堡的價格就要二十幾元。如果你不知道這些,直接原價去買,可以說就是在丟錢。

肯德基。網上圖片

肯德基。網上圖片

不過,塔斯汀、華萊士也並非沒有自己的煩惱。噴射(腹瀉)套餐,是很多網友對華萊士漢堡炸雞套餐的戲稱;塔斯汀也隨著近年來的門店擴張,頻頻被爆出「生肉門」。僅在黑貓投訴上,澎湃新聞就檢索到1936條有關塔斯汀的投訴,內容多關於食品衛生問題:漢堡肉沒熟,吃出雞毛、頭髮……

如何加強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的管控、如何在消費者短暫的熱情裡站穩腳跟,是中式漢堡品牌在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而肯德基、麥當勞需要擔心的,是如何避免重蹈星巴克那樣的覆轍——自己多年辛苦培養的市場,最後讓瑞幸靠低價摘了果子。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巴黎辦奧運 中國製造閃耀賽場 ”Made in China”無處不在

2024年07月26日 14:52 最後更新:15:03

巴黎奧運即將開幕,本屆奧運會隨處可見中國生產的商品,再次凸顯「中國製造」的地位。

據《南華早報》報導,由於沒有可比競爭對手,巴黎奧運一眾相關設備和裝備都是中國造的,其中奧運吉祥物有九成產自中國。報道指,儘管美國試圖將製造業供應鏈從有著「世界工廠」美譽的中國轉移出去,但歷經數十年積澱的完善供應鏈,反而加強了世界對中國的依賴。業內人士表示,憑借良好的生產服務環境和高效的物流運輸,中國製造商建立起了其他國家難以替代的獨特競爭優勢,並且正在向價值鏈上游進發。

《南華早報》報道截圖

《南華早報》報道截圖

「中國製造商甚至在奧運開始前就贏得了巨大勝利。」文章說,在巴黎奧運會上,雖然所有的菜餚都是法國菜,但從尖端的運動器材到精緻的紀念品,中國大批量生產的商品將無處不在。中國製造商可以在這個盛大的夏季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產品,這也讓人們意識到:即便存在向其他國家轉移業務的「中國+1」的趨勢,依然沒有人能夠在大批量生產中與中國製造商競爭。

在巴黎2024官方特許商品旗艦店裡陳列的吉祥物「弗里吉」毛絨玩具。新華社圖片

在巴黎2024官方特許商品旗艦店裡陳列的吉祥物「弗里吉」毛絨玩具。新華社圖片

法國《快報》週刊注意到,90%的巴黎奧運會吉祥物都是中國製造的。新華社此前報道,在巴黎出售的各種奧運紀念品,包括帽子、T恤、玩具、鋼筆、腕帶和筆記本電腦,都是「中國製造」的,一些製造商早在去年下半年就開始接到訂單。其他與奧運會相關的產品,從運動員的運動服到奧運村使用的懶人沙發,都是在浙江省製造的。還有一些其他運動裝備來自山東,比如中國國家隊使用的公路自行車。

杭州海關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浙江體育用品及設備出口超100億元人民幣,增長24.8%,佔中國同類商品出口總值的1/4。有著「世界超市」之稱的義烏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義烏體育用品及設備出口額達3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5.6%;其中對法國出口10.4億元人民幣,增長22%。 。

2024年5月30日,浙江義烏,一名商人展示2024年巴黎奧運會授權硅膠腕帶。新華社圖片

2024年5月30日,浙江義烏,一名商人展示2024年巴黎奧運會授權硅膠腕帶。新華社圖片

速力復合材料(湖北)有限公司是本屆奧運會新增的風帆水翼賽事項目唯一指定生產商。該公司總經理嚴再興表示,無論是新材料的運用還是生產工藝的迭代速度,他們在同一領域「幾乎沒有可比的競爭對手」,這讓他的公司脫穎而出。

嚴再興認為,這是成功贏得奧運會訂單的關鍵,「我們是世界上唯一一家覆蓋整個產業鏈生產高性能水翼設備的公司。」他還表示,公司正計劃在歐盟建立一家裝配廠,這將讓公司減少物流限制,縮短交貨時間,更好地為全球客戶服務。

《南華早報》稱,隨著製造商和供應商應對成本問題和地緣政治形勢,有些低端製造商已將業務從中國轉移到越南和印度等地。但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幾十年來建立的完整、全面和組織良好的供應鏈網絡,加強了全球對中國的依賴。

2024年5月30日,浙江義烏,一名商人向來自埃及的顧客介紹足球產品。新華社圖片

2024年5月30日,浙江義烏,一名商人向來自埃及的顧客介紹足球產品。新華社圖片

以生產高品質塑料衣架而聞名的意大利零售解決方案供應商萬美集團(Mainetti Group)區域總監保羅·泰(Paul Tai)表示,奧運會等世界性賽事訂單的時間要求很緊迫,不會給你第二次機會作出調整。

「考慮到他們必須在短時間內以高質量和高標準交付,沒有多少地方能做到這一點。」泰說,中國有結構化的產業集群,供應商知道在哪裡購買各種材料。

他補充道,在過去的30年里,中國的製造業已經變得「非常具有成本競爭力」,許多工廠能夠生產高水平的原始設備。「展望未來,通過在生產過程中使用更多的人工智能或自動化,中國製造業將向價值鏈上游進發。」

在香港理工大學時裝與紡織學院副教授兼助理院長范迪看來,除了行業轉型之外,過去幾十年里,許多買家與中國供應商建立了成熟的企業社會責任體系。「無論是馬來西亞、越南還是印度,在建立全球公認的系統方面,他們都比中國慢。」

「雖說中國已成為許多先進製造業的世界領導者,但並非所有低端製造業都已遷出。」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耶特國際貿易與金融研究所客座講師、非常駐研究員斯蒂芬·奧爾森(Stephen Olson)說,「中國在這兩個領域都保有競爭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預計會看到更多的低成本製造業轉移到越南或印度等低成本地區,但至少目前中國擁有獨特的競爭優勢。」

香港嶺南大學經濟系主任丘東曉表示:「儘管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有所上升,但中國的物流、工作效率和運輸都比東南亞國家好得多。」

他補充道,中國的製造業非常龐大,在其他國家很難找到這樣的規模。「對於紀念品和體育用品等產品,它們在政治上不那麼敏感,留在中國(生產)導致的地緣政治風險也較小。」

丘東曉預測,在未來四年內,越南和印度等地將無法取代中國在全球物資生產方面的地位。

他認為,「與中國良好的生產和服務環境相比,這些國家的生產能力相形見絀。」「鑒於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經濟和貿易表現,中國如今無需通過這樣的世界性活動來向海外推廣產品。中國需要做的是向價值鏈上游邁進,提高生產質量,進一步創新。」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