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教父為黎智英洗白「此地無銀」 找Mark Simon唱雙簧愈唱愈可疑

博客文章

教父為黎智英洗白「此地無銀」 找Mark Simon唱雙簧愈唱愈可疑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教父為黎智英洗白「此地無銀」 找Mark Simon唱雙簧愈唱愈可疑

2024年04月10日 23:19 最後更新:04月11日 10:14

我昨天寫《華爾街日報》新任亞洲主管不駐香港,改去新加坡辦公,令人聯想到,該報有關香港的評論屢惹來北京和港府狠批,而報社某些人士與黎智英關係密切,今次安排似非只是技術考慮。話囗未完,《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麥偉林( William McGurn)昨在該報撰文,為黎智英「串通外國勢力」的罪狀洗白,還找來黎的親信Mark Simon唱雙簧,說自己不是CIA,但兩人的解說只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愈唱愈可疑。

黎智英的教父、《華爾街日報》前高層麥偉林,昨天在該報撰文,為黎洗白,但以他與黎的不尋常關係,只令人有「此他無銀三百両」之感。

黎智英的教父、《華爾街日報》前高層麥偉林,昨天在該報撰文,為黎洗白,但以他與黎的不尋常關係,只令人有「此他無銀三百両」之感。

麥偉林的台前身份是資深傳媒人,屬共和黨籍,曾在香港工作過一段時間,早年已與黎智英稔熟,在黎洗禮入教成為天主教徒時,擔任他的教父。據聞黎智英洗禮後,曾半認真半講笑同下屬講,入教可以獲教廷「照」住,多一重保護,可說老謀深算。

到了2000年,麥偉林當時已晉身《華爾街日報》編委會,擔任社論總主筆要職,在政界高層也建起深厚人脈。那時候,他引薦了剛離開海軍情報分析員崗位的 Mark Simon給老友黎智英, 加入其壹傳媒集團,擔任黎的私人助理,以及其他行政職務。

Mark Simon當時也是共和黨香港支部主席,在麥偉林引路和搭綫下,幫黎智英逐步開拓與美國政府和政圈的人脈關係,包括安排黎老闆與時任美國駐港總領事郭明瀚( James Cunningham) ,以及太平洋事務局助理國務卿希爾( Christopher Hill)在港會面。

就在這段時間,黎智英的教父麥偉林也平步青雲,晉身大內,成為白宮要員,出任總統小布殊的文膽,直至2008年才離任,期間積累了更高層的政治關係,在黎智英與華府之間穿針引綫。

此外,麥偉林還助黎智英建立與美國天主教勢力的聯繫,成為了日後另一股支持力量。

自此之後,黎智英、泛民政黨和政治人物、美國政圈之間的連繫網,快速形成和擴大, Mark Simon和麥偉林在當中扮演着一定角色。

麥偉林在其文章說,黎智英不是用中情局和外國資金買通,而是用個人資金推動民主運動。他想用簡單幾句話,把黎描繪成只是為理想自掏腰包的普通商人,但他沒法解釋一個大疑問,就是由2006年至2011年,黎智英給泛民和相關人士的錢,已知的就達4000萬元,而據控方提供的資料,黎在2013年至2023年更共捐出了1.13億元,其中9300萬是給泛民及政治人物。奇怪的是,在那段時間,壹傳媒業務低沉,有幾年出現嚴重虧蝕,黎老闆竟還有大量銀兩資助政治活動,按常理,怎可能憑個人之力去大量「泵水」?

Mark Simon除了為黎搭通天地綫,也成為「泵水」的中間人,黎老闆也經他向受資助者發出「指示」。麥偉林今次找他唱雙簧,讓他講調皮話,說自己不是CIA,但對自己的身份、任務及背後政治勢力等一大堆疑問,就完全輕輕帶過,反而帶出了更多疑點。

麥偉林找黎智英的親信Mark Simon唱雙簧,說自己不是CIA,而香港也不用CIA去破壞,但因他過往做的事太過神秘莫測,愈唱就愈多疑點。

麥偉林找黎智英的親信Mark Simon唱雙簧,說自己不是CIA,而香港也不用CIA去破壞,但因他過往做的事太過神秘莫測,愈唱就愈多疑點。

麥偉林這位教父,可能用心良苦,想幫黎智英洗乾洗淨,但因詭異不清的事情實在太多(包括他自己在整件事上的真實身份),看完他的文章,只會有「此地無銀三百両」之感。




時人物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英私校大加學費 BNO移英雪上加霜 家長頂唔順要轉策略勁頭痛

2024年07月25日 20:15 最後更新:20:51

近日與不同界別朋友談起移民問題,都指移英熱潮已見頂回落,皆因英國通脹高企、經濟低迷,已抵英的BNOer生活艱難,搵好工亦不易,未動身的港人眼見先頭部隊的苦況,自然停一停,諗一諗。除了這原因,一位留學專家同我講,近期英國的私立學校(中小學)紛紛大幅加學費,頂尖名校每年學費連宿費增至6萬5千鎊(約65萬港元),如加上機票和生活開支,一年要花近80萬港元,BNO港人家長多數頂唔順,惟有選較平的次級私校,但又爭崩頭,再低一級的社區公校則質素參差,都幾煩惱。部分有意移英的家長收到風後,心情自然十五十六,要重新計過條數。

英國的私立學校大加學費連宿費,是20年來最大增幅,頂尖名校每年要付6萬5千鎊(約65萬港元),BNO港人家長多數頂唔順,要搶入較平私校,為此大感煩惱。

英國的私立學校大加學費連宿費,是20年來最大增幅,頂尖名校每年要付6萬5千鎊(約65萬港元),BNO港人家長多數頂唔順,要搶入較平私校,為此大感煩惱。

留學專家朋友引述英媒的資料指,英國私立學校新學期的學費連宿費,全面勁升,平均加7%以上,創20年來最大加幅(上一個高峰是2004年,加9%)。最貴的頭20間私校,大部分每年學費連宿費都逾5萬鎊(約50萬港元),其中專出A-Level「狀元」的 Brighton College,每年要6萬5千鎊,而上年只是4萬6千鎊;居第二位的 ACS Cobham國際學校,也要收5萬5千鎊;不算最貴的名校伊頓公學,也加至近5萬鎊。

朋友說,令家長百上加斤的是,工黨上台後,己決定學費連宿費要付20%的VAT稅,以5萬鎊計,要繳交1萬鎊稅款,都唔少嘢。

出大量「狀元」的 Brighton College 及另外19間名私校,加價後平均每年逾5萬鎊,而且要付20%VAT稅,香港家長多難負擔,惟有改變策略。

出大量「狀元」的 Brighton College 及另外19間名私校,加價後平均每年逾5萬鎊,而且要付20%VAT稅,香港家長多難負擔,惟有改變策略。

如此高昂的教育使費,對BNO港人來說,除非收入甚高,或有豐厚資產,一般都難以負擔。留學專家朋友說,她曾與一些BNO家長傾過,多數都放棄入讀名私校的目標,轉而尋找學費較平的次級私校,但因爭逐的人多,要入也不容易。最慳錢的選擇是入讀地區的公立學校,但要適應其鬆散校風,以及多種族氛圍。

她說,部分還未持BNO赴英的家長,策略是遲些才起行,子女過一兩年始入讀,慳得一年得一年,寧願省下一筆錢準備子女升大學。有家長本來打算申請BNO居留,陪仔女讀書,但因學費大增,自己可能放棄移英,集中財力應付仔女的教育費。

BNO港人如有仔女升大學,也要面對大專加學費之苦。早前有消息流出,說英國4成大學年底將陷財赤,正向政府施壓,要求批准加學費,否則多間大學將破產。若這情況真的發生,BNO家長的負擔將再加重。

由於BNO港人要居住5年,才可申請永久居留,在此之前,仔女讀大學要交外國學生學費,比本地生貴很多,可見英國政府放這「救生艇」之前,已計過縮數,給BNO港人的權益有限,但稅就交到足。他們直至成功入籍前,仍要給「窮到燶」的英國大學奉獻高昂學費,是否公平,大家諗諗啦!

英國私校勁加價,以及大學紛紛掠水求存,都對港人移英雪上加霜。資深教育顧問陳筱芬在《親子王》撰文,其中一段說:「家長應重新思考,孩子出國留學是否唯一出路?海外升讀中學或大學,學習機會是否和香港一樣好?」

我很同意她所說,在香港讀到好學校的機會比以往多,捨近圖遠未必是最明智的選項,準備為仔女教育而移英的BNO港人,應好好再想一想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