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4大勁敵搶攻 港「大騷經濟」捱打 巨場吸客驚人 惟寄望體育園

博客文章

4大勁敵搶攻 港「大騷經濟」捱打 巨場吸客驚人 惟寄望體育園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4大勁敵搶攻 港「大騷經濟」捱打 巨場吸客驚人 惟寄望體育園

2024年05月20日 19:28 最後更新:20:02

近日政府、旅發局與業界都絞盡腦汁諗計吸旅客,一些盛事如「七欖」也立竿見影,不過近日與業內朋友談起此事,有個想法頗一致,就是香港輸蝕在欠缺可容數萬人的表演場地,而鄰近對手城市都有「巨場」,可搞超大型演唱會及體育比賽,吸客能力驚人,近期聲勢嘭嘭聲,帶動經濟的效果十分明顯。香港要從後追上,惟有寄望明年啟用的啟德體育園主場館,但對手們已佔了先機,初期仍將捱打。

朋友說,不計內地城市,香港周邊起碼有4個「大騷經濟」的強勁對手,包括新加坡、台北、卡塔爾,以至澳門,都雄心勃勃以演唱會和體育盛事「搶客」。先講新加坡,朋友收到最新資訊,其首4個月接待了570萬遊客,其中「吸客」最多的是大型演唱會,共有逾百萬人入埸,單是2月和3月開騷,觀眾就達84萬,最哄動的包括勁熱歌手Taylor Swift、 Ed Sheeran、 Coldplay等,場場爆滿。

今年首4個月,幾場「超級大騷」(包括 Taylor Swift 等)在可容4萬多觀眾的新加坡國家體育場舉行,共83萬人入埸,對提升經濟立竿見影。

今年首4個月,幾場「超級大騷」(包括 Taylor Swift 等)在可容4萬多觀眾的新加坡國家體育場舉行,共83萬人入埸,對提升經濟立竿見影。

大騷帶動旅遊,也起了提振經濟之效,有分析機構估計,大型音樂會帶來的收入,高達27億至35億港元,因為觀眾中約一半是外地樂迷,酒店業財源滾滾來。

新加坡能成功舉辦世界級演出,除了落重注一早 mark實超級歌星,還有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演出場地「國家體育場」可容納5萬5千觀眾,能夠在較短的演出期內,將門票收入「最大化」,有利於斟掂高身價歌星演出,故超級大騷將陸續有來。。

朋友叫我留意另一對手城市,就是台北,其啟用了僅5個月的「大巨蛋」,也聲勢甚勁。這個巨場由動工到建成,拖拉了10年,但去年底開幕後,立即大放異彩,首個盛事「亞洲棒球錦標賽」有1萬7千觀衆,其後舉辦的「日本職棒巨人隊慶祝90周年交流賽」,更有3萬8千人入埸,最貴門票達3380台幣,一樣搶手。

台北「大巨蛋」啟用5個月,已成功舉行幾次大型體育盛會,其中一場的入埸人數達3萬8千,周杰倫等也將在此「巨場」開騷。

台北「大巨蛋」啟用5個月,已成功舉行幾次大型體育盛會,其中一場的入埸人數達3萬8千,周杰倫等也將在此「巨場」開騷。

因開了個好頭,台北「大巨蛋」正爭取搞美國NBA籃球海外賽,這類比賽觀眾動輒以萬計,「大巨蛋」容納量達4萬人,足夠應付。除了體育比賽,天王級歌星如周杰倫,也計劃在那裏開超級大騷,將來料可成為巨星的演出殿堂,對香港及內地歌迷的吸引力甚大。

朋友也注意到一個位於中東的對手----卡塔爾,其旅遊局局長昨天對傳媒說,該國10多年前已計劃把卡塔爾打造成國際體育盛事之都,2022年成功舉辦世界盃賽後,更加雄心勃勃,至今已建成8個符合國際標準的比賽場館,部分可容納4萬至8萬人,足以舉行大型國際體育項目。

聽這位局長的未來大計,日後料會成為香港的競爭對手,爭奪舉辦世界級體育盛事,起碼在場地方面,它比香港更有條件。

至於一水之隔的澳門,也準備在「大騷經濟」分一杯羮。朋友說,夏寶龍主任近日考察澳門期間,特首賀一誠特別陪他參觀稱為「澳門蛋」的東亞運動會體育館,展示澳門舉行大型體育項目的場地。賀一誠早前已表露其雄心壯志,說澳門將致力建設為演藝之都、體育之城,推出高水準的大型體育活動。

朋友指,其實澳門的度假酒店擁有座位達1萬5千的演出場地,近年連續舉行天王級演唱會,對香港而言,早已成為搶樂迷旅客的強勁對手,不易招架。

過去10多年香港沒有新建的演出場地,紅館只可供1萬2千人睇騷,亞博館也僅有1萬4千座位,與新加坡、台北等能夠吸納逾4萬觀眾的「巨場」比較,差了一大截,難怪長期捱打。

現在惟有寄望的,是明年初啟用的啟德體育園主場館,只擔心我們的「巨場」落成後,人家又再行前一步,而其他城市的「巨蛋」亦紛紛落成。香港如何殺出重圍,確是個大考驗。




時人物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新加坡

6月12日是當年「黑暴之亂」的序幕日,遠遁海外的「黃友」視之神聖日子,幾年來都大鑼大鼓在各地舉行所謂紀念集會,參加人數多少有一定指標作用。心水清政圈朋友細看近幾年的出席情況,發現一年不如一年,今年雖是612五周年,在場港人卻創歷來新低,場面相當慘淡。

我與朋友分析有兩原因:1是集會被極端「港獨分子」把持,玩得太盡,一般單純支持反修例的港人恐有風險,不想與他們埋堆;2是許多海外港人已漸心淡,加上生活壓力逼人,出現「抗爭疲勞」,寧願歸於平淡。

海外「黃友」組織大鑼大鼓,在英加美澳等14個地方搞612五周年紀念集會,雷聲甚大,但雨點極小,參加人數寥寥,一年不如一年,顯示很多移英港人擔心風險,亦出現「抗爭疲勞」。

海外「黃友」組織大鑼大鼓,在英加美澳等14個地方搞612五周年紀念集會,雷聲甚大,但雨點極小,參加人數寥寥,一年不如一年,顯示很多移英港人擔心風險,亦出現「抗爭疲勞」。

海外「黃友」事前為了造大個勢,藉此向國際宣示港人「抗爭」仍方興未艾,有黃媒在612之前,列出全球各地的紀念活動,將在英加澳紐美和台北共14個地方舉行,單看預告,堆頭的確很大,驟眼以為會有成千上萬人參加。

實情如何呢?雷聲隆隆響,但雨點卻小得可憐。先說「黃友」聚居的英國,他們在香港駐倫敦經貿辦門外集會,紀念「反送中」展開5周年,在場者寥寥可數,大會聲稱有 500人,以過往慣例,多是報大數,一般打個8折就是實際人物,即約400人出席。

即使依大會估計的人數,也比去年的逾800人,減少了近4成。連在埸的「攬炒巴」劉祖迪也坦言,往後一段時間將是運動的「低潮期」,不過他循例叫大家不要灰心,「等待下一次起義的契機」。

至於英國第二大城曼徹斯特,6月9日的遊行只有80人響應網上強召,前來吶喊,而3天後的「大集會」也少於500人,當中包括部分旁觀者。另一大城市諾定咸,人數就更少,參加者大概只120人。

政圈朋友細看現場拍攝片段,有一景象十分搶眼,就是示威者不單止如常舉起「光時」黑旗,還升起一面藍白旗,聲稱是香港獨立的「國旗」,擺明車馬把紀念反修例活動轉變為「港獨」升旗禮。

這類集會的「港獨」色彩愈來愈濃厚,在場的反華政客如羅傑斯之流,自然覺得「正合我意」,但對不少單純懷念反修例運動的移英港人,卻對此有抗拒,一來覺得「港獨分子」把持了活動,去得太盡;二來「23條」立法已完成,跟他們埋堆風險極大,所以對類似活動可避則避。可能是這原因,令今次參加集會的港人買少見少。

極端「港獨分子」把持了活動,升起「香港國旗」,宣示香港獨立,令不少當地港人避而遠之,成為人數每況愈下的原因之一。

極端「港獨分子」把持了活動,升起「香港國旗」,宣示香港獨立,令不少當地港人避而遠之,成為人數每況愈下的原因之一。

這情況同時在加拿大、美國和台灣等地出現。以港人聚居的溫哥華而言,組織者「溫哥華手足」聲稱參加人數約300,場面頗為冷落,幾乎全部戴上口罩遮蓋面容。連搞手都承認,人數不及兩三年前,因為多了人感到風險增加,有些則覺同類行動太多,感到「好攰」。

台北一直是部分「黑暴分子」潛逃的落腳地,加上賴清德新登場,「反中」立場鮮明,在那裏的612五周年集會理應人頭湧湧,但主辦的台獨組織指,參加人數約600,比 2023年的1000多人,少了近半,可能連「綠營」的熱情都在降溫,不過陸委會仍循例表示繼續支持港人。

綜觀海外「黃友」在多地發動的紀念612活動,聲勢已大大不如兩三年前,除了少數極端「港獨分子」,以及一些中毒太深、走火入魔的政治癮君子外,大多數移居當地的普通「黃友」,已出現「抗爭疲勞」,並為了未來可能返港而迴避風險,所以這類活動門庭冷落是必然的事。

不過,如羅冠聰、劉祖迪、鍾翰林等,即使群眾激情已降溫,仍然不會死心,還在等待下一次「起義」的契機,對他們不能掉以輕心。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