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内地中秋消費掀「國潮」復古風 著漢服赴唐宮秋宴 跟著「悟空」遊山西

博客文章

内地中秋消費掀「國潮」復古風 著漢服赴唐宮秋宴 跟著「悟空」遊山西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内地中秋消費掀「國潮」復古風 著漢服赴唐宮秋宴 跟著「悟空」遊山西

2024年09月18日 14:17 最後更新:14:30

國潮國風國韻正在煥發內地中秋消費的新活力。著漢服、挽青絲、執團扇,圍繞漢服產業鏈,內地多地衍生出「漢服景區」「漢服演繹」「國風賞月」等多種中秋玩法。

央視截圖

央視截圖

據央視報道,今年中秋,隋唐洛陽城明堂天堂景區的創新活動《女皇的中秋盛宴》,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通過宮廷樂舞、武皇賜香等環節體驗互動,還原大唐時宮廷過中秋的現場,讓遊客沉浸體驗中秋節日氛圍。

隋唐洛陽城明堂天堂運營部副經理鄭林葉說,「現在越來越多的遊客朋友選擇穿上漢服,來打卡隋唐洛陽城,我們也希望能夠為遊客提供一些更沉浸、更深度的文化體驗。」

市民游客在2024年北京中秋國慶綵燈游園會上選購特色文創商品。新華社圖片

市民游客在2024年北京中秋國慶綵燈游園會上選購特色文創商品。新華社圖片

體驗武皇角色的項目已經成為景區新熱點,通過演藝、劇本殺等新玩法,開發出景區二次消費項目,拉動消費新空間。

隋唐洛陽城演藝事業部經理景彩霞稱:積極打造各類的文化產品,比如說唐宮夜宴、神都大朝會、風起洛陽VR等各類沉浸式產品,讓遊客主動成為文化的傳播者。

洛陽的「漢服熱」,帶動了景區遊客數量的增加,也拉長了整體的經濟鏈條,帶動漢服租賃、妝造、跟拍等服務火爆出圈。在洛陽欒川,海拔2000多米的老君山頂,仙宮賞月會等活動帶動山頂的漢服店迎來了消費高峰。

老君山金頂漢服店主金鴿說,今年中秋節漢服的租售量和旅拍業務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0%以上,搭配著這麼美的景色,大家對國風的消費需求還是很強勁的。

重慶商超內擺放的故宮食品文創禮盒。新華社圖片

重慶商超內擺放的故宮食品文創禮盒。新華社圖片

在國風的帶動下,文創產品不斷上新。中秋前的幾天,山東淄博一家琉璃工坊,工人師傅忙著趕制琉璃兔文創作品,火紅的琉璃液經過吹、壓、揉、搓等多道工序後,變成一隻隻精神飽滿的玉兔。產品一經上市,就線上、線下迅速走俏。

西冶工坊副總經理劉建華表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不斷去探索去創新,創意更加適合現在市場需求的一些產品,從而贏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電商平台數據顯示,國風品牌服飾銷售,進入九月以來,環比增長均超75%,國潮國風的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

遊戲《黑神話:悟空》帶火了山西文旅,成為這個中秋文旅消費的一抹亮色。

位於臨汾市鳳凰山巔的小西天大雄寶殿,這裡的全堂彩塑被譽為「懸塑絕唱」,殿內層層的天宮樓閣和斗拱建築元素,被多次建模應用於遊戲場景當中,傳遞了古代雕塑藝術的精妙。中秋假期第一天,這裡的遊客接待量同比增長326%。

有遊客接受央視採訪表示:「非常有必要來一次,這些塑像做得太精緻了,真的非常震撼。」

抓住「悟空」流量,當地在各景區設立了通關文牒、通關信物、集章打卡等關卡,「線下存檔點」的創意讓旅遊體驗感更加沉浸。在朔州崇福寺,一大早,就排起了長隊,等候打卡領取限量通關文牒。

隨著國風遊戲熱度持續升溫,山西古建迎來更加多元的消費需求,不少遊客的「打卡遊」變成了「深度遊」。有遊客說,旅遊途中知識的儲備量非常大,收穫滿滿,久久回味。

近期,山西省啟動「跟著悟空遊山西」主題活動,依託遊戲在全球範圍內的流量熱度,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文旅產品,進一步化流量為動能。中秋假期前一周,山西省假期整體旅遊預訂量相較端午節假期增長了15%,入境遊訂單同比增長180%。

央視截圖

央視截圖

這個中秋假期,不僅有國風國潮的復古風,還有精彩紛呈的時尚範兒,呈現出多種新變化、新亮點。

今年中秋,許多遊客拋棄以往追求的「精緻感旅行」,轉而尋求更為舒適、生活感的短途「微度假」。

出行平台大數據顯示,中秋假期周邊遊訂單較今年端午假期更高。上海、北京、杭州、成都、蘇州、廣州、深圳、南京、重慶和青島是中秋假期熱門國內目的地。

出行平台報告顯示,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城市群的中短途出遊需求旺盛。3小時以內的高鐵出遊市場最為活躍。

跟着博物館、美術館和動漫遊戲去旅行,成為許多人的旅行新方式。旅行者更希望在目的地獲得獨特的文旅綜合體驗。出行平臺大數據顯示,中秋節期間,博物館搜索熱度較中秋前一個週末增長30%,美術館搜索熱度增長了25%。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寫一本淨賺3萬」「一年實現10萬副業不是夢……」近日,為老人代寫回憶錄的分享帖文突然火了,似乎成了「銀髮經濟」的新風口。不過,這更像是利用誇大的文案,為「知識付費」生意引流。

網上的宣傳文案。

網上的宣傳文案。

幫老人製作一本回憶錄,大概要花多少錢?內地《北京日報》記者詢問了多家開展相關業務的公司、工作室,以及可「接單」的個人,發現價格跨度很大。每千字從兩三百元到千元(人民幣,下同)左右均有報價,顯得相當隨意。訪談方式,大多通過視頻軟件、語音軟件等綫上進行。篇幅短的話,安排一個半天,長些的話分為數次進行。

買家也可以給出預算,由寫作方出一份對應方案。記者以一萬元預算為例,得到的方案大概是,1.5萬至4萬字不等的「電子書」,包含封面設計和內頁排版,不包印刷。更便宜的價格也有,有寫手推薦用AI寫作,套上通版框架,幾千塊錢就能做一本。「就是缺一些感情,不能特別細看。」

不少經驗帖下,有意入行的人擠滿了評論區,表示「心動了」。

回憶錄「賽道」突然火熱,但在北京,給老人寫回憶錄其實並不是新鮮事。早在十餘年前,北京就曾興起為老人寫回憶錄的公益項目,以政府購買形式,由社工志願團體提供服務。愛行志願者團隊、北京先河社工服務中心等,當時均參與過類似項目並接受記者採訪。

以「愛行」為例,與朝陽門外街道合作,於2012年起,用6年時間,為25名老人撰寫了回憶錄。負責人於輝介紹,志願者都是三到五人一組服務一位老人,利用周末時間聽老人們回憶往事。「持續大半年的傾聽後進入到寫作環節,循著老人口述的綫索查閱資料,補充歷史背景和細節,再進行整理校對,每份回憶錄需要一年左右才能完成。」

先河社工則是與回龍觀和霍營街道合作,於2015年為50位老人完成了長短不一的回憶錄製作。負責人王世宏回憶,當時的主力撰寫者顧蘭英,是一位雜志社的退休老編輯。「我們那會兒哪有什麽AI,都是先去老人家裏採訪,回來後查閱大量的傳記和史料,把歷史和人物脉絡搞清楚,再一個個字寫出來,配上照片裝訂成册。讓老人、家屬都滿意,可沒有那麽容易!」

公益項目如此,作為賺錢的營生呢?在出版社工作的采薇,今年偶然看到一位博主在做「老人回憶錄」,受到觸動,便也進行嘗試。目前,她操作的回憶錄已經寫了三四萬字,定價相比她關注到的博主算是實惠,總共就收了兩萬多元。

采薇告訴記者,是老人的外孫通過私信聯繫的她,對方是開外貿公司的,很有經濟實力。「老人退休前是一家電視台的台長,年紀太大,很多事記不清楚,好在以前寫過很多文章,對自己生平有過一些記錄,在此基礎上操作會稍容易些。」

即便如此,項目推進也較為緩慢。「比如家族中、子女間有些事情老人可能不太願意講,叙述過程中思路也沒有那麽清晰,你沒辦法催促,急不得。另外我寫的時候還要查一下當時的年代背景,揣摩老人的心理和表情,關注一些他沒有說出來的情緒。想要寫好、寫生動,是需要做很多工作的。」采薇感慨,面對老人,從頭到尾做下來實難高效,她已經進行了兩個多月,還沒有完全結束。

記者諮詢的報價中,最貴的是一家開設網店的文化公司。店主透露是請作協的老師來採訪寫作的,收費為每萬字一千元。以一本十萬字的回憶錄為例,前後製作要半年時間,收費約十萬元。「這就是一分錢一分貨,很多便宜的都是AI生成,根本就不怎麽採訪。」

「除非是很快採完、很快寫完,對方又很滿意,那客單價或許是可觀的。」采薇分析,可能有家屬也讀不出來什麽是好的,什麽是不好的。「如果一個人不經常讀書的話,其實對文本的好壞很難判斷。即便是流水帳,一看寫得都對,是不是也能同意收貨?那就是個人的評判標準了。」

拋開內容上的良莠不齊,潜在客戶尋找,其實是更大的難題。王世宏坦言,幾年前自己曾找過東城區某事業單位,提出想面向退休老幹部,再開展一次代寫回憶錄的公益項目。結果對方詢問老人們意願後婉拒了,稱大家都很謙虛,覺得自己沒什麽好寫的。

事實上,在「愛行」團隊和先河社工當年的公益項目中,不少受訪老人都是團隊一再邀請,「盛情難却」下才敞開心扉的。公益項目都如此,讓老人自費掏出幾萬元就更難了。王世宏分析,像老幹部、教授,知識分子等,實在想寫可能自己就寫了。「收費的話估計得找經商的,有一定家族傳承的才行。」

采薇5月中旬開始在社交媒體上「發力」,不過到目前也只寫了一本。當然她本身有主業工作,回憶錄只是作為兼職,沒有全身心規劃經營。「但找我諮詢的人確實已經很多了,不過基本都是問問價格,就沒有後文了。」

「關鍵的不是寫,是怎麽獲得老年客戶。」有從業者如是稱,綫上推廣的話,看到的可能多是老人的子女、孫輩,始終隔了一層。想要直接接觸老人,還得搞「地推」,瞄準「有錢的大爺大媽」。一些招「助手推廣員」的帖子則稱,有過導游帶老年團經驗者優先、能和廣場舞阿姨打成一片者優先、認識私企老闆或國央企退休職工者優先……

令采薇啞然失笑的是,目前客戶還沒見著太多,但每當有粉絲在她的評論中提及,「也有點兒想給家裏老人寫」,就會有另外的博主回復或發去私信稱,他的收費更低,讓粉絲去找他寫。「競爭老激烈了!有種還沒醞釀出什麽實在客戶的時候,想做生意的人就自顧自搶成一團的感覺。」

「小縣城幫退休老人寫了三本回憶錄,收入够買一輛車。」「最困難的時候靠給老人寫自傳賺了18萬,文筆不好的可以試試」……社交平台上的「經驗帖」,為什麽總是傳遞出「輕鬆賺大錢」的感覺呢?

「我不能說人家一定是假的,只能說,真實性存疑,推測是出於流量考慮吧。」采薇感慨,最離譜的是她曾見到一個博主,原封不動抄了她的文案,只將個別詞改了改。「我心想不至於吧,目前我也沒做得特別突出啊!」

在一篇描述「回憶錄多麽賺錢」的分享帖下,記者看到不少評論說,「你這個內容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才大一」「這個文案上次看,是在90年代的青年文摘上……」一些所謂的「成功路徑」分享,其實全然無從查證。

不管是否容易賺錢,先將其包裝成很賺錢的樣子,再圍繞「教別人如何去做」來做生意,倒是一些博主的現實思路。

一份某博主「初中畢業,代寫回憶錄月入2萬」標題下,培訓課包正在火熱銷售。該課包標價298元,目前顯示已售37份。一位只寫過3本回憶錄的寫手,更開辦了數期AI+回憶錄寫作訓練營,培訓百余學員,每人收費499元。對此有評論戲稱,「已經腦補出錄音筆直接轉文字,再扔給大模型整理的一條龍了。」

也曾有人聯繫采薇,稱自己是做AI的,可以談合作一起接單寫回憶錄。「但有沒有客戶另說啊,我是出於興趣想自己寫的,就沒有理會。」在她看來,肯定有真正用心在做這一行的人,文筆也相當好,是可以穩定地獲得不錯收入的。「只是過程和周期遠不如宣稱的那麽順利,因為老人確實太慢了!要說是風口,可能還得好好琢磨。否則想靠這件事很輕鬆地賺很多錢,似乎不存在一個好的商業邏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