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一名視障大學生6歲因意外失去視力,後來練就打響指「聽聲辨位」能力可自如行走於各種陌生環境中。
6歲時因意外失去視力
據《浙江日報》報導,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一名大一視障學生申詩雨於6歲那年因一場意外失去了視力,自此世界陷入一片黑暗之中。失明之後,他並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反而是選擇積極面對生活。
影片截圖
開始上學「重組」對世界的認知
申詩雨自9歲起嘗試上學,面對陌生的環境,他需要打碎過往的生活去重組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學習如何與這個世界互動和建立聯繫。然而,申詩雨要踏出這一步非常艱難且過程不易。由於他生活在北方,當時的無障礙設施相對較為落後,諸如盲道上經常冒出單車,或是扶手突然斷裂等,這些均會為申詩雨帶來「恐懼感」。他表示,隨時可能跌倒或是被劃傷均是小事,但最為可怕的是迷路,且無法分辨自己的位置,即便他想向家人求助,也不清楚自己身處的具體位置。
苦練打響指分辨響指的回聲變化成功學會「聽聲辨位」
曾經,懂事的申詩雨擔心自己出行會為父母帶來麻煩,因而決定將自己關在家裡,減少自己出門的次數。然而在偶然學會打響指後,他發現在不同的環境下打響指,發出的聲音會略微不同,而這種聲音的區別是「一片黑暗中唯一可以確定和相信的」。因此,自進入盲校學習之後,他便開始苦練打響指這個技能,他需要讓響指發出的聲音儘量一致,以便分辨響指的回聲變化。此外,他還需要調動耳朵,觸覺等一系列感官配合響指的聲音,逐步建立起對周圍空間的感知,經過長時間的苦練,他最終成功學會通過打響指來「聽聲辨位」。
影片截圖
慷慨介紹自己打響指「聽聲辨位」的能力
申詩雨慷慨地向人們分享自己的「獨門秘籍」,「聲音打到牆上,傳回來會有些悶悶的,打在門上又會傳得遠些,如果打在沒有遮擋的室外則會傳得很遠,每走一步打一下,保持頻率,感覺到前面的路有變化再去跺一跺腳分辨聲音,綜合我的觸感,就可以基本判斷我在的環境裡」。申詩雨這套「聽聲辨位」的方法可以讓他在學校的教學樓、宿舍樓中自如行走,即使是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下,也能夠快速適應。
通過聲音辨識周圍環境並建立起空間感知
就讀初中後,申詩雨「聽聲辨位」的能力已經練習得爐火純青了。他學會了如何將聲音的微妙差異與具體的地理位置結合起來,從而在心中構建一個3D的環境地圖。等到下次再經過時,他的大腦就會自動「調出」這張地圖,不需要依靠任何人就能夠確認自己的位置。不僅增強了他的自主行走能力,也讓他在心理上更加自信和獨立。
影片截圖
透過「聽聲辨位」能力成為籃球場上的「灌籃高手」
申詩雨透露,雖然自己是一個盲人,但他自小就非常熱愛運動,尤其酷愛打籃球。而他的「聽聲辨位」能力同樣適用於打籃球上,能讓他化身「灌籃高手」。他通過球撞擊地面、籃板等發出的聲音來判斷球的位置,然後再將球「精準無誤」投進籃筐中。
獨自前往多個城市旅行「冒險」
除了在校園活動外,申詩雨也喜歡探索外面的世界。他曾獨自前往多個城市旅行,包括淄博、濰坊和青島。雖然作為一名全盲人士旅行充滿了挑戰,但他從不覺得這是一種障礙,反而把每次的旅行看作是一次冒險和自我證明的機會,「對於盲人來說,遺憾是常態,其實只要去陌生的地方就是挑戰,我還是比較成功的」。
影片截圖
響指是他的武器也是鎧甲
申詩雨表示,響指是他的武器,也是他的「鎧甲」,「它只會給我壯膽,讓我在前行時不再迷茫和害怕,只要這個聲音在,我就會一直走下去。走路時是如此,生活上也是」。
湖南一對均從事教師職業的父女堅持騎電單車為鄉村殘疾兒童提供上門教育,8年以來騎行達數萬公里。
影片截圖
父女8年來騎行數萬公里為殘疾兒童提供上門教學服務
綜合內媒報導,湖南株洲茶陵縣一名鄉村女教師陳艷輝和爸爸陳二文8年來堅持拿著一塊小黑板騎行數萬公里「送教上門」,為那些無法到學校學習的殘疾孩子們提供上門教育。
女教師畢業後決定跟隨爸爸腳步成為教師
據悉,陳艷輝於2013年從南寧師範大學畢業後,選擇追隨爸爸的腳步回到家鄉考取教師崗位,成為界首鎮中心小學的一名教師。起初,她的教育工作並不順利,當地許多家長不信任她這個從城裡回到鄉村年輕女老師的教學能力。當時,在同一所學校任教的爸爸陳二文則鼓勵女兒,將學校當成家,讓她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來調整教學方案。為此,陳艷輝下足功夫鑽研教材及完善教學方案,「她有一種拼勁,中午的休息時間她一般都不會休息,整天都會待在教室裡給那些學習稍微有困難的學生輔導」。最終,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她所帶領的班級,成績從過去的排名倒數成為了年級第一,獲得了越來越多學生和家長的認可。
影片截圖
女教師為殘疾兒童提供上門教育
2016年,茶陵縣組織一批年輕教師「送教上門」,專門為當地6至15歲、無法到學校讀書上課的殘疾兒童提供上門傳授知識的服務。陳艷輝得知後,認為自己有義務幫助家鄉提升教育水平,因為當地的教育情況並不理想,因此她希望家鄉的孩子們能有更多學習的機會,然後走出去,再回來幫助建設更好的家鄉。於是她立即報名自願加入這項上門教學計劃。
女教師和爸爸騎電單車向各地殘疾兒童傳授知識
然而,當時陳艷輝沒有自己的交通工具,她只能步行到鎮上,但因為學生們居住地分散,有些遠至20公里。為此,陳艷輝需要提前計劃路線,確保能準時到達學生家中。 為了讓女兒更容易出行,爸爸用積蓄買了一輛電單車。從那以後,每週末和假日,父女2人就會在清晨出發,日落時分回家,穿梭於10幾個村莊和曲折的鄉間道路,向殘疾兒童們傳授知識。
影片截圖
陳艷輝成為村民熟悉的「家庭教師」
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村民均認識了這名到家中授課的年輕教師陳艷輝,由於冬天天冷路滑,陳艷輝為此不得不步行進村時,有村民在路上遇到她,便會自告奮勇護送她到學生家中,甚至有人會在外面等候,送她趕往下一站,這讓她相當驚喜,認為逐漸得到了認可。
女教師8年來為22名特殊需求的學生量身定做教學計劃
陳艷輝的電單車後備箱總是裝滿了教學用具和書籍。由於有些孩子喜歡讀書認字,陳艷輝便帶上自己新出的繪本。有些孩子喜歡動手操作,陳艷輝便會準備熟飯和餡料,和他們一起做餃子或製作包子點心。在過去的8年中,陳艷輝教過22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並為這些學生準備了不一樣的教學方案。
女教師為患有先天性腦積水的學生提供上門教育達6年
陳艷輝透露,她其中一名12歲的學生譚宇涵患有先天性腦積水,手術後頭部和心臟都保留了分流管,無法到學校跟班就讀。自他6歲時,陳艷輝就到他家中給他上課。逐漸地,電單車聲成為了陳艷輝到家中上課的「訊號」,而譚宇涵每次聽見這個聲音時就會急忙跑出房子迎接她,「房間裡這張不到一米高的小方桌,是譚宇涵學習時的課桌」。陳艷輝講課時,她並沒有沒有急著講新知識,而是先讓譚宇涵用拼圖拼出動物模型,鍛鍊他的手指活動能力。這樣的課堂,陳艷輝和譚宇涵一點一滴磨合了6年,「剛開始那時候我叫他,他也不理我,然後我拿糖給他吃,他也不搭理我。我回去就查資料,應該怎麼去跟這些孩子溝通,怎麼教他們學習」。
影片截圖
女教師教授學業知識的同時也教授生活技能
陳艷慧的課程不僅僅是閱讀和寫作。她還教授生活技能,幫助學生們變得更獨立。對陳艷慧來說,最大的回報是看到這些特殊的孩子成長發展並走向世界,她認為教師職業對於自己而言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使命。對一個家庭來說,它更是希望的源泉。她認為若自己能幫助一個孩子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或學會讀寫,便是為那個家庭帶來希望,「這也是我堅持下去的理由」。
影片截圖
女教師期望未來能幫助殘疾兒童融入社會
如今,在茶陵縣已有20多所學校參與「家訪教育」計劃。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陳艷慧開始意識幫助他們以更有意義的方式融入社會的重要性。2022年,她遇到了株洲市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黃小波,他在這方面給予了她很大的幫助,「集合社會更多的力量來協助她,通過她的送教加殘疾人技能培訓的項目,也可以影響到更多人,幫助更多的殘疾人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活出更加精彩美好的人生」。而陳艷輝對此表示,「有些事情只要你堅持去做,我覺得還是會成功的。用一句話是,你們是快樂的,我是幸福的,為你們服務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