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他們在全球斡旋 一文了解肩負中國穿梭外交重任的「特使」和「特代」

博客文章

他們在全球斡旋 一文了解肩負中國穿梭外交重任的「特使」和「特代」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他們在全球斡旋 一文了解肩負中國穿梭外交重任的「特使」和「特代」

2025年02月15日 10:53 最後更新:11:02

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特別代表」和「特使」出現在國際舞台。

內地澎湃新聞注意到,與常駐某國或某國際組織的大使不同,特使或特別代表專職負責某項工作,沒有在外的常駐地,但其需要協調的範圍又極其廣泛,穿梭世界各地,與眾多利益相關方展開斡旋、溝通對話。

此前,也有公開報道顯示,這些特使的前綴不盡相同,代表不同的受權來源。有的冠以「中國政府」,如「中國政府中東問題特使」「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有的則以「外交部」名義,如「外交部非洲之角事務特使」「外交部亞洲事務特使 」「外交部二十國集團事務特使」。通常來說,前者的涉及範圍更廣,所處理的問題具有更大的國際影響力;後者的功能相對更加集中聚焦。

負責地區熱點問題

2002年9月,在巴以衝突升級之際,中國政府首次派出資深外交官王世傑擔任中東問題特使,積極推動中東和談進程。這也是中國政府任命最早的常設外交事務特使。自此,中國「特使」「特別代表」在地區熱點問題上發揮的積極作用越發受到世界矚目。

中國政府中東問題特使:翟雋

過去一年裡,中國始終積極斡旋中東局勢。為止戰促和,中國政府中東問題特使翟雋多次前往中東地區展開穿梭外交。同時,還積極推動中東國家改善關係與加強合作。

在加沙停火協議達成後第二天,據外交部網站消息,翟雋1月16日至18日先後訪問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就中以、中巴雙邊關係和加沙停火等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隨後,1月19日至21日,翟雋又訪問阿聯酋,分別會見阿內閣成員、國際合作事務國務部長莉姆和國務部長哈利法,就雙邊關係和地區局勢深入交換意見。

翟雋

翟雋

中國政府朝鮮半島事務特別代表:劉曉明

中國政府朝鮮半島事務特別代表於2010年2月設立。自2010年2月至2019年5月,武大偉和孔鉉佑先後擔任此職。現任特別代表為劉曉明,自2021年4月起擔任此職。

據外交部此前介紹,劉曉明熟悉朝鮮半島事務,曾先後擔任駐埃及大使、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駐北韓大使、駐英國大使等職。劉曉明特別代表的主要職責是協助外交部協調處理半島事務,同有關各方保持溝通合作,為推動半島問題政治解決進程發揮建設性作用。

劉曉明

劉曉明

類似負責處理特定問題的特使還有中國政府敘利亞問題特使、外交部阿富汗事務特使、中國政府達爾富爾問題特別代表等,都是聚焦存在嚴重衝突或對峙的局勢緊張地區。

其中,中國政府敘利亞問題特使於2016年首次設立,由原中國駐伊朗大使解曉岩擔任,致力於幫助解決敘利亞危機。解曉岩任期至2021年10月結束。

現任外交部阿富汗特使岳曉勇於2024年11月訪問巴基斯坦、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在訪問巴基斯坦、土庫曼斯坦期間,岳曉勇分別會見兩國外交部主管官員,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訪問阿富汗期間,岳曉勇同阿富汗臨時政府高官就中阿關係和各領域務實合作等深入交流。

負責某一地緣區域

第二類特使是負責某一地緣區域,例如盧沙野大使履新擔任的中國政府歐洲事務特別代表,主要負責協助協調處理涉歐事務,促進中歐關係發展。

中國政府歐洲事務特別代表:盧沙野

2月6日,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記者會上證實,中國政府已經任命原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接替吳紅波大使,擔任中國政府歐洲事務特別代表。郭嘉昆介紹,盧沙野特別代表將根據中國政府的指示和需要,協助同歐方開展溝通協調,促進對話合作,為中歐關係穩定健康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2019年11月,為推動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加強各領域交流和務實互利合作,中國政府決定設立歐洲事務特別代表,並任命吳紅波大使擔任首任特別代表。中國政府歐洲事務特別代表的主要職責為加強中國對歐盟國家工作,密切中國與歐盟國家和地區組織的聯繫,促進中歐關係發展。

盧沙野

盧沙野

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

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於2019年設立,主要職責為加強中國對東歐和中亞工作,密切中國與東歐和中亞國家和地區組織的聯繫,促進雙方關係發展,推動該地區的和平、穩定與合作。自2019年至今,由李輝擔任此職。

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李輝已就烏克蘭危機展開四輪穿梭外交。在第四輪穿梭外交中,李輝先後訪問了巴西、南非和印度尼西亞,同「全球南方」重要成員就當前局勢及和談進程進一步交換意見,探討推動局勢降溫。李輝強調,烏克蘭局勢趨於複雜,但越是在困難時期越不能放棄和平的希望,中方將繼續以自己的方式堅持勸和促談,為推動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李輝

李輝

外交部亞洲事務特使:鄧錫軍

2013年,中國政府任命王英凡為首任外交部亞洲事務特使,主要參與處理中緬有關事務。現任外交部亞洲事務特使為鄧錫軍,目前主要職責是斡旋調停緬北局勢。公開信息顯示,鄧錫軍於2022年11月卸任中國駐東盟大使,之後接替孫國祥出任外交部亞洲事務特使。同年12月,上任伊始,鄧錫軍便在雲南會見了緬甸七支少數民族武裝組織代表。

鄧錫軍

鄧錫軍

除上述提及特使,此類職務還有中國政府非洲事務特別代表、中國政府拉美事務特別代表、中國政府太平洋島國事務特使、中國加勒比事務特使、外交部非洲之角事務特使、外交部北極事務特別代表等。其中,中國政府非洲事務特別代表於2007年5月首次設立,現任特別代表為劉豫錫。

2022年2月,前中國駐巴布亞新幾內亞大使薛冰被任命為外交部非洲之角事務特使。薛冰曾表示,主要工作職責是同地區國家對接協商,推動落實「非洲之角和平發展構想」,實現地區和平穩定和安全發展。

積極參與全球治理

中國一直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在氣變問題、人權事務、國際多邊合作等領域均設有特使。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

2021年2月,生態環境部發佈消息,經中央批准,解振華擔任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這也是「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這個職務首次出現在公開報道中。

2024年1月,外交部前副部長、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劉振民接替解振華,出任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據外交部介紹,劉振民特使曾多次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和主要成員參加氣候變化多邊談判,擔任聯合國副秘書長期間主管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主持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相關工作。

氣候特使的設立體現中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致力於與國際各方加強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共同構建公平合理的氣候治理體系。氣變問題也已經成為中美合作的重點領域之一。

劉振民

劉振民

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齊大海

2007年9月設立,主要職責為負責組織和參與有關氣候變化國際談判。自2007年至2022年,于慶泰、黃惠康、李燕端、高風、苟海波、孫勁先後擔任此職。現任代表為齊大海。

外交部人權事務特別代表:楊曉坤

2003年設立,主要職責為與他國代表進行人權事務磋商,就人權理念、實踐及多邊合作進行交流,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國際場合闡明中方立場,推動中國與其他國家及地區的人權領域務實合作,促進國際人權治理。自2003年至2023年,沈永祥、祁小夏、劉華、李笑梅先後擔任此職。現任代表為楊曉坤。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內地正大力推動商業航太產業發展, 私人企業在可重複使用火箭研發上,就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助中國減少對西方技術的依賴,縮小跟馬斯克旗下SpaceX的差距。中國今年就計劃至少有6款可複用火箭進行首飛。

據網易科技報道,內地首個商業發射場於去年11月投入運營,中央與地方政府正以數十億美元的巨額注資支持私企,標誌著中國航太產業技術,進入自主化新階段。

馬斯克旗下SpaceX火箭升空。

馬斯克旗下SpaceX火箭升空。

中美競爭加劇,從半導體到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自給自足,愈趨迫切。在2月舉行的民營企業家座談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就強調,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這一方針如今已在航太產業中貫徹,而當時與會者亦包括衞星製造公司銀河航天創辦人兼CEO徐鳴。

中國自2014年向私人企業開放航太產業,商業航太業務首次被列入2024年政府年度報告,列為優先事項。

據報道,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助理教授林肯·海因斯(Lincoln Hines)指出,中國擔心僅依賴國企難以追趕美國公司的步伐,「如果中國繼續依賴國有企業主導航太產業,雖然能實現登月或載人航太等宏大目標,但在創新和競爭力方面可能難以與美國匹敵」。

目前,馬斯克旗下的SpaceX是全球火箭領域的領導者,2024年發射次數佔全球軌道發射總量的一半以上。 SpaceX的主力火箭獵鷹9號(Falcon 9)配備可重複使用助推器,大幅降低了發射成本,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具競爭力的報價,而SpaceX重複使用次數最多的火箭助推器已完成了26次飛行。

銀河航天創辦人兼CEO徐鳴。

銀河航天創辦人兼CEO徐鳴。

另SpaceX已將超過7000顆星鏈(Starlink)衛星送入軌道,儘管該公司在3月份最新測試中失去了飛船,但於2024年10月也成功回收了用於星艦(Starship)發射的巨大火箭助推器。

顧問公司千域空天創辦人蘭天翼表示,SpaceX的成功讓潛在投資者意識到這個產業的發展可行性,「這對融資環境更審慎的中國尤其重要,同時吸引著跨行業人才湧入航太賽道」。

事實上,航太領域的商業發展潛力愈趨明顯,智慧手機製造商已開始提供衛星通訊服務,如蘋果iPhone的SOS功能,可在無手機訊號覆蓋的地區進行緊急救救。

藍箭航太是中國領先的私人可重複使用火箭公司之一。 2023年,該公司完成全球首次液態氧甲烷推進劑火箭發射,該技術後被SpaceX星艦採用。另一家公司東方空間由姚頌創立,姚在20多歲便以2.5億美元出售了自己的晶片新創公司。

深藍航太創辦人霍亮曾在國營的中國航太科技集團(CASC)從事火箭製造工作,直至他見2015年SpaceX首次成功回收火箭助推器,促使其辭職並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專注於可重複使用火箭的研發。

深藍航太計畫今年稍後測試「星雲一號」一級火箭回收,並擬於2027年進行亞軌道太空旅行,單座票價逾10萬美元。霍亮相信,中國航太企業預計在2030年前後實現對SpaceX的技術追趕。

總部設於香港、專注於太空和衛星通訊的研究公司Orbital Gateway Consulting創辦人Blaine Curcio認為,隨着SpaceX技術不斷創新,中國企業追趕的時間可能會更長。

除了私企,在國際發射市場上,國企已開始參與競爭。2024年11月,中科太空為阿曼發射了一顆遙感衛星,是首次執行國際載重發射任務。去年發射次數最多的是中國國營企業中國航太集團,共進行51次發射,SpaceX則完成了134次發射,但中國火箭尚未實現可重複使用。Curcio預計,到2030年左右,中國私人航太公司將與SpaceX在發射業務上競爭。

同時,中國去年也發生了一些發射失敗事故,包括私企天兵科技研發的一枚火箭在誤發後爆炸並墜落,雖未造成人員傷亡,但損毁了附近房屋。

目前,中國已有至少兩家公司與SpaceX的星鏈衛星業務競爭,分別是國網和千帆,後者獲得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並已與馬來西亞、哈薩克和巴西簽署協議,提供衛星通訊服務。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