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長王毅於當地時間13日展開對英國的訪問,會晤英國首相施紀賢,中國外長再訪英已時隔10年;而王毅亦與英外相林德偉召開了第十次中英戰略對話,對上一次是2018年在北京舉行,故今是重啟這個停頓了7年的對話機制,
雙方也就下一步雙邊交往合作的路線圖達成共識,在能源、科技、教育、經貿、金融、全球治理等方面深化合作。有學者認為,中英關係回暖後,對中歐關係甚至國際局勢,都產生正面效應。

王毅與英外相林德偉召開了第十次中英戰略對話。AP圖片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2月15日報道, 中英關係曾有「黃金時代」的蜜月期,但近年來雙方在人權和香港問題上對立,關係降至低點。工黨政府去年7月上台後,逐步推動中英關係回升。
英國外相林德偉去年10月到訪中國,財政大臣李韻晴今年1月訪華並重啟停擺近六年的中英經濟財金對話,英首相去年11月於里約熱內盧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期間,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月平舉行會晤。
美國《政治報》網站報道稱,英國政府正籌施紀賢今年訪華,若成行,將是英國首相七年來首訪中國。有受訪學者分析認為,美國總統特朗普第二任期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是推動中英兩國改善關係的因素之一。

美國《政治報》網站報道稱,英國政府正籌施紀賢今年訪華。AP圖片
報道引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公共政策與全球事務課程助理教授駱明輝分析稱,過去幾屆英保守黨政府把中英關係推向低點,工黨政府只是把關係拉回「比較正常」的方向。
駱明輝說,除經濟合作外,另一個關鍵因素是,面對特朗普2.0時代的高度不確定性,英國和其他國家一樣,都希望與中國維持友好關係,「特朗普連親密夥伴都可能徵收懲罰性關稅,從這個意義上講,英國應該要有越多朋友越好。
同樣,擴大朋友圈也能為中國緩解一些可能來自美國的衝擊波。駱明輝指,對中國而言,最糟糕的結果是美國與中國對著幹,或以某種方式動員夥伴來反對中國,所以「多點朋友總是好的」。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則認為,英國脫歐以後積累了一系列問題,經濟不振、政治紊亂和國際地位相對有所下降等,工黨上台後改弦更張,對華政策也跟著調整。他說,中英關係回暖對兩國來說,是互惠雙贏的結果。
丁純認為,中英關係改善後,對中歐關係和國際局勢都將產生正面效應,對包括俄烏衝突在內的歐洲安全問題和國際熱點問題,區域經貿、氣候變遷等共同關心議題,都將產生積極作用,因為相互可進行更多協調。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