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美方生變,由美國主導,與歐洲多國及日本共同合作的「阿耳忒彌斯」登月計劃一再推遲,歐洲多國夢想的登月大計岌岌可危。反觀中國探月工程正有條不紊地進行,進展迅速,已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陸月球,中國人或捷足先「登月」。
「阿耳忒彌斯」計劃安全演習(NASA圖片)
美國主導的「阿耳忒彌斯」計劃(Artemis program)在2022年完成第一階段任務後因技術問題屢遭推遲,如今特朗普重返白宮,預計將對這個他首個任期內啟動的項目做出眾多調整。令英國《金融時報》也深感「擔憂」,這可能讓歐洲作為合作夥伴「搭車探月」的計劃面臨風險,也讓中國在登月競賽中奪得「先機」。
歐洲做好計劃「關鍵部分」被取消的準備
早前,由馬斯克率領的美國政府效率部(DOGE)審查太空總署(NASA)支出,包括花費近1千億美元(約7,800億港元),被視為與中國競爭的「阿耳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對此,歐洲太空總署(ESA)載人與機械人探索項目主任諾伊恩施萬德(Daniel Neuenschwander)在受訪時提到,ESA正為美方可能取消「阿耳忒彌斯」計劃關鍵部分作準備。
馬斯克率領的DOGE對NASA支出進行審查(AP圖)
諾伊恩施萬德表示,美國是歐洲在太空探索領域重要合作夥伴,美方目前顯然發生變化,ESA將與NASA同行一起評估有關改變對雙方合作意味甚麼,歐洲將做好準備。
「阿耳忒彌斯計劃」計劃一再拖延
「阿耳忒彌斯計劃」計劃始於2019年,計劃把太空人時隔50年後再次送上月球,當時受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施壓,NASA將載人登月任務目標日期從最初的2028年提前到2024年。計劃將分三步實施:建造月球軌道空間站「門戶」(Lunar Gateway),建造前往「門戶」的火箭和飛船,建造往返「門戶」與月球表面的」擺渡車」。
「阿耳忒彌斯1號」發射(NASA圖片)
2022年11月,執行「阿耳忒彌斯1號」無人繞月飛行測試任務的「獵戶座」飛船搭乘重型火箭「太空發射系統」(SLS)升空。然而自那以後,NASA屢屢宣布任務延遲。去年12月,NASA宣布,「阿耳忒彌斯2號」載人繞月飛行任務和「阿耳忒彌斯3號」月球南極區域登陸任務的執行時間從最初的2024年和2025年分別延後兩年。
發射基地及「獵戶座」飛船(NASA圖片)
在DOGE的審查開始後,上周,與NASA合作開發登月重型火箭SLS的波音公司,因項目成本嚴重超出預算,向近200名參與SLS項目的員工發出裁員通知。這讓押注於美國「阿耳忒彌斯」幫助其實現登月雄心的ESA感到不妙。在ESA的下個三年預算周期內,登月計劃預計將佔據其太空探索預算的最大份額。
美國仍企圖「戰勝」中國
美國「太空」網站日前指出,歐洲多個最核心的太空項目實際都依附於美國。ESA承擔了「阿爾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多個關鍵子項目的研制工作,包括「獵戶座」飛船配套的「歐洲服務艙」,並為「門戶」提供可關鍵的居住組件。《金融時報》透露,作為回報,ESA希望NASA將三名歐洲宇航員送上「門戶」。
有前NASA官員指出,有說法認為,「SLS和『獵戶座』是唯一有可能趕在中國之前到達月球的現實機會」。《金融時報》則指出,由於進度拖延和成本超出預算,SLS項目面臨很大的挑戰。到2028年,整個項目預計將耗費230億美元,單次發射的成本可能超過40億美元,這引發了美國政府審計機構的批評。
對此,這名前NASA官員表示,對於美國政府而言,一種選擇是只為那些已經簽訂合同的SLS項目提供資金。「同時你可以轉向一個更經濟、更可持續的商業計劃。這樣我們仍能戰勝中國,同時終結舊有的商業模式。」
不少美國盟友都擔心
另一方面,特朗普的「反全球主義」立場也令不少美國盟友擔心。以「門戶」空間站為例,其許多主要部件都由歐洲、日本、加拿大和阿聯酋供應。據報道,ESA官員上周與機構成員國舉行會議,為即將於11月召開的部長級會議做準備,屆時各國將確定未來三年的預算分配。《金融時報》猜測,可能的替代方案包括加強與印度的合作,或加速歐洲自己的機械人登月探測計劃。印度當前計劃在2035年建立印度空間站,並在2040年前將第一個印度人送上月球。
日本亦擔心「不知會發生什麽」
而去年4月,美國前總統拜登曾承諾,兩名日本宇航員將參加美國未來的登月任務,目標是讓其中一人成為「首位登上月球的非美國人」。早前日本首相石破茂赴美與特朗普會面。據會後發布的聯合聲明,兩人確定美日將擴大太空領域的合作。日本共同社透露,就美國主導的「阿耳忒彌斯」計劃,日美再次確認會向日籍宇航員提供兩次月面登陸機會。如今,部分官員仍對美方承諾表示擔憂「我們不知道會發生什麽。」
中國登月模擬圖(央視圖片)
中國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
另一邊廂,中國探月計劃則有條不紊地快速進展中。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釋出會於10月29日上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召開。發言人介紹,錨定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的目標,工程全線正在全面推進各項研製建設工作。
中國登月模擬圖(央視圖片)
據此前報道,中國探月工程2004年立項實施,同時,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陸月球進行科學探索,其後將探索建造月球科學研究試驗站,進行系統性、連續的月球探測和相關技術試驗驗證。而在2035年前後,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將會建成。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今日(4月19日),全球首場機械人和人類共同參賽的半程馬拉松賽事在北京亦莊舉辦。這場前所未有的比賽吸引了9千多名人類參賽者和20個機械人挑戰全長21公里的賽程。比賽過程中,每名機械人背後都緊隨著數十名工程師,忙着調算法、換電池、抗干擾。有專家指出,之所以讓機械人參加馬拉松賽並非「速度比試」,而是測試和考驗機械人背後的核心技術實力,意義非同尋常!
機械人和人類參賽者同場競技(網上圖片)
機械人與人類首度同場競技
雖然人類和機械人參賽者相鄰而跑,但他們分屬兩個不同賽區。此前中國雖曾有機械人出現在馬拉松賽事,但今次是它們首次以參賽者身份和人類一同出現在同個賽場。參賽的機械人造型尺寸各異,最矮的僅120公分,而「高個子」則達180公分。
賽場上出現唯一的女機械人選手
賽場上,智瞰深鑒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女性機械人「幻幻」作為唯一參賽的女機械人選手登場,與來自企業、研究機構和高校科研組織的21支參賽隊伍一同應賽。據新浪科技報道,它身高170cm,體重5kg,其仿生運動系統支持1m/s行走速度,石墨烯雙通道散熱設計保障4.5小時持久續航。
美女機械人「幻幻」(網上圖片)
比賽開始,槍聲一響,180公分高的「天工」第一個衝出起點。它曾在去年以「配速員」身分和人類選手同場,去年速度為每小時6公里,如今已提升至12公里。據了解,奔跑對於機械人而言挑戰巨大,因其需持續雙腳交替重踏地面。「天工」的研發者採用輕量化設計和風冷散熱等技術,讓機械人的關節能支撐更長時間的奔跑。最終「天工」以2小時40分42秒的成績率先沖線完賽,奪得冠軍。
「天工」機械人奪冠(網上圖片)
機械人首次在開放環境進行長距離耐力測試
本次半馬路線包含平地與坡道,設有6個左轉道和8個右轉道,轉彎角度≥90°,最大坡度≤9°。值得一提的是,在終點前還設置了1.5公里的直道,供機械人全力衝刺。
這也是機械人首次在開放環境下進行長距離耐力測試。參賽機械人須具備人形外觀,實現雙足行走或奔跑,禁止使用輪式結構;控制方式可選手動遙控(含半自主)或完全自主。
為了讓更多機械人順利完賽,參賽團隊在比賽中可以更換電池,也能通過更換機械人以接力形式參加全程比賽。賽道沿線設有多個補給站,提供電池更換、機械人維護等後勤服務。
機械人參與半馬賽事工程師緊隨其後(網上圖片)
不僅是比賽更是對機械人基礎及核心能力的驗證
這場機械人馬拉松不僅是一場比賽,更是對機械人基礎能力的驗證。在比賽現場,20多台人形機械人「緩慢前進」,後面跟着几十位工程師,他們忙着調算法、換電池、抗干擾。
為深入了解這場「跑出來的能力測試」背後真正的技術焦點與產業價值,騰訊科技「具身之路」系列直播邀請了三位長期關注並深度參與機械人產業實踐的專業嘉賓,包括聯想控股副總裁于浩、鈦虎機械人產品生態負責人諶威、機械人領域資深產品經理兼機械人賽事策劃者Nixon。嘉賓在直播訪談中透露這場機械人半馬背後的意義及高科技含量。
為何要讓機械人跑馬拉松?
于浩表示,起初得知要辦「機械人馬拉松」很驚訝,原以為要求全程自主運行,了解後發現門檻沒那麼高。這場比賽可視為行業展示平台,不同企業的機械人能展示優勢、暴露短板,是一個很好的「PDCA」循環過程。諶威則認為這是行業對外展示階段性成果的機會,意義不在於比誰快,而在於有勇氣邁出這一步。
目前「遙控」參賽佔主流,「跟跑」模式對環境要求高、穩定性差。Nixon強調這是系統工程,每台機械人都需專人調試,準備一台參賽機械人涉及二三十人,涉及多個環節。而且,比賽鼓勵用一台機械人跑完全程,但中途可換機械人、電池,關門時間也比人類半馬延長半小時,考驗的是誰能穩定、安全到達終點。
跑馬拉松可展示出機械人的優勢和缺點(網上圖片)
長跑暴露的核心技術挑戰
從系統層面看,機械人完成馬拉松的核心挑戰之一是關節設計,行業大致有諧波關節、行星關節和直線關節三種方案,減速比不同會影響輸出效率和響應能力。另外,散熱也是關鍵挑戰,運動強度大的機械人發熱量高,需解決熱管理問題以保證長時間穩定運行。在軟件算法層面,現實環境和實驗室差距大,複雜地形對算法的魯棒性(Robustness,即穩健性,承受故障和干扰的能力)要求高。行業大致可分為「等人高」的大个子機械人,穩定、持久,適合長距離任務以及身高約一米的小型機械人,動作快、靈活,但續航弱,適合表演型場景。
從投資者角度看,不同比賽模式考察的能力不同。遙控模式主要考察硬件能力,全自主模式要求機械人具備環境感知等能力,跟跑模式需要機械人能準確跟隨。但無論哪種模式,關節強度、熱控能力、系統魯棒性等底層指標是共通的。在戶外「開放式馬拉松」中,還存在結構穩定性、換電、通信干擾等關鍵瓶頸。比如金屬疲勞可能導致結構件鬆動或損壞,戶外比賽要求快速換電,現場眾多機械人運行易產生通信干擾。
人形機械人的意義與應用價值
于浩認為,讓人形機械人參賽和人類對機械人的長期想象有關,人形是一種文化符號和心理投射。從實用角度看,人形更適合進入人類環境,能直接適配現有社會環境,且便於規模化生產和數據遷移。諶威表示,人形機械人在空間適應性、工具對接、規模化生產和數據遷移方面具有優勢。
馬拉松是有價值的「能力壓測」場景
這次比賽測試了人形機械人的「基礎身體能力」,說明行業在系統穩定性等方面已邁過「能動」門檻。至於機械人在馬拉松中展現的能力是否能遷移到實際應用場景,諶威認為答案是肯定的。馬拉松是基礎能力測試,未來真實應用場景要求更高,機械人形態將高度定制化。于浩強調,馬拉松是有價值的「能力壓測」窗口,可反哺研發工作。未來要找到「最合適的機械人形態」完成「最合適的任務」。Nixon設想未來可按體型、驅動結構設立分組,推動行業建立分級標準。
跑馬拉松是有效的機械人測試場景(網上圖片)
而在投資人眼中,企業的商業模式是否成立是決定其能否長遠發展的關鍵。技術需與實際場景對接,形成閉環,才能構建可持續的商業循環。未來1-2年內,機械人的「小腦」能力有望趨於標準化,真正拉開差距的是「大腦」與場景的适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