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國生變「歐洲登月計劃」危!中國人或將捷足先「登月」

博客文章

美國生變「歐洲登月計劃」危!中國人或將捷足先「登月」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國生變「歐洲登月計劃」危!中國人或將捷足先「登月」

2025年02月22日 14:03 最後更新:14:13

因美方生變,由美國主導,與歐洲多國及日本共同合作的「阿耳忒彌斯」登月計劃一再推遲,歐洲多國夢想的登月大計岌岌可危。反觀中國探月工程正有條不紊地進行,進展迅速,已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陸月球,中國人或捷足先「登月」。

「阿耳忒彌斯」計劃安全演習(NASA圖片)

「阿耳忒彌斯」計劃安全演習(NASA圖片)

美國主導的「阿耳忒彌斯」計劃(Artemis program)在2022年完成第一階段任務後因技術問題屢遭推遲,如今特朗普重返白宮,預計將對這個他首個任期內啟動的項目做出眾多調整。令英國《金融時報》也深感「擔憂」,這可能讓歐洲作為合作夥伴「搭車探月」的計劃面臨風險,也讓中國在登月競賽中奪得「先機」。

歐洲做好計劃「關鍵部分」被取消的準備

早前,由馬斯克率領的美國政府效率部(DOGE)審查太空總署(NASA)支出,包括花費近1千億美元(約7,800億港元),被視為與中國競爭的「阿耳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對此,歐洲太空總署(ESA)載人與機械人探索項目主任諾伊恩施萬德(Daniel Neuenschwander)在受訪時提到,ESA正為美方可能取消「阿耳忒彌斯」計劃關鍵部分作準備。

馬斯克率領的DOGE對NASA支出進行審查(AP圖)

馬斯克率領的DOGE對NASA支出進行審查(AP圖)

諾伊恩施萬德表示,美國是歐洲在太空探索領域重要合作夥伴,美方目前顯然發生變化,ESA將與NASA同行一起評估有關改變對雙方合作意味甚麼,歐洲將做好準備。

「阿耳忒彌斯計劃」計劃一再拖延

 「阿耳忒彌斯計劃」計劃始於2019年,計劃把太空人時隔50年後再次送上月球,當時受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施壓,NASA將載人登月任務目標日期從最初的2028年提前到2024年。計劃將分三步實施:建造月球軌道空間站「門戶」(Lunar Gateway),建造前往「門戶」的火箭和飛船,建造往返「門戶」與月球表面的」擺渡車」。

「阿耳忒彌斯1號」發射(NASA圖片)

「阿耳忒彌斯1號」發射(NASA圖片)

2022年11月,執行「阿耳忒彌斯1號」無人繞月飛行測試任務的「獵戶座」飛船搭乘重型火箭「太空發射系統」(SLS)升空。然而自那以後,NASA屢屢宣布任務延遲。去年12月,NASA宣布,「阿耳忒彌斯2號」載人繞月飛行任務和「阿耳忒彌斯3號」月球南極區域登陸任務的執行時間從最初的2024年和2025年分別延後兩年。

發射基地及「獵戶座」飛船(NASA圖片)

發射基地及「獵戶座」飛船(NASA圖片)

在DOGE的審查開始後,上周,與NASA合作開發登月重型火箭SLS的波音公司,因項目成本嚴重超出預算,向近200名參與SLS項目的員工發出裁員通知。這讓押注於美國「阿耳忒彌斯」幫助其實現登月雄心的ESA感到不妙。在ESA的下個三年預算周期內,登月計劃預計將佔據其太空探索預算的最大份額。

美國仍企圖「戰勝」中國

美國「太空」網站日前指出,歐洲多個最核心的太空項目實際都依附於美國。ESA承擔了「阿爾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多個關鍵子項目的研制工作,包括「獵戶座」飛船配套的「歐洲服務艙」,並為「門戶」提供可關鍵的居住組件。《金融時報》透露,作為回報,ESA希望NASA將三名歐洲宇航員送上「門戶」。

有前NASA官員指出,有說法認為,「SLS和『獵戶座』是唯一有可能趕在中國之前到達月球的現實機會」。《金融時報》則指出,由於進度拖延和成本超出預算,SLS項目面臨很大的挑戰。到2028年,整個項目預計將耗費230億美元,單次發射的成本可能超過40億美元,這引發了美國政府審計機構的批評。

對此,這名前NASA官員表示,對於美國政府而言,一種選擇是只為那些已經簽訂合同的SLS項目提供資金。「同時你可以轉向一個更經濟、更可持續的商業計劃。這樣我們仍能戰勝中國,同時終結舊有的商業模式。」

不少美國盟友都擔心

另一方面,特朗普的「反全球主義」立場也令不少美國盟友擔心。以「門戶」空間站為例,其許多主要部件都由歐洲、日本、加拿大和阿聯酋供應。據報道,ESA官員上周與機構成員國舉行會議,為即將於11月召開的部長級會議做準備,屆時各國將確定未來三年的預算分配。《金融時報》猜測,可能的替代方案包括加強與印度的合作,或加速歐洲自己的機械人登月探測計劃。印度當前計劃在2035年建立印度空間站,並在2040年前將第一個印度人送上月球。

日本亦擔心「不知會發生什麽」

而去年4月,美國前總統拜登曾承諾,兩名日本宇航員將參加美國未來的登月任務,目標是讓其中一人成為「首位登上月球的非美國人」。早前日本首相石破茂赴美與特朗普會面。據會後發布的聯合聲明,兩人確定美日將擴大太空領域的合作。日本共同社透露,就美國主導的「阿耳忒彌斯」計劃,日美再次確認會向日籍宇航員提供兩次月面登陸機會。如今,部分官員仍對美方承諾表示擔憂「我們不知道會發生什麽。」

中國登月模擬圖(央視圖片)

中國登月模擬圖(央視圖片)

中國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

另一邊廂,中國探月計劃則有條不紊地快速進展中。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釋出會於10月29日上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召開。發言人介紹,錨定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的目標,工程全線正在全面推進各項研製建設工作。

中國登月模擬圖(央視圖片)

中國登月模擬圖(央視圖片)

據此前報道,中國探月工程2004年立項實施,同時,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陸月球進行科學探索,其後將探索建造月球科學研究試驗站,進行系統性、連續的月球探測和相關技術試驗驗證。而在2035年前後,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將會建成。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內地正大力推動商業航太產業發展, 私人企業在可重複使用火箭研發上,就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助中國減少對西方技術的依賴,縮小跟馬斯克旗下SpaceX的差距。中國今年就計劃至少有6款可複用火箭進行首飛。

據網易科技報道,內地首個商業發射場於去年11月投入運營,中央與地方政府正以數十億美元的巨額注資支持私企,標誌著中國航太產業技術,進入自主化新階段。

馬斯克旗下SpaceX火箭升空。

馬斯克旗下SpaceX火箭升空。

中美競爭加劇,從半導體到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自給自足,愈趨迫切。在2月舉行的民營企業家座談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就強調,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這一方針如今已在航太產業中貫徹,而當時與會者亦包括衞星製造公司銀河航天創辦人兼CEO徐鳴。

中國自2014年向私人企業開放航太產業,商業航太業務首次被列入2024年政府年度報告,列為優先事項。

據報道,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助理教授林肯·海因斯(Lincoln Hines)指出,中國擔心僅依賴國企難以追趕美國公司的步伐,「如果中國繼續依賴國有企業主導航太產業,雖然能實現登月或載人航太等宏大目標,但在創新和競爭力方面可能難以與美國匹敵」。

目前,馬斯克旗下的SpaceX是全球火箭領域的領導者,2024年發射次數佔全球軌道發射總量的一半以上。 SpaceX的主力火箭獵鷹9號(Falcon 9)配備可重複使用助推器,大幅降低了發射成本,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具競爭力的報價,而SpaceX重複使用次數最多的火箭助推器已完成了26次飛行。

銀河航天創辦人兼CEO徐鳴。

銀河航天創辦人兼CEO徐鳴。

另SpaceX已將超過7000顆星鏈(Starlink)衛星送入軌道,儘管該公司在3月份最新測試中失去了飛船,但於2024年10月也成功回收了用於星艦(Starship)發射的巨大火箭助推器。

顧問公司千域空天創辦人蘭天翼表示,SpaceX的成功讓潛在投資者意識到這個產業的發展可行性,「這對融資環境更審慎的中國尤其重要,同時吸引著跨行業人才湧入航太賽道」。

事實上,航太領域的商業發展潛力愈趨明顯,智慧手機製造商已開始提供衛星通訊服務,如蘋果iPhone的SOS功能,可在無手機訊號覆蓋的地區進行緊急救救。

藍箭航太是中國領先的私人可重複使用火箭公司之一。 2023年,該公司完成全球首次液態氧甲烷推進劑火箭發射,該技術後被SpaceX星艦採用。另一家公司東方空間由姚頌創立,姚在20多歲便以2.5億美元出售了自己的晶片新創公司。

深藍航太創辦人霍亮曾在國營的中國航太科技集團(CASC)從事火箭製造工作,直至他見2015年SpaceX首次成功回收火箭助推器,促使其辭職並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專注於可重複使用火箭的研發。

深藍航太計畫今年稍後測試「星雲一號」一級火箭回收,並擬於2027年進行亞軌道太空旅行,單座票價逾10萬美元。霍亮相信,中國航太企業預計在2030年前後實現對SpaceX的技術追趕。

總部設於香港、專注於太空和衛星通訊的研究公司Orbital Gateway Consulting創辦人Blaine Curcio認為,隨着SpaceX技術不斷創新,中國企業追趕的時間可能會更長。

除了私企,在國際發射市場上,國企已開始參與競爭。2024年11月,中科太空為阿曼發射了一顆遙感衛星,是首次執行國際載重發射任務。去年發射次數最多的是中國國營企業中國航太集團,共進行51次發射,SpaceX則完成了134次發射,但中國火箭尚未實現可重複使用。Curcio預計,到2030年左右,中國私人航太公司將與SpaceX在發射業務上競爭。

同時,中國去年也發生了一些發射失敗事故,包括私企天兵科技研發的一枚火箭在誤發後爆炸並墜落,雖未造成人員傷亡,但損毁了附近房屋。

目前,中國已有至少兩家公司與SpaceX的星鏈衛星業務競爭,分別是國網和千帆,後者獲得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並已與馬來西亞、哈薩克和巴西簽署協議,提供衛星通訊服務。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